中国医学
-
中国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及国际标准制定黄璐琦主编本书是一部介绍中药材农药残留标准制定的学术著作。全书从农药在中药种植中的应用、农药残留对中药材的危害、现有农残检测方法等方面论述,并列举桑枝、金银花、枸杞子和荷叶中488种农残的检验方法,并建立根类、种子类中药农残检验方法,由此制定我国中药农残标准。本书对当前我国中药材农残检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进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由黄璐琦院士领衔,具有一定权威性。 本书已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
偏方秘方验方集萃杨东雨暂缺简介...
-
国医四季养生福祉药膳王中男, 肖琴瑛主编本书以一年四季为时间线,以南北两地为地域线,以菜、粥、汤、点(甜点,糕点)、饮、果为品类线,以國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药食同源药物为核心线,设计一年四季适用于南北两地的山珍及海味等多种类药膳大典。药膳兼顾家常与 两类,寻常百姓家及 养生会所、酒店皆适宜使用。本书图文并茂,药膳包含了名称、食材(两人份)、制作方法、养生功效,并用表格列出每个季节常用食材的热量及微量元素含量,形成直观、简洁、易懂、易用的风格,兼具科普性、专业性与趣味性。是一本实用的药膳全品类图书。本书分六部分:导言、春之华、夏之韵、秋之实、冬之藏,四季撷英摄华共六篇,全书文图并茂,四色印刷。
-
黄帝内经素问田代华.本书由“中医临床必*丛书”精选而来。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2.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必*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所选医籍均为各位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堪,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4.本次修订拟从开本、装帧形式、用纸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并改写导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说明等。《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基础。《素问》全面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内容,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及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遇安斋证治丛录》精解赖海标本书为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整理发掘香山地区名老中医工作成果之一,以民国时期中医名家刘蔚楚所著、上海千顷堂再版之《遇安斋证治丛录》为底本,重点选取 “撰述门”“方药门”“医案门”部分文章,分列学术见解、经典医案两编。书稿旨在传承和弘扬刘蔚楚之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可为中医临证提供有益借鉴。
-
针灸医籍考录欧阳八四 主编本书为考据古代针灸医学著作之作,上及汉简,下止于清代(1911年)。本书共收录医学著作648种,分现存针灸专科医籍、综合性医籍之针灸和亡佚之针灸医籍三部分。其中现存针灸专科医籍共收录医籍298种,综合性医籍之针灸共收录医籍77种,亡佚之针灸医籍共收录医籍273种。现存针灸专科医籍和综合性医籍之针灸两部分所收录著作,按一般书目例,首列书名,次列卷数,继则标注“阙”“未见”(未标注者皆为“存”),末为成书年份(不能确定者加“?”,不详者标“撰年不详”)。“存”为现存全本著作(经查考落实)者,“阙”为存本不全者,“未见”为经查考未见者。其中“存”359种,“阙”7种,“未见”9种。
-
智能中医刘耀 周扬智能中医 ——基于人工智能的专题知识库构建研究前言前言自中医学产生两千余年来,累积了丰富的文本资源,涵盖中医古籍文献、中医现代研究文献,这些中医文本资源是中医学术价值和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中医学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呈现出全新的方式,从简单数字化,到深度挖掘、知识发现、专题知识服务,人们试图读懂并挖掘中医文本资源中蕴含的知识,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以文献为中心”的文献检索和信息获取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结构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除面向文献研究领域外,还要更多地面向临床和科研需求,针对不同的专科、主题,从中医文献中迅速发掘出需要的知识。有鉴于此,我们基于文本理解构建专题知识,为科研和临床提供源于文献的中医原创思维与临床实践经验。在多年自然语言处理、知识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资源数据化、数据工具化、工具专题化、专题自动化”的思想,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对公认的中医药领域知识进行重构,对相关文献进行语义标注,并构建领域本体;在语义化的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生成语义元数据;然后,在中医专题知识库自动构建平台的帮助下,实现中医文本资源语义化过程与语义元数据体系的构建能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中医文本资源的语义化、知识化,终实现从中医文本资源获取、资源加工到专题知识服务全流程的自动构建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与模型构建。中医文本资源包含各种格式,尤其是古籍文本体例繁多,中医专题知识库的生成需要对中医文本构建知识解析与知识组织模型。知识解析包括内容解析与结构解析,通过分词、命名实体识别、概念标引、概念关系发现等手段,实现中医文本的结构化。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表示学习算法、多样化排序模型筛选专题细分类、概念关系判定模型等,实现有序化、结构化的知识组织。(2)算法与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了算法的原理、代码结构、算法运行结果等,以及概念标引技术、篇章结构解析技术、关系提取方法等中医专题知识库构建需要的核心算法与技术。(3)应用场景实证研究。从中医科研、临床诊疗等方面出发,以中医经方靶点预测、皮肤病辅助诊疗、基于古籍文本的泛专题生成为例,进行应用场景实证研究,介绍其中的流程、步骤、细节和经验,对上述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验证,终构建了中医专题知识库自动构建平台。平台具有中医文本资源加工、本体与知识图谱构建、系统管理等功能,将古籍文献、现代研究文献进行知识解析与知识组织重构,构建中医药领域知识体系。本书得到了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古籍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2YJAZH165)的支持,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本着“古籍知识化、知识服务化、服务智能化”的理念,将中医古籍文本进行结构化、语义化、知识化加工,实现对中医古籍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够根据科研、临床、教学等的目标驱动,提供语义检索、专题生成等知识定制服务。围绕以上目标,课题组提出了“用户需求驱动,中医理论引领,文献专家主导,信息技术实现”的研究思路,对中医古籍文本进行内容与结构双重解析,构建概念模型,挖掘其中的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对中医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与重构,实现中医古籍文本的知识解析和知识组织,为中医专题知识库的生成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本书还得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项目“中医古籍文本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系统”及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团队经费的支持,项目开发并完善语义资源生成、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泛专题生成等关键技术。本书内容分为七章:第1章为绪论,简述中医专题知识库自动生成与应用的研究背景、思路及全书内容安排;第2章介绍中医专题知识库相关理论与模型基础;第3章涵盖了中医专题知识库涉及的主要算法与关键技术;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从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出发,以中医经方靶点自动预测和皮肤病辅助诊疗路径生成为例,探索了知识再利用场景;第6章详细介绍基于中医古籍的泛专题知识综合生成方法;第7章对专题知识库自动生成依托的平台系统进行介绍。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参阅了大量的图书和文献,特别是引用了部分图表、数据等,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在研究过程中也得到王振国教授等诸多业界专家、领导、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研究生张逐、张瑾、谢若昀、李冠霖在前期的数据处理与案例实现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生陈一风、李浣青、翟雨、刘枫、赵钰潇不同程度地参与系统测试及内容整理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陈一风同学,在书稿整理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也向开发团队人员及出版校对人员表示感谢。本书涉及中医学、文献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聚焦中医古籍文本资源的数字人文开发与应用并进行了跨学科研究,可以为中医文本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为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研究提供源于中医古籍的原创理论与经验。可供从事中医古籍文本理解、中医药数字人文、中医科研与临床诊疗等研究者参考使用。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若有错谬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为中医文本解析、知识组织与专题知识构建贡献更大的力量。
-
普仁明堂示三通贺普仁贺普仁先生,倾其一生,上下求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灵枢》《素问》为源头,以临证成果为依据,通古今之变,创建针灸三通学术体系,继承发展经典中医之道。2010年,为总结贺普仁先生从医70年学术思想与临证成果,成立专门书写小组,在贺普仁先生亲自指导下,历时年余,完成《普仁明堂示三通》书稿,于2011年5月出版发行。出版后,书写小组以不同形式,多次与贺普仁先生深入讨论针灸三通学术体系相关问题,对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解悟。中国针灸医学几千年的传承中,难传的是针法,该阐明的是穴道。前者,难中之难在于——再版前言贺普仁先生,倾其一生,上下求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灵枢》《素问》为源头,以临证成果为依据,通古今之变,创建针灸三通学术体系,继承发展经典中医之道。2010年,为总结贺普仁先生从医70年学术思想与临证成果,成立专门书写小组,在贺普仁先生亲自指导下,历时年余,完成《普仁明堂示三通》书稿,于2011年5月出版发行。出版后,书写小组以不同形式,多次与贺普仁先生深入讨论针灸三通学术体系相关问题,对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解悟。中国针灸医学几千年的传承中,难传的是针法,该阐明的是穴道。前者,难中之难在于——要把“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机要,用实证性文字描述出来。后者,应该是因为——从穴道层层深入,可通至针灸医学的内外表里,四面八方。而这两方面,正是贺普仁先生在创建针灸三通学术体系过程中,紧紧把握的两个轮子。两轮并行,开创出中国针灸医学传承之路。 中国针灸医学道中寓用,用中含道。针灸三通学术体系的道用合一,与之一脉相承。其核心学说,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此番再版,旨在对针灸三通学术体系增添新的解悟,阐明针灸三通学术体系与中国针灸医学一脉相承的传承路径与临证呈现。希望以此能够带领读者,一起置身于中华针灸医学青绿山水的深层之处,探源溯流,不断解悟其奥妙精髓,不断发掘其丰富宝藏。中医针灸学传承几千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出国际知识界对中国传统医术的尊重与认可。贺普仁先生是首届“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我国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的中医针灸专家。他治学严谨、博采众长、注重实践、勤求古训而勇于创新,精于临床而尊法知变,在针灸治病机制、功效、适应证、针刺手法、针具等多方面做出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针灸学传承几千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出国际知识界对中国传统医术的尊重与认可。贺普仁先生是首届“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我国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的中医针灸专家。他治学严谨、博采众长、注重实践、勤求古训而勇于创新,精于临床而尊法知变,在针灸治病机制、功效、适应证、针刺手法、针具等多方面做出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针灸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体系;为针灸的传承、发展和教育后学,研制针灸铜人,编写出版《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等 11部学术专著;以其藏书为基础整理、点评、编撰《中华针灸宝库贺普仁临床点评本》,填补了近现代官修针灸文献及系统整理的空白;坚持以“医德、医理、医术、医功”的理念传授、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人才。在贺普仁先生悬壶七十年之际,由其传人、子女协助,对其学术思想和实践成果进行全面整理、深入发掘、系统梳理形成的贺普仁先生从医七十年针灸学术文集——《普仁明堂示三通》一书,对于繁荣学术、推进中医针灸的传承与创新,供同道们学习借鉴具有实际意义。
-
中医药国际化研究宋欣阳,杨宇洋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本书为“中医药和世界”丛书之一。丛书对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和交流进行了系统和细致的介绍,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对了解海外中医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同时,指出中医药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策略和建议,兼具文献价值和实践价值。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已进入快车道,需要文化、立法、国别、产业等相关研究为其保驾护航。本书围绕中医药国际化研究展开,分为中医药国别发展、中医药文化海外交流、中医针灸海外应用、中医药产业海外发展四章,以参考和收集一手资料为主,多以国内外法规政策文件,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年度或专题报告,官方网站数据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文或著作为材料来源。本书重点在于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现状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对中医药文化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前景进行分析,并为中医药在海外国家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
救命的蘑菇杨彝华 陈增华本书立足于科普与专业结合,饮食与医疗结合,科学与传统结合,文化与应用结合,农业与资源结合,国家与国际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等理念,从菌物文化、科学、医学、健康、饮食、产业、习俗、政策等方面入手,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及内容,以对普罗大众科普菌物对健康的价值、对产业界科普菌物对企业的价值、对医学界科普菌物对临床的价值、对政府科普菌物标准对菌物资源及农业发展的价值为基本点,内容深入浅出的从地球生命的开始,延伸到人类体质健康奥秘的揭示,再引出菌物对人类健康的重大意义,从而揭开蘑菇世纪的序幕,并以通俗趣味的语言和新鲜内容纵论了约60种目前常见、常用药食两用菌物的方方面面,更在每一种菌物的描述里都例举了至少一个可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的实用配方,不仅是具有专业性质的,而且是实用的、有趣的、工具的科普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