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
植物质量安全生物学徐沛等《植物质量安全生物学》以与植物源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为对象,紧扣“生物学”主线,从植物对质量安全危害因子的吸收、转运、降解和响应机制及性状遗传改良等角度进行系统阐述。《植物质量安全生物学》共8章,在绪论后的6章分别从植物的内外源毒素、植物对重金属的响应、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响应、植物对纳米污染物的响应、植物采后质量安全、植物质量安全性状改良等6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考虑到植物质量安全性状与市场监管、环保等领域的密切相关性,专门设立“植物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及思考”一章。
-
山林深处寻虫踪王书永 编本书由作者在1956~1988年昆虫采集过程中记录的24本采集笔记及700余张记录卡片整理而成。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于1964~1984年在青海、、横断山区等地的昆虫采集经历括各次采集的时间、路线、生境及采到昆虫的种类及珍贵的寄主植物等信息。国内蛩蠊目昆虫的抢先发售采集记录也收录于其中。本书对昆虫分类学、害虫学、生态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是重要的科考史实资料。
-
黄土高原生态学张峰,刘勇,柴宝峰 编本书聚焦黄土高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系统论述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的环境因素,以及黄土高原植被生态、微生物生态、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全面分析黄土高原的土壤生态、产业生态、污染生态、农业生态、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本书可作为生态学、林学、农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农林牧业、环境保护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
中国竹类图志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中国蟋蟀次目昆虫受威胁状况评价刘浩宇中国蟋蟀文化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蟋蟀次目昆虫受威胁状况评价》从科学角度出发,对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且在中国有记录的蟋蟀次目2总科6科16亚科90属386种进行受威胁状况评价。全书共8章:第一章介绍蟋蟀分类地位与系统演化;第二章介绍蟋蟀的分类与多样性;第三章介绍物种濒危等级研究概况;第四章介绍物种受威胁状况研究方法;第五章列出生境、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第六章详尽提供中国蟋蟀物种分布与等级评价信息等;第七章分析和讨论蟋蟀物种受威胁状况;第八章对蟋蟀多样性保护研究进行展望。《中国蟋蟀次目昆虫受威胁状况评价》可作为生物学、植物保护、生态学、动物学、昆虫学等专业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研究、学习的参考资料。
-
陕西植物志 第四卷岳明 总主编;吴振海,刘培亮,卢元,李忠虎 分册主编《陕西植物志·第四卷》收录陕西省分布的裸子植物苏铁科至红豆杉科、被子植物莼菜科至天门冬科,共计38科187属538种,其中野生植物有34科151属448种,另有4科36属90种在陕西仅见栽培。植物目与科的范围,裸子植物部分参考克里斯滕许斯系统,被子植物部分参考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APG)系统。书中包含植物的中文名、中文别名、学名、异名、学名及主要异名的文献引证、科属种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重要经济植物的用途、检索表、中文名索引、拉丁名索引等内容,并配有12幅彩图版、277幅墨线图和804幅彩色照片。
-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董鸣,臧润国物种灭绝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进而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也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潜力、维持机制及受威胁因素分析是保护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物种维持机制的研究已从现象描述以及单一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发展成为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书分综论篇和专论篇,较全面地总结了珍稀濒危植物(尤其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与保护生物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论述了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的发展态势和研究前沿。综论篇以科学问题成章,旨在介绍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相关的一般性基础理论,专论篇以我国典型的并已开展较为系统研究的珍稀濒危植物或类型成章,从物种的生物学、生境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
-
微生物学高旭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和亚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异、微生物生态、病原微生物及传染病的发生。在每章最后有大量操作性实训,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内容。本书可作为理、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和师范院校生命科学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生物科技人员参考。
-
云南木材腐朽真菌资源和多样性戴玉成木材腐朽真菌是指生长在活立木和死木上的大型担子菌,该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分解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木材腐朽真菌的部分种类是重要的食药真菌,还有相当一部分种类能够引起森林病害,因此该类真菌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作者在过去10余年对我国云南省的木材腐朽真菌进行了系统考察、采集、拍照和鉴定研究,共发现木材腐朽真菌550种,其中405种为多孔菌,92种为革菌或齿菌,30种为胶质真菌,23种为伞菌;452种引起木材白色腐朽,87种引起木材褐色腐朽,11种腐朽类型未知;43种为食用菌,124种为药用菌,25种同时为食药用菌;24种为濒危种。《云南木材腐朽真菌资源和多样性》说明了每种在云南的分布、寄主、腐朽类型和食药用功能等,并根据云南的材料对每种进行了描述,提供了基于云南或中国其他省份材料的ITS和nLSU序列,少数种类只有ITS或nLSU序列。《云南木材腐朽真菌资源和多样性》绝大部分种类附有彩色生境照片,个别种类没有生境照片而提供了干标本照片。所有种类的研究标本均保藏在北京林业大学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
分子博物馆[英] 约翰·埃姆斯利 著,刘晓峰 译巧克力中的哪种成分能使人们觉得它好吃?哪种天然药物可以保护心脏?哪种分子可以让人兴奋?可口可乐配方的秘密是什么?这些问题以及其他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全书按照博物馆的形式组织,“展览”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分子,共设8个展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参观。每个展馆中都有10个左右的展位,对每种展品的来龙去脉、奇闻轶事以及令人称奇的科学道理,都有详尽的说明。这里有令人愉快的分子、悄悄影响世界的分子、被人误解的分子,也有恶毒的分子、致命的分子。本书没有艰涩难懂的化学理论,以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生动讲述了这些分子,为读者打开了通往神秘分子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