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
中国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报告刘旭 著《中国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报告(第三版)》是《中国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报告》的第三版,除对第二版内容进行修订之外,还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生物种质资源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国际发展趋势,增加了生物种质资源国家战略研究相关内容。《中国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报告(第三版)》共分8章。第1章为概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详细论述了我国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和国际地位、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差距,以及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布局(包括目标、任务、国家战略、主要行动等)。第2~8章分别为农作物、草、林木、药用植物、家养动物、微生物和水生生物7类种质资源。各章分别总结了相关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共享利用的成绩,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阐明了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对策建议。
-
昆虫行为周光益,顾茂彬,王旭 等 著昆虫行为学研究是近年来受各国科学家关注的一门学科,但国内对其系统研究专著极少。本书是作者们数十年野外对昆虫及其各种行为观测、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并剖析主要的昆虫行为,如昆虫的取食行为、访花传粉行为、趋光和负趋光行为、趋泥与吸水行为、聚集与迁飞行为、防卫和攻击行为、求偶与交配行为、产卵行为、社会行为、以及特殊的洞穴昆虫与行为等。本书也综述分析了昆虫行为与环境的各种关系,包括昆虫寄主、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极端气候与昆虫行为变化以及昆虫的行为机理等方面。同时,该书也系统分析了昆虫与人类的各种关系以及昆虫行为在各领域的应用。
-
新编光合作用学许大全 著本书除绪论(包括光合作用的重要地位、演化简史和研究的里程碑)外,由分子机制(光合机构、光反应、同化力形成、碳反应)、环境影响(光、温度、水、气、矿质营养)、调节控制(基因表达调节、捕光调节、电子传递调节、碳同化调节、能量耗散、信号转导、节律变化和相互协调)、改善应用(光合作用效率、光合作用的改善)和人工光合等5篇共计20章组成,系统介绍光合作用的理论及应用知识,反映**研究进展,凝聚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经验
-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七十一卷 半翅目 叶蝉科杆叶蝉亚科 秀头叶蝉亚科 缘脊叶蝉亚科张雅林,魏琮,沈林,尚素琴本志包括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详述了叶蝉科杆叶蝉亚科、秀头叶蝉亚科和缘脊叶蝉亚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相关的分类系统及各类群的地理分布等。各论部分系统记述了我国杆叶蝉亚科、秀头叶蝉亚科和缘脊叶蝉亚科等3亚科昆虫40属152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提供了147幅种的形态特征图,并编制了分属、种检索表。文末附有中名索引、学名索引和7幅成虫彩色图版。
-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名录李新正,甘志彬本书依据世界海洋生物目录(WorldRegisterofMarineSpecies,WoRMS)网站所提供的分类系统。当WoRMS数据库关于某个门类的分类系统不明确时,本书参考**发表的该类群**分类系统学文献,以及《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和《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两部专著所采用的分类系统。本书共记述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常见种18门4585种,每种均有中名、学名及分布信息,同时还列举了一些物种的同物异名。本书涵盖了我国常见的底栖动物种类,将成为我国海洋底栖生物和生态学研究的实用工具书,进一步服务于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
西沙群岛鸟类多样性研究张洪茂 简曙光 主编本书基于 2018-2020 年的科考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西沙群岛鸟类多样性,主要种类的形态、习性、分布及保护现状,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现状及变化,以及“鸟-生境”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西沙群岛鸟类保护的建议。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研究海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机制的案例,也可以为西沙群岛鸟类资源保护、管理、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书适合从事岛屿生态系统基础生物学研究、岛屿生态恢复、保护和管理、科普教育以及区域性鸟类资源研究与保护的工作者阅读。
-
四川省邛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彭徐等《四川省邛海生物多样性研究》详细介绍了邛海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邛海生物多样性调查及其组成状况、邛海生物多样性评价、邛海湿地流域生态旅游服务调查、邛海湿地流域重大工程项目、邛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为邛海湿地流域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四川省邛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是目前对邛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较完整、全面的科研著作,是高原湖泊湿地保护珍贵翔实的资料,对各级政府与部门关于邛海的管理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细胞工程与组织工程董润安著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和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是在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改造细胞或设计细胞体系,构建自然界没有的生物系统,或利用支架材料和在其上培养的细胞形成三维结构,构建人工组织和器官,以解决诸如生产抗体,药物,组织器官等人工产品,为人类医疗和生产服务。它们的出现,为解决生物药品生产,移植用的人工器官开辟了新的道路,展现出诱人的光辉前景,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列入新的研究计划和优先发展规划之中。本书包含14章,从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两个方面论述工程技术及应用,希望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有益思路。
-
中国红蝽总科分类 半翅目异翅亚目赵萍 曹亮明 龙兰珍 著红蝽总科是半翅目异翅亚目昆虫的一个小类群,体色通常为红色、橙色,有些为黑色、褐色,前翅革片中部常具有黑色圆斑,无单眼,前翅膜片基部具有2翅室及7~8条分枝纵脉。红蝽大多数为植食性,主要寄主为锦葵科植物,取食其果实和种子,其中棉红蝽属是棉花的重要害虫;颈红蝽属、光红蝽属的一些种类是捕食性天敌昆虫,在害虫的自然控制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书详细描述了中国红蝽总科 15 属 40 种昆虫,希望能够为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红蝽昆虫分类鉴定时提供一些参考。
-
树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孔艺“树式思维”能力是学习生物进化所需的关键能力。当前,美国的“树式思维”能力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完整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并未重视“树式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已有学者认识到“树式思维”对学习生物进化的重要性,但是“树式思维”能力的相关教学实践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主要有6方面:第一,收集整理“树式思维”相关的期刊论文、专著、会议报告等文献资料,分别从进化树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研究、“树式思维”能力调查研究、阻碍“树式思维”能力形成的成因分析、“树式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等四个方面总结当前国内外“树式思维”能力培养的已有研究成果和Z近的研究进展;第二,整理关于生物进化理论、“树式思维”与进化树、进化树知识框架体系MUET模型、迷思概念、概念转变的基本理论与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第三,基于上述理论依据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开展实证研究,一方面通过量表测试我国生物专业本科生的“树式思维”能力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访谈法对学生的进化树迷思概念进行质性描述并分析其成因;第四,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以及前人关于进化树迷思概念的研究成果,梳理常见的进化树迷思概念并进行辨析;第五,设计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进化树教学设计并采用实验法检测其教学效果;第六,基于上述各项研究结果分别从概念转变的具体教学策略以及宏观层面等维度提出“树式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本书为我国培养生物专业本科生的“树式思维”能力提供参考,以改变当前我国生物进化教育不重视“树式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