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
-
意识探秘[美] 克里斯托夫·科赫 著,顾凡及,侯晓迪 译意识是科学上至今还未解决的超级秘密之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意识有什么益处?只有人才有意识吗?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动作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其中?回答这些问题,将使我们对人之所以为人有全新的认识。本书是作者与克里克对上述这些问题长期合作研究的结果。本书探讨了动物和人主观心智的生物学基础,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意识研究的框架——用实验方法找出表达意识的神经相关集合。全书以视知觉研究为切入点,结合注意、记忆、自动行为、失认症和“裂脑人”等病理现象的研究,总结了意识研究的科学基础,概括指出了我们知识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本书的语言风格亦以洗练生动见长。
-
绿木霉和樟子松外生菌根互作研究尹大川,刘志华,宋瑞清 著本书从樟子松苗木强化入手,详细介绍了樟子松高效外生菌根菌的筛选、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的接种效应、褐环乳牛肝菌与绿木霉对樟子松最佳接种方式筛选、“樟子松褐环乳牛肝菌绿木霉”体系的性能评价、复合接种褐环乳牛肝菌与绿木霉对樟子松根际微生态的影响、共培养条件下绿木霉对褐环乳牛肝菌产酶的诱导效应,以及大田应用等内容,初步探索出一条解决樟子松林衰退问题的路径,对樟子松的人工造林及其生态修复作用的发挥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可供林业生物菌肥基础研究与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外生菌根菌领域相关学者参考。
-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英] 马修·恩格尔克 著人类学家的一大准则便是对日常事物感兴趣。 关于这个世界,人类学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身? 文化为什么重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学家走遍了世界各地,从津巴布韦的城市到英格兰的郊区,从北京到巴塞罗那,他们揭示了种种惊人的事实、模式、偏好,以及令人费解的文化实践。马修·恩格尔克从人类学中最重要也最富争议性的九个关键词出发,为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提供指引。世界各地的理论和例子编织在一起,出色地展示了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观点,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揭示了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
轮状病毒VP7基因植物表达技术研究李余先 著轮状病毒VP7基因植物表达技术研究
-
海错图通考杨德渐,徐奎栋 编《海错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百科全书,由聂璜历时30余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集稿誉绘,通为一图”,雍正四年(1726年)被藏于清宫。该书含精美工笔彩绘图340余幅,涉及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及海藻等300余种,在我国古代海洋生物、绘画和人文研究中有重要史料价值。《〈海错图〉通考》旨在抢救、整理并保护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使失联于海峡两岸的四册合璧,并发掘其科学、文化和史料价值。我国从事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的老中青专家联袂,对《海错图》注其文、校其误,探究和诠释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记述,补我国海洋生物学、古籍人文书画研究之所阙。
-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黄宏文,肖月娥,胡永红 编鸢尾科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植物园在鸢尾科的引种驯化、迁地保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原始资料,在鸢尾科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发掘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鸢尾科)》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鸢尾科植物11属65种6变种2变型。物种拉丁名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The Iris Family:Natural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Flora of China和AGuide to Species Irises:Their Identication and Cultivation;属名按拉丁名字母排序,种名按分类学与拉丁名字母结合的方式排序。首次使用的中文名后面加注“新拟”二字。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中文别名、拉丁名和异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彩色照片显示物种生境和形态学特征。其中,引种信息和物候信息按植物园所处的地理位置由南向北排列。为了便于查阅,书后附有各植物园的地理环境、鸢尾科植物名录和检索表。《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鸢尾科)》可供农林业、园林园艺、环境保护和医药卫生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使用,也可供花卉爱好者参考。
-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黄宏文,孙卫邦,刀志灵,于炜,韦霄 编山茶科(Theaceae)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据《中国植物志》统计,全世界有山茶科植物36属700余种,我国有15属480多种。山茶科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不但有以茶(Camelliasinensis)为代表的饮料植物,以油茶(C.oleiferra)和南山茶(C.semiserrata)为代表的木本油料植物,以木荷(Schimasuperba)和猪血木(Euryodendronexcelsum)为代表的材用植物,还有众多的观赏植物得到广泛栽培利用,尤其是山茶属的山茶(C.japonica)、滇山茶(云南山茶花C.reticulata)和茶梅(C.sasanqua)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众多,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成为世界名花。植物园、树木园和其他山茶收集专类园除了引种原生种种质资源外,仅山茶、滇山茶和茶梅等3个种就培育了数以万计的栽培品种。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开黄色花的野生种类不断发现,以及人们对培育黄色花品种的梦想的不断追求,以金花茶(C.petelotii)为代表的黄色花种类也得到广泛的引种栽培。以杜鹃红山茶(C.azalea)为代表的四季开花种类成为中国特有的宝贵的种质资源,近十年来,中国培育几百个以此为母本的新品种,为世界山茶花期的扩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山茶科)》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引种的山茶科植物原种(含变种、亚种、变型等)共11属112种,物种拉丁名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第五十卷第一分册并参考了Flora of China(Vol.12);属和种均按照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列,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学名、别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迁地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彩色照片展示其物种形态学特征。为了便于查阅,书后附有各植物园栽培的山茶科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名索引。《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山茶科)》可供农业、林业、园林园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使用。
-
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与产业化包卫洋,赵前程,王祖哲 等 著《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与产业化》是国内首部系统介绍海洋生物活性肽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书籍,《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与产业化》共分为五章,首章介绍肽的基础,第二章介绍海洋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分离纯化和分析鉴定方法,第三章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活性肽的功效研究,第四章介绍海洋生物活性肽的应用及开发利用现状,最后第五章介绍了海洋活性肽的品质鉴别及发展前景。《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与产业化》系统总结了海洋生物活性肽研究中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为海洋生物活性肽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参考资料。《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与产业化》可作为海洋蛋白资源开发利用、多肽研究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教材,也可作为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和药品开发与利用领域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亦可为想要快速、清晰认识海洋生物活性肽的读者提供全面详细的资料。
-
南京大学校园植物邹亚军,张庆峰 编本书运用植物分类学和园林分类地研究方法,以南京大学鼓楼、仙林、浦口三个校区校园植物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园林用途和校园分布地点,每种植物均列出了拉丁语名,同时配有不同生长时节校园植物的实景拍摄图片,便于读者识别和对照,同时展现了校园植物的丰富多彩。作为面向高校师生的一本植物科普型读物,本书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部分植物配以古典诗词,在严谨的学术介绍之中又不失文化气息。同时,本书对南京大学的植物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热爱植物的南京大学校友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
动物如何生活王晶 著本书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在自然环境下是如何生活的,主要讲述了动物的特点。比如,猎豹为什么能跑那么快,老虎为什么是丛林,骆驼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让孩子能够通过阅读本书,了解动物的习性,开启探索科学的旅程。本书采用水彩画风,讲解简单生动,内容真实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