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城市空间演化模拟理论、方法与实践牛方曲本书总结了城市空间演化模拟理论、方法,并开展了实践应用研究。全书共11 章,开篇简述了城市、城市化、城市空间等相关概念,以及城市空间演化模拟常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阐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LUTI)模型的原理、起源和发展历程,建立了基于“活动”的LUTI模型,称作ActSim模型,用于预测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分布格局,并以北京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作为城市模拟工作的拓展,第10章进一步给出了区域模拟框架,该区域模型与城市模型形成完备的模型体系,为后续开展“区域—城市”一体化模拟研究奠定基础。最后,第11章简析了城市空间分析模拟常用工具。本书是对LUTI模型这一国内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探索,可为国内学者了解、应用和发展LUTI 模型提供参考。本书可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及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
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永波,叶芳本著作立足于海洋治理“现代化”语境,以“公共治理”为切入点,系统开展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现有区域海洋公共治理的多重范畴、国际国内现状,着力构建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路径。 本书可为海洋科研人员、公共管理学者以及相关涉海政府部门的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新疆与中亚铀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范洪海,刘红旭,陈金勇 等本书概述了新疆与中亚地区的铀成矿地质背景,对两地区主要铀矿类型和成矿区带进行了划分,剖析了砂岩型、火山岩型、花岗岩型及其他类型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典型铀矿成矿模式,对新疆和中亚地区的铀成矿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砂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综合找矿模式。
-
支撑21世纪海洋研究[美] 海洋学研究海底观测网实施委员会,海洋研究委员会,地球和生命研究部,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 编,张磊,李茂林,李庆红,张晓丽 译本书的目的是评估海洋科学界在科学和技术上是否准备好着手建立一个以研究为目的驱动的海洋观测网,并强调为成功实施这一观测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海洋观测站系统的科学规划和技术发展状况、可能影响观测站建造和安装时间的因素、观测站维护和运行的费用以及后勤需求、观测站对传感器开发和数据管理的需求,海洋观测站对美国学术界可利用的船舶和深潜设施的影响,以及研究性观测站在综合和持续海洋观测系统和其他国际海洋观测系统中的作用。
-
Research on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组 著本书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出版成果。本书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英文版。本书集中我国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突破传统学科界线的束缚,进行不同学科间有效的交叉融合;针对华北克拉通形成之后的破坏和再造作用及其构造、岩浆、成矿和古环境效应,呈现了突破性研究进展。本书将为我国在完善地球形成与演化的理论体系以及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框架的建立过程做出原创性贡献,为我国由地学大国变为地学强国提供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
核能装备材料基础王国亮内容简介: 全书共9章,围绕核能在应用领域所涉及到的材料相关内容展开,主要介绍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以及装备上所使用的核材料(裂变材料和聚变材料)和非核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的基本特性。本书可作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材料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为从事相关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
农业雷达遥感方法与应用邵芸,李坤 等本书系统介绍了作者在农作物微波散射机理方面的认识,以及在农作物分类识别、参数反演、长势监测与估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体介绍了我国农业生产特点与农业雷达遥感应用研究现状;基于微波散射模型,研究分析了我国典型农作物散射机理,奠定了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极化SAR数据,定量分析了我国典型农作物的散射机理;基于典型农作物雷达响应特征与散射机理特点,分别利用机载和星载SAR数据实现了农作物信息增强与分类识别;基于极化SAR数据实现了典型农作物的下垫面土壤水分反演、长势监测与产量估算;基于新型TanDEM-X双站极化SAR数据,利用极化干涉测量技术实现了典型农作物植株高反演。
-
山东暴雪杨成芳 编本书总结了近20年山东暴雪的研究成果,基于大量暴雪个例,采用多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渤海海效应暴雪和山东内陆暴雪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形成机理,并提出关键预报技术。全书共分为6章,内容涵盖山东雪灾、海效应暴雪、内陆暴雪、降水相态、积雪深度和“雷打雪”。第1章介绍了山东地形特点及近20年雪灾概况;第2章和第3章分别阐述了渤海海效应暴雪和山东内陆暴雪的分布特征、形成机理及预报技术;第4章给出了山东降水相态的基本特征及预报着眼点;第5章初步探索了山东积雪深度的变化特点及气象影响因子;第6章研究了山东“雷打雪”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天气分型及其产生机制。本书可供从事天气气候分析、预报预测的气象、水文、航空、农林、海洋、环境等领域的业务、科研及管理人员参考。
-
藏东南冰川快速退缩与冰湖灾害科学考察报告邬光剑等《藏东南冰川快速退缩与冰湖灾害科学考察报告》基于野外监测数据、遥感影像并结合过去的考察资料,对藏东南地区过去50多年海洋型冰川和冰湖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阐明了该地区冰川的能量–物质平衡的基本过程,揭示了冰川面积、厚度、运动速度以及冰川融水变化的幅度、特征、原因,并对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湖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和溃决过程模拟。《藏东南冰川快速退缩与冰湖灾害科学考察报告》还介绍了目前新研究方法(过程模拟)、新技术(无人机航拍)在冰川和冰湖监测研究中的应用。《藏东南冰川快速退缩与冰湖灾害科学考察报告》共分7章,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并附有野外考察照片。
-
鄱阳湖洪泛系统地表李云良,张奇,谭志强,姚静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引领和推动下,近些年来鄱阳湖的水文与生态环境变化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本书主要围绕全球典型河湖洪泛区的生态水文研究热点,结合当前鄱阳湖洪泛系统的水文特征现状,以原位观测、统计学模型和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从流域到湖泊及湿地等多个尺度,揭示鄱阳湖洪泛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的总体变化情势,探明地表水文连通和地下水运动等关键过程对鄱阳湖的影响与贡献,进一步阐释以水文水动力为基础的湖泊热力学行为和物质输移行为等,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及一些典型人类活动影响,定量评估湖泊洪泛系统地表水动力和地下水文的响应与潜在变化,并对今后鄱阳湖的一些热点和关切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和展望,以为河湖系统和洪泛湿地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