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空间信息技术与大气污染评价王宝珍 等 著本书主要介绍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重点阐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大气质量模型开发以及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大气气溶胶、PM2.5、NO2、CO2反演算法开发,并介绍几个模型和算法的实际应用案例。另外,介绍一个模糊聚集风险评估方法,用于多种大气污染物引起的综合健康风险评价。
-
松辽陆相湖盆沉积体系与控砂控藏模式胡明毅,邓庆杰,蔡全升《松辽陆相湖盆沉积体系与控砂控藏模式》以松辽盆地为例,选择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梨树断陷火石岭组—营城组、三肇凹陷扶余油层、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为研究对象,围绕松辽盆地深层断陷与中浅层拗陷开展层序、沉积、储层、成藏等方面的综合地质研究工作,系统总结陆相断陷湖盆与陆相拗陷湖盆在层序发育模式及主控因素、沉积体系分布与演化规律、湖盆控砂机理与预测方法、油气成藏规律与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特征及差异。
-
双碳目标下四川省能源结构绿色发展研究彭倩本书对 1998 年至 2018 年四川省能源消费及由此产生的碳排放现状展开分析,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率放缓但持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以煤炭为主的高碳排放化石能源仍是生产生活消费的主要对象,能源消费碳排放虽曾经出现历史相对峰值,但在后期仍呈正增长,2030 年碳峰值约束不允许四川按照既定规律发展,必须要走低碳可持续道路。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在实现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这条任重道远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进一步提高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优化行动方案。本研究建议从能源消费角度出发,通过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温和增长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四川省绿色发展与现代能源体系,保障 2030 年甚至更早完成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任务,实现四川省能源经济绿色发展。 本书适用于从事“双碳“目标下,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决策人员,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相关行动方案的技术人员与学者等。
-
地震记录处理技术赵仲和, 牟磊育, 林向东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从事地震观测与地震记录处理的科技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
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发展与应用丑洁明,董文杰,杨世莉等《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发展与应用》是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地系统动力学模拟团队开发和研究的科研成果。以人-地耦合系统模型的构建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相关研究,探索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途径及其评估方法,新构建了经济-气候模型;探求了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双向耦合的方法,解析了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双向耦合的时空匹配原理;在耦合地球系统模式ESM的基础上,尝试加入描述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模块,初步实现了ESM与经济模型DICE模型的双向耦合,成功发展为综合的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地系统耦合模式(HESM 1.0);利用该耦合模式分析地球系统内部变化的机理以及经济发展等对环境的敏感性,从而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追溯历史对不同国家集团的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进行归因分析。《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发展与应用》成果将为下一步两类模式耦合模拟运行以及影响评估开拓新的路径。
-
虚实融合视频地理环境关键技术研究赵向军虚拟地理环境需要面对大量不规则的复杂自然物体,传统的基于几何的建模和绘制方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鉴于地理视频等视觉信息易于直接从真实世界中获取,而计算机视觉技术又能够帮助从中提取和构建符合人类视觉感知规律的计算模型,可以有效弥补基于理想数学物理模型的传统图形处理技术的缺陷。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报告研究了如何从真实拍摄的地理视频数据中恢复出三维几何和运动信息并进行重用,促进了计算机视觉与虚拟地理环境的交叉融合。
-
矿物加工工程学科路线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编著矿产资源安全持续供给是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将面临更严峻的矿产资源竞争态势,全球对矿产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矿产资源“质”与“量”的保障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发展难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矿物加工学科从前沿基础理论、技术装备、智能生产到高端产品制备等方面加强原始创新。
-
2020-2021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包含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两方面内容岩石力学主要研究岩石在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又称岩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与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土力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岩石工程侧重于研究岩体作为地质体处在工程状态时所具有的力学意义。人类要借助于岩石力学知识去认识岩体在工程状态下的力学行为,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本书是该学科2020-2021年发展的总体报告,包括一个综合报告和二十个专题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本学科最近的发展情况,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
塔西陆相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赵路通等《塔西陆相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系统介绍了塔西地区陆相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并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塔西陆相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共分六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塔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叙述了萨热克式砾岩型铜矿床、乌拉根式砂岩型铅锌矿床和花园式砂岩型铜矿床的成矿特征,第五章论述了矿床的成矿作用,第六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构建了矿床成矿模式。
-
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黄宗国 等 著《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介绍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三个典型生态系统,论述了全球海草和真红树植物的种类组合与地理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海草和真红树植物分类系统。《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物种鉴定中的新定种、修订种、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等信息,特别梳理了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的分布,分析了栖息于其中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旨在使读者对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