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地球科学
-
特殊地质地貌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胡健民 ,陈虹,于长春 等本书是《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方法指南丛书》的总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梳理了特殊地质地貌区的概念、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工作背景、地质填图特点,以及我国晚新生代重大构造-沉积-古环境与古气候记录;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第四系覆盖区、高山峡谷区、岩溶区区域地质调查(1∶50000)技术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主要技术方法,包括遥感、航空物探、物探与化探、钻探及岩石物性测量等。
-
非线性系统与微弱信号检测赵文礼,王林泽本书共10章,从随机共振和混沌两方面开展了非线性系统中微弱信号检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随机共振部分,首次提出了不饱和双稳态系统和分段线性双稳态系统,进行了其特性分析及信噪比的对比分析,开发了软硬件电路测试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和软硬件电路的实验。在混沌部分,尤其在平衡稳定性的分析中,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公式推导和证明,并以典型的模型为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重点阐述了混沌理论研究的数学方法。本书注重基本原理、数学分析、物理概念以及实际应用之间的融会贯通,力求理论性、应用性及易学性并举,力求将复杂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本书可供从事测试技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以及微弱信号检测和故障诊断的教师、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信息、力学、机械、测控等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
-
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本书项目组2020年,我国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服务全球的空间定位、导航与定时(PNT)基础设施,国家PNT技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在分析PNT发展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回顾其技术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国际PNT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阐述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技术体系形成、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规律与启示、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发展方向,重点对不同导航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PNT学科技术展望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沉积特征与成藏规律研究张锐, 邓南涛, 陈义国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富集区和石油生产基地,三叠系延长组是盆地主力含油层系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是一个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区块。近几年来,在该区块上三叠统延长组中见到了较好的石油显示,然而由于对该地区的沉积演化、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等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导致后续勘探选区难度较大,制约了该区域的增储上产。本书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衍射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测试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各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模式,明确了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石油成藏模式,为下一步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
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的遥感观测与模拟施建成,贾立,卢麾,蒋玲梅 等本书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作用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如何提高对全球和区域陆表能量和水分交换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观测、机理认识、模拟和预估能力及其对全球变化作用的认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本书首先介绍了陆表能量和水分交换过程的五大主要关键状态变量(地表辐射平衡、土壤水分、积雪、冻融及动态水体等)高时空高精度的遥感反演理论和方法;其次介绍了适合多时空尺度陆表能量水分交换过程模拟的高分辨率复杂地表蒸散发遥感估算模型、水热通量观测和模拟的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研究;后介绍了基于遥感观测的陆面模式“面源”参数优化方法,将优化后的参数应用到陆面模式中以改进模式的模拟性能,并在青藏高原开展了高分辨率的区域陆-气耦合模拟应用,探究了陆面模式改进对改善陆-气交互作用模拟的贡献。
-
中国地球科学2035发展战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项目组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自然科学。当前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建立“地球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体系的新时代,国内外的地球科学研究正在朝该方向发生深刻变革。本书阐述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凝练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目标及方向,探讨了2035年前我国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优先发展方向和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问题等,以期为国家发展地球科学提出政策建议。
-
山西省冰雹的中尺度特征及风险区划李强,苗爱梅,柳琼,王洪霞,张丽梅 等著本书利用山西省1980—2018年的冰雹日数、冰雹站次数、冰雹直径和冰雹持续时间及伴随的雷暴大风等历史资料及及其灾情数据、地理信息、社会经济、河网密度、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等资料,对山西省冰雹灾害进行了综合风险区划;在分项评估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关联度模型计算,建立了山西省冰雹灾害评估模型;对山西省316例冰雹个例进行了中尺度天气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月、分型建立了“山西省冰雹特征物理量指标体系和中尺度概念模型”。本书内容包括:山西省冰雹的气候特征及趋势变化;山西省冰雹的中尺度特征及概念模型;冰雹典型个例中尺度分析;冰雹的风险区划;冰雹灾害评估等。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可作为冰雹强对流预报预警、风险区划、风险评估的教科书和预报员业务应用的参考书。
-
雹暴周筠?B,周昱雹暴是典型的极端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其中物理过程及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有赖于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监测研究。《雹暴:监测技术(第二版)》基于国家对于极端天气事件防灾减灾的基本需求,将雹暴监测作为核心内容。《雹暴:监测技术(第二版)》共有七章,分别为:绪论、雹暴的主要物理过程、雹暴的地基基本监测方法、雹暴的空基遥感探测方法、雹暴的天基遥感探测方法、双偏振雷达对于雹暴天气过程的观测,以及典型雹暴的综合监测方法。
-
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项目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
发现全球变暖[美]斯潘塞·沃特(Spencer Weart)这并非是一个科学高歌猛进的故事,而是一段科学家如何在怀疑与否定中不断前行的历史。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地球到底是在变冷还是变暖,人类在其间起到多大作用,来自科学界内部与外部的质疑声从未停止,直至结论越来越明晰。这也并非是一个学科孤军奋战的故事。对于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球气候系统,判断其长期发展趋势绝非易事,气象学、天体物理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陆续投身其中,力求揭示这个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系统全景。这同样并非科学圈共谋的故事。财政压力、冷战、政府政策、公众态度都影响着研究取向与进展。幸运的是,当科学家艰难达成共识后,他们能够说服越来越多的政府和民众采取积极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今,面临全球变暖带来的更多气候,更多的探索,更多的行动,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