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
晶体学对称群王元明 杜奎 胡青苗 杨志卿国际晶体学表涉及几何晶体学和现代晶体学的方方面面,而几何晶体学和现代晶体学又包含晶体对称群理论、晶体结构及其研究方法,是固体物理、晶体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地质矿物学乃至分子物理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重要基础。本书就是为“读懂和用好国际晶体学表”而编写。全书共13章,主要介绍与研究了晶体对称性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国际晶体学表中各项的含义及其延伸解释以及原子分辨率电子显微术和第一性原理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本书可作为材料工程、固体物理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晶体学、物理、化学、矿物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合成晶体和使用晶体组装技术设备的工程师、生产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
给青少年讲化学高鹏《给青少年讲化学》这本书是给学习化学的中学生(包括对化学感兴趣的小学生)的化学入门书。从古到今,化学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化学,使我们的世界不断发生着改变。但是,化学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化学的发展过程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唯有高屋建瓴、通览化学的全貌,才能建立条理化、系统化的化学思维,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抽丝剥茧,厘清化学的来龙去脉,以轻松的方式,一步步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本书特别适合青少年在刚接触或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休闲阅读。
-
合成宝石晶体的水热法生长张昌龙,曾骥良,周卫宁,陈振强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从事水热法宝石晶体生长研究的实践经验和成果,阐述了水热法宝石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工艺技术等,重点介绍了高压釜及其配套的电阻炉的设计和制造,对Tairus水热法及桂林水热法合成的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等宝石晶体的生长条件、工艺参数以及宝石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对比。
-
聚集诱导荧光分子的自组装阎云本书为“聚集诱导发光丛书”之一。作为第一本系统总结聚集诱导发光分子自组装行为及其应用的图书,本书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分子自组装基本原理出发,全面介绍了实现聚集诱导发光分子自组装的策略和方法,并对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组装行为在生物医学、光学、化学传感、材料过程可视化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系统介绍。
-
聚集诱导发光之簇发光袁望章 等本书为“聚集诱导发光丛书”之一。不同于显著大π发光体系,非典型簇发光化合物体系将为发光材料,特别是有机发光材料提供新的内涵,将为聚集诱导发光(AIE)研究提供新的增长方向,将启发人们更加重视聚集态(凝聚态)光物理性质的探索。全书总结了具有AIE特性的簇发光体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类型的AIE型簇发光化合物,包括有机非典型发光化合物簇、金属簇及典型-非典型复合簇,从结构、合成方法、一般性质、发光机理与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从光物理性质角度阐述了聚合物效应及典型-非典型体系的簇效应,最后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大师的发现陈志谦本书介绍了118 种化学元素的发现、命名、用途及其构成的化合物的功用和危害,同时对化学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巨匠:玻意耳、贝采里乌斯、拉姆塞、迈特纳等,也进行了详细叙述。
-
高等仪器分析王霆,孙铁东本书围绕分子结构解析和材料表界面研究,分九章系统介绍与之相关的各种先进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质谱分析法、一维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二维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红外和拉曼波谱分析法、紫外和分子荧光波谱分析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法、表面显微分析法。对于每种方法的发展史、基本原理、常用概念、主要测定技术、测试影响因素以及方法的应用实例都给出了深入的介绍。
-
化学生物学前沿陈鹏从20多年前化学 生物学概念首次出现以来,这一交叉学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前沿交叉学科建设的成功范例。化学 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研究局限,形成了以科学问题为中心的多学科合作融合新模式,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进步,也推动了化学自身的发展。本书系统介绍了生物正交反应及其应用、基于化学探针的功能蛋白质组学、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通路的小分子探针,DNA编码化合物库、核酸修饰及其组学检测技术研究、RNA表观遗传通路的靶标发现、脑神经信号转导过程活体分析方法、核酸G-四链体结构及功能、核酸适配体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金属抗肿瘤药物化学 生物学、单分子化学 生物学、生物催化去对称化反应。
-
丙烯酸运动场地面材料纪永明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涂料化学的基本理论,丙烯酸运动场地面材料的产品系统、适用基础和施工工艺,并对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同时收录相关丙烯酸运动场地面材料的专题文章和涂料术语等。丙烯酸材料用途广泛,运动场地面材料不过是其众多应用领域中很细微的一个,本书的宗旨就是力图全面系统地阐述丙烯酸材料在运动场地铺装领域的应用,涵盖从基本理论到基础要求,从产品系统到施工工艺的方方面面。
-
生态学透视闫凤鸣 主编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化学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我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化学生态学研究水平存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化学生态学的中长期发展对策。本书的出版无疑会推动我国化学生态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