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潘亚姝,李小薇,朱丽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党和国家对育人工作的要求,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与自我体验、自我完善相结合,以普及性教育为目的,集知识传授、内容普及、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教材共分为十章,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学习心理与自我完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调适、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心理、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全面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每章设置有“本章学习要点”,引入“校园案例”,穿插“拓展阅读”,加入“心理互动与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合于具体可行的教学中,启发大学生思考,拓展大学生视野,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体验成长、完善人格,通过学习得到收获、得到成长,使教材成为大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必备的自助手册。
-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用教程王慧芳|暂缺简介...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杨凤娟,周惠玉,梁圆圆 编本书内容涉及心理健康、心理障碍、自我意识、人格发展、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压力管理、生命教育等十个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章节内容,探讨回答了大学生最关心和最想解决的困惑和问题。在编写中遵循学科内在逻辑体系与高等学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突出时代性,语言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符合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本书可以作为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参考用书。
-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杨贵英,徐浩岚 著《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在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这一框架下,对自我认识与探索、医学生人格养成、生涯规划、学业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两性关系、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生命教育、危机干预、异常心理、心理咨询、积极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探讨。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训马立骥 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训》围绕大学新生在大学期间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阐述,主要有:1.心理健康概念;2.大学生人际交往;3.大学学习心理;4.情绪管理;5.恋爱与性心理;6.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防治;7.大学生择业;8.学业(职业)规划;9.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等等。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现代社会人类健康新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防治等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理解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择业与规划等个体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大学生时代学习心理的促进、人际关系调适、青春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的维护、以及挫折应对方式等大学生活适应方面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训》适用于大中专院校教师、学生及心理学研究者、爱好者。
-
通识教育.心理健康关念红,王相兰,郑俩荣 编《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是一本规范精神心理医师的培训教材,主要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如:心理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及应对方式,以及饮食、睡眠、运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如何识别和应对常见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
心理健康教育傅小兰,周红玲,谢彤 编暂缺简介...
-
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赵妍 著“高效培养什么人”?作者基于辅导员岗位21年的经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凝练,总结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元素。《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先进文化传播文库》描述了辅导员工作的具体事务,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跨专业知识融合,强调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阐释了大学生如何在人际交往、学习、爱情与性、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形成健康的心理,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检测点。
-
家庭教育心理学刘海娟 著《家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关于家庭的心理学理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核心家庭中的关系与家庭角色、核心家庭中家庭养育。这些内容对于家长从事儿童教育和家庭建设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本书除了介绍经典心理学实验和研究外,还大量增加了实操性演练内容和知识补充,是家庭教育心理学方面最齐全和实用的一本教材。
-
恋爱与心理健康梁樱 著基于精神健康社会学(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的首要理论分析框架——压力过程模型(the Stress Process Model),结合价值观在自我概念中的重要地位的意义研究(Meaning Studies)脉络,本研究试图探索和回答一个问题:更传统的人是否在爱情中更易受伤?这种在爱情中的“脆弱性”是否存在性别与文化差异?通过在中美两国以大学生为对象收集调查数据,运用多样本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作者发现,对于中国女大学生而言,恋爱中的传统价值观(如男尊女卑、处女情结)使她们无论在恋爱中还是分手后都更加抑郁,对于男大学生而言,传统价值观在恋爱中反而起到心理保护效应,尽管也会导致男大学生在分手后更强的抑郁表现。这些效应还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美国大学生出于宗教信仰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有恋爱中的传统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念对他们在恋爱中的精神健康影响非常小,这是由于中美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基于价值观的压力过程模型应该是背景嵌入的(contextualized)。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检验和扩展了压力过程模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同时更对基于儒家文化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如何影响中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女性在恋爱关系中的精神健康进行了经验性的探索与回答。现有证据表明这种价值观念对当代中国青年在恋爱关系中的精神健康是有害的,尤其对青年女性造成双重伤害(恋爱中与分手后),但是,在一个整体社会文化更加开明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伤害会大大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