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教育熊晓梅 著,阎晓军 编本书从新的四维健康观入手,引入积极心理学、幸福学、人本主义、后现代心理咨询等心理学理念,从更加积极的角度阐释心理健康的要素与调节方式。结合心理学前沿研究,注重浓缩理论精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学生探索欲望。拓宽学生视野。本教材本着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自助成长的原则,制定了与同类教材不同的较为完善灵活的体例,具体如下:全书分十二章,主要围绕大学生群体,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和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每章按照学习目标、案例导入、理论知识、故事案例、问卷调查、活动锦囊和拓展链接模块化进行。
-
大学生心理健康陈行,赵慧勇,胡阳秀 著本书是高等职业教育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本书以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为指导,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常见的十二大困心理扰来编写:适应、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学习、人际交往、网络、压力管理、恋爱与性、生涯、团队合作、危机干预。理论部分本着够用的原则,重点放在如何调适心理状态和提高心理素质上,体现针对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提高心理自助能力。本书具有问题导向、实用为本、通俗易懂、配套资源丰富、易于教学等特点。本书既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心理保健的读本,还可以作为学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工作管理者的参考资料。
-
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励骅 编本书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了解心理健康,走进心理咨询”“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融入大学生活,提高适应能力”三个板块,通过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情境、游戏、测试等,激发学生产生“我想说”“我要说”的冲动,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引导学生利用亲身经历、感知、体验、领悟和运用有关心理知识,解决在成长过长中遇到的环境适应、学习、交往、情绪、人格、恋爱等实际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成长。
-
知性之乐汤国钧,姚颖诗,邱敏仪 著本书内容共分4篇10章,主要包括:寻找快乐、快乐的秘诀(基础篇)、快乐的秘诀(进阶篇)、找到快乐4篇内容,第一篇包含快乐何处寻、揭开快乐的面纱;第二篇包括“快乐思想:积极和乐观”、“快乐态度:感恩和知足”、“快乐生活:投入体验”和“快乐品格:良好品格和优点”;第三篇包括“快乐方向:追求理想目标”、“快乐关系:经营愉快关系”、“快乐心灵:人生意义和灵性生活”;最后一篇是第十章“迈向快乐人生”。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可行的建议,旨在帮助读者踏上快乐人生路。另外,书中还尝试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如何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和实践。
-
人生不必太用力[日] 高桥幸枝 著,范宏涛 译关于社交:她说,其实,不干涉别人,才是真正的成熟者。 关于勇气:她说,如果裹足不前,一切只能是虚幻。只要迈开第一步,剩下就是顺“势”而走,最终到达目的地。 关于苦难:她说,苦难不可能永远,越过苦难,就是光明与快乐的时刻。这就是人生的法则。 关于兴趣:她说,人常说“兴趣缩小,人就容易变老”。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努力扩展视野,改变思维方式。人生不需要追逐别人的脚步,坦然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吧。既不要过于拼命,也不要自甘堕落;既不要一味忍耐,也不要常烦他人;找到这样的尺度和平衡,才能专注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
心育路上的跋涉王晓梅,焦素颖 著本书以作者在中职和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施历程为主要内容,呈现中职和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初期探索到经过不断尝试、研发和实践逐渐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全书从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数据分析入手,结合中职学生心理发展中典型问题和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特征,探索形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教育框架。把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心育模式的建构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形成作为核心内容,在伦理要求范围内运用大量个案和案例呈现心育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
职场心理健康[英] Gill Hasson(吉尔・哈森),Donna Butler(唐娜・巴特勒) 著,杨文彪 译企业正在认识到,那些被重视和受支持的员工更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最佳的效益。企业只有真正促进和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并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员工提供支持,才更有可能减少旷工,改善员工敬业度,提升留职率和生产力,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本书解释了工作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解决职场心理健康问题的框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不仅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并享受”工作的乐趣,而且对员工所在组织的发展和成功也至关重要,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
青海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赵慧莉,祁雅婷 等 著《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这项研究以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校中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对象,以积极探索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为目标,力图为科学开展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是近年来我国较为全面系统论述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研究成果。青海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教育方面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转变农牧区教育发展方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实现农牧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自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以来,青海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的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截止2009年年底,全省农村牧区共有寄宿高级中学68所,寄宿制初级中学197 所,寄宿制小学424所。寄宿制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据相关部门调查,青海省农牧区中学生辍学率从2001年的6.84%降到了2008年的1.93%,这和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带来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这一办学模式已成为发展青海省农牧区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寄宿制学校在青海省农牧区取得成功的同时,学者对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阶段的寄宿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易引起学生适应期的焦虑与情绪波动,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何探索出适合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集中办学后农牧区教育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十分值得研究。因此,对于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正是基于寄宿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生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第一,在理论价值方面,可以探索农牧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农牧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模式,为促进我国农牧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在实用价值方面,可以针对青海省农牧区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科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开展青海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促进农牧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维护地区和谐稳定。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于志英,李迪 著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书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原则,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益指导,帮助大学生拔开心灵迷雾,走出心理困扰,培养积极心态,塑造健康人格。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朱海娟,王莹,刘鹏飞 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普及,帮助高职高专学生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他们学会适应高校的生活和学习,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恋爱、择业及就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以及心理训练技巧等使学生解惑于心理困扰,拥有健全的人格,能高效、快乐、健康地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力求突破传统教材的思路和描述语言,凸显心理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的作用,为广大学生和一线教师提供可读性强、参与性强的课程用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社会从业人员的参考读物和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