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赵妍 著“高效培养什么人”?作者基于辅导员岗位21年的经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凝练,总结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元素。《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先进文化传播文库》描述了辅导员工作的具体事务,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跨专业知识融合,强调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阐释了大学生如何在人际交往、学习、爱情与性、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形成健康的心理,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检测点。
-
家庭教育心理学刘海娟 著《家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关于家庭的心理学理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核心家庭中的关系与家庭角色、核心家庭中家庭养育。这些内容对于家长从事儿童教育和家庭建设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本书除了介绍经典心理学实验和研究外,还大量增加了实操性演练内容和知识补充,是家庭教育心理学方面最齐全和实用的一本教材。
-
恋爱与心理健康梁樱 著基于精神健康社会学(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的首要理论分析框架——压力过程模型(the Stress Process Model),结合价值观在自我概念中的重要地位的意义研究(Meaning Studies)脉络,本研究试图探索和回答一个问题:更传统的人是否在爱情中更易受伤?这种在爱情中的“脆弱性”是否存在性别与文化差异?通过在中美两国以大学生为对象收集调查数据,运用多样本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作者发现,对于中国女大学生而言,恋爱中的传统价值观(如男尊女卑、处女情结)使她们无论在恋爱中还是分手后都更加抑郁,对于男大学生而言,传统价值观在恋爱中反而起到心理保护效应,尽管也会导致男大学生在分手后更强的抑郁表现。这些效应还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美国大学生出于宗教信仰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有恋爱中的传统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念对他们在恋爱中的精神健康影响非常小,这是由于中美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基于价值观的压力过程模型应该是背景嵌入的(contextualized)。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检验和扩展了压力过程模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同时更对基于儒家文化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如何影响中国青年尤其是青年女性在恋爱关系中的精神健康进行了经验性的探索与回答。现有证据表明这种价值观念对当代中国青年在恋爱关系中的精神健康是有害的,尤其对青年女性造成双重伤害(恋爱中与分手后),但是,在一个整体社会文化更加开明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伤害会大大减轻。
-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陈尚宝,林映 编暂缺简介...
-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郭黎岩,王冰 著暂缺简介...
-
内在小孩伊贺列卡拉·修·蓝,卡麦拉·拉斐洛维奇 著《内在小孩》提出,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内在小孩”重播出来的记忆而已。倾听你的“内在小孩”,生命中的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荷欧波诺波诺这套神奇的夏威夷心理疗法,透过“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四句话来清理我们的信息(记忆),让我们回归到零、回归到灵感的状态,因而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荷欧波诺波诺认为,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内在小孩”重播出来的记忆而已。只要你为问题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他必定能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让你的人生更加圆满,继而遇见“真正的自己”。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龚娴静 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系统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的内容及培养方法、途径等,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褚文化,张萍 编《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特点:一是内容体系完整。《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编写,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二是案例可读性强。心事心语的案例多来自各职校学生心理案例和近年来各媒体对学生的报道,源于职校生生活,能够有效地提高职校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可为职校生提供借鉴。三是模式寓教于乐。《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方便教师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可使用心理测试、心理剧扮演、拓展阅读、经典案例、心理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主要以团体辅导形式将职校生带入课堂,让职校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心理知识。四是语言通俗易懂。《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使用职校生熟悉的、喜好的语言,既可以作为教材,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李学容,李彬彬 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全书共九章,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与性心理、大学生学习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与死亡教育、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等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适应”和“发展”为结构的基本逻辑,从不同侧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及发展,力图体系清晰、体例丰富,内容简练、通俗易懂,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参考书。
-
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莹,渠岩,姜华 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极为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大学生群体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聚焦未来带领时代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思想体系建立的初步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冲击,在心理上也容易产生波动而带来相应的外在行为表现。随着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与网络时代的迅猛兴起,在书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基础上,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自媒体的新型传播方式迅速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来源,甚至有时候会产生“核裂变反应式”的社会效应。大学生作为活跃的网络社会群体之一,其心理成长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家庭、学习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由于长期的艺术专业学习特性,与综合院校大学生相比,思想更为活跃,个性更为鲜明。要做好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既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应立足于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从“艺术思政”的思维方向考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性、实效性,是广大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实践的一个视阈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