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
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经验医案集李建真本书旨在总结历代中医治疗疫病的经验,尤其着重分析了“治未病”及“三因制宜”理论思想指导下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从古代医家治疗时令病的宝贵经验出发,依据东汉医家张仲景《伤寒论》及后世《伤寒直格》《温疫论》《疫疹一得》《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古代治疗疫病的医著,总结历代及天水地区防治疫病的中医药经验,主要以此次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经验为主。经验不仅囊括健康患者“治未病”方案,如通过中药、中医引导运动、饮食调理等扶正固本;还包括感染患者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以及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药康复理疗方案,如普通人群着重强调运用中医引导运动八段锦、太极拳、中药治疗以扶正固本达到“未病先防”之目的;患者康复后,着重强调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如针刺、艾灸、穴位贴敷、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帮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体质以加快康复速度。
-
肺癌中医药综合防治夏小军本书是关于肺癌中医药防治的医学专著。本书对于肺癌的中医防治,整理古今资料,尤其是现代临床资料,融汇各家经验,厘清中医对肺癌的认识脉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内容涉及肺的生理、肺癌的病因病机、肺癌治疗常用药物、历代医家治疗类似肺癌用方举例、肺癌中西医诊治概要、肺癌的诊断、原发性肺癌的治疗、肺癌流注(转移)的治疗、中医名家治疗肺癌经验及肺癌的护理。本书可供从事肺癌的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岐黄求真集宋兴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学,没有可靠疗效就没有蓬勃生命力,无论形式多花哨,吹捧多狂热,都是枉然,人们只信实效这个理。在两种医学并存的今天,中医只有在诊可补西医认识之偏、治可匡西医临床之失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疗效是决定中医生死存亡的命根子!中医疗效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中医学术修炼的境界就是一个“理”字。无理不言学,无理不言术,无理不言方,无理不言效。讲授中医,要点只在“理”字上,把天人合一、整体恒动之理讲清楚了,就是好老师。学习中医,重点也只在“理”字上,把天人合一、整体恒动之理学明白了,就是好学生。运用中医,难点还是只在“理”字上,把天人合一、整体恒动之理用活泼了,就是好医生。
-
《黄帝内经》针刺部位解密与应用李平华本书结合《黄帝内经》中涉及的针刺理论,详细介绍了经脉、络脉、经筋、腧穴、皮肉筋骨以及特殊部位的相关知识,从病因病机、针刺部位、组织结构、经脉归属、针刺方法等方面出发,膝痛、腰痛、头痛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深入分析。除此以外,作者对《黄帝内经》中部分有争议的问题做了一番深入解读,其中不乏许多原创性见解,对读者具有启发性意义。本书总结了针刺的内在规律,是一部颇具实用性的参考书,可以帮助读者系统学习、研究、挖掘《黄帝内经》针刺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本书适宜针灸科、康复科、推拿科等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医院校学生阅读、参考。
-
如宜妙济回生捷录元,艾元英《回生捷录》全名《鼎雕陈氏家传如宜妙济回生捷录》。此书主体内容是元·艾元英所撰《如宜方》,后经明,陈嘉猷增补,改名《回生捷录》。艾氏的《如宜方》今国内仅存一明代孤本,现代从末影印或校点。经陈嘉猷增补的该书明刊本则从末见于国内书志着录。因此,将陈氏增补过的《回生捷录》影印出版,可以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
梅花灸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蔡圣朝《梅花灸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正是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梅花灸学。在理论上,始终紧扣梅花灸学的核心学术思想,注重文献爬梳剔抉,很多内容都是其他书中未曾涉及的,实为《梅花灸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首次收载;在临床上,围绕临床中的疑难知识点的探索、阐述,解决实际问题。《梅花灸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传承、总结了梅花灸学八代人的心血结晶。而且,近年科研、临床所提出的灸学方面具有原创意义的学术思想和方法,此书几乎全部收录,在学术上也具有前沿意义。因此,全书内容丰富、全面,充分反映了梅花灸学的渊源以及近年来的研究和临床新进展。《梅花灸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的前半部分是梅花灸学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技法;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学术的临床应用和技法的展现,理论结合实际,易学易会,实用性极强,既独树一帜,又极大地丰富针灸学术的内涵。希望借《梅花灸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的出版,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同时,《梅花灸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在呈现先贤学术之吉光鳞羽之际,也包含作者的愚者一得。书中有些提法,绝非臆测,出自临床实践,祈请大方之家商榷、争鸣。
-
医门八法(清)刘鸿恩《医门八法》共4卷,卷一论八法与瘟疫,卷二与卷三论杂病,卷四论妇人与小儿之疾。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法为纲,其中又以虚实为重。书中方药特点是注重对乌梅的发挥与应用。刘氏认为乌梅独具补肝、敛肝之功效,善用乌梅治疗多种病证。整理者所做之“注释”,不拘于字面本义,而是紧密联系医理,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并参考诸多文献,对原文进行释疑。详加考证,而言之不繁。“评语”部分,高屋建瓴,精当独到,剖析疾病之病机、方药之配伍加减、用药之特色。便于理解原文,切合临床运用。
-
宋明理学与中医理论嬗变姚春鹏本书全面梳理了两宋理学大家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朱熹和明代**名家陆九渊、王守仁的自然哲学思想,详尽介绍并论证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各医学流派代表人物引入宋明理学自然哲学范畴的过程和各自的成就,指出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引易入医,发展医易学。很早自觉地以易理全面解说医理的是刘完素,而集理学家与医学家于一身的朱丹溪,将周敦颐太极论和朱熹理学及张载气学的思想,比较系统地引入医学,创新了医学理论,为引理学入医学的人。宋明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宋以后中医学的发展,直接引发了中医理论一定程度的嬗变。本书拓展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研究领域与深度,丰富了宋明理学在中医学进展中的画面,阐明了宋以后中医学理论嬗变的基本脉络,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峨眉山中药资源图志黄璐琦,赵军宁,方清茂1.《峨眉山中药资源图志(共3册)(精)/中国中药资源大典》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新成果为基础,整理了大量第三、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峨眉山市与洪雅县的本底资料,参考峨眉山市与洪雅县第三、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和峨眉山市、洪雅县提供的中药资源名录,结合《峨眉山药用植物研究》《峨眉山常见药用植物彩色图谱》《眉山中草药资源图鉴》《洪雅县中药资源名录》《峨眉山志》等文献调查结果编著而成。经过整理与补充,该书收录了峨眉山地区中药资源1878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1557种,其中菌类4科5种,地衣苔藓类5科5种,高等植物198科,1547种;药用动物资源317种;药用矿物资源4种。2.该书收载的种类按各自的分类系统排列,药用植物中菌类采用2008年《真菌字典》(第10版)的分类系统,地衣、苔藓类采用《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使用的分类系统,蕨类采用秦仁昌(1978)分类系统,裸子植物采用郑万均(1978)分类系统,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1964)分类系统;药用动物采用约翰逊(1977)分类系统排列;药用矿物按化合物属性归类。3.各论主要收载的内容:(1)物种名:药用植物一般采用《中国植物志》记载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同时兼顾地方典籍记载的信息。药用动物主要采用《中国药用动物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记载的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矿物主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记载的中文名,同时兼顾地方典籍。别名收载并保留了各个乡镇的当地名称,一般收录2~3个。别名的名称与所发出的音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中药资源的形态、当地特殊功效等内涵。(2)标本采集号:记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峨眉山地区所采集的药用植物资源的腊叶标本采集号,力求物种鉴定有实据可查。(3)形态特征:记述中药资源的形态特征。其中,植物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生活型、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及花、果期等。(4)适宜生境:主要综合实地考察结果及文献资料记载,介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在峨眉山的生长环境。栽培资源从略。(5)资源状况:①峨眉山地区海拔落差大,从海拔400m至3099m,药用植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分布。结合峨眉山中药资源实际采集情况,将峨眉山中药资源的分布划分为4个区域——坝区、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其中,坝区的海拔低于500m,低山区的海拔为500-1200m,中山区的海拔为1200-2400m,高山区的海拔为2400m以上。(②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峨眉山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情况,以“常见”“少见”“罕见”等表示野生药用资源的蕴藏量特征。栽培种省略。(6)入药部位:介绍入药部位,括注对应的药材名。药材名主要采用《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记载的药材名。7)功能主治:介绍相应药材的功能与主治,突出地方用药经验的梳理与总结。(8)评述:介绍地区道地药材、特色药材等特色物种的拓展性阅读内容,以增加《峨眉山中药资源图志(共3册)(精)/中国中药资源大典》的特色,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道地药材简要介绍其产地。②介绍该种在峨眉山地区的其他主要用途。③如该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种类,则进行简要说明。(9)图片:药用植物资源配有多张高清照片图,主要包括生境,物种整体(近景),花、果、枝、叶等特征部位,药用部位等,以反映该物种的生境及形态特征。4.该书虽然收录了峨眉山地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标出了药用部位与功效,但是作者支持野生动植物保护,不主张大量开发野生动物药资源。
-
平乐正骨药物十讲陈利国药物疗法是骨伤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被历代医学家所重视。笔者以平乐正骨学派药物学“破、和、补”三期辩证原则为主线,将行医近20年收集的有效方剂对比研究,找到共性,分析个性,按传统中医药理论分析部分药方的防疫,药效,尝试为验方的“二次开发”提供新的视角而编写了《平乐正骨药物十讲》。全书详细讲述了平乐正骨学术渊源、“破、和、补”三期用药、外用药物疗法、典型骨病药物及骨伤科杂症药物疗法,既有传统医药学及骨伤学科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更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医学术发展的全过程,对秘方、验方及制药技艺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开展挖掘,整理与认定保护,有较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