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理论/旅游实务
-
全域旅游的德化模式叶新才,王建英,施亚岚 著,戴学锋 编为记录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共享全域旅游发展经验,中国旅游出版社推出了《全域旅游创新模式研究丛书》。作为丛书的系列之一,《全域旅游的德化模式》从全域谋划、全域布局、全要素提升、全产业联动、全系统营销、全社会参与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全域旅游的德化模式》的出版,为旅游业界了解德化、走进德化打开了一个窗口,为其他地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了借鉴参考。我们将继续全面动员、全域推进,持续扩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让“世界瓷都·自在德化”旅游品牌走出八闽、走向世界、风行天下。
-
旅游教学法新编李睛,汤玉梅,张艳萍,李琦,刘俊利 编《旅游教学法新编》是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求和旅游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深化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创新和实践探索,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尤其是提升未来旅游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而编撰,其主要特点如下。彰显行业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紧跟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等新时代、新特征背景下,应结合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特点,探析旅游专业发展趋势、旅游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研究等问题,激励教师终身学习。体现专业性。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上,与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即工作过程)紧密相连。紧贴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类相关专业,特别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探索理实结合、“做中学”一体化教学,突出专业教学的课程整合、媒体方法优化组合、教学设计与实施及评价等改革特点,融合专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
2020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冯娟,胡静,谢双玉 等 著为真实、客观、科学地记录、展现和分析中国旅游业在此次疫情中遭受重创、接受救助以及艰难复苏的全过程,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围绕“疫情冲击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并将其作为《2020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以下称《报告》)的重要篇章与读者分享,以期为中国旅游业尽快复苏并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与此同时,为保持本《报告》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研究传统,我们依旧遵循“盘点分析一综合评价一发展对策”的逻辑线,从全国、省域、重点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对疫情发生之前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全面、清晰地反映疫情发生之前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环境、现实水平和潜在能力,最后从宏观调控、部门管理、行业经营三个角度提出中国旅游业疫后发展的对策。值得一提的是,为跟踪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进行更为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本《报告》在延续以往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相关评价指标要素进行了更新与补充,以进一步提升评价结果的指导性。
-
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熊继红 著本书总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学旅行理论基础,包括研学旅行概述、国外研学旅行发展、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导师、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研学旅行课程讲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研学旅行实践,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为例,包括神农架简介、天生桥景区、神农坛景区、官门山景区、香溪源景区、大龙潭金丝猴保护研究基地、神农顶景点、金猴岭景点、板壁岩景点、瞭望塔景点、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天燕景区等的研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该实践部分不仅为神农架林区主要景区景点提供了科学、详细的研学课程内容体系,还为其他地区研学课程内容设置提供了样板,规范了研学课程讲解内容,使得研学旅行教学真正做到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同时又结合当地的具体资源,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知识体系需求,使研学真正做到“寓教于旅”这种“教”与“旅”的高度融合。
-
云南故事中国旅游研究院,华侨城旅游研究院 编不管是否愿意,每个人都会被推向重大时代变革的前沿。互联网改变生活,新兴产业推动社会变革,中国正站在历史重大转折的潮头,中国崛起的视野、敏锐性正伴随着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决定着这次变革的成败。其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关注也从物质需求转变到了精神需求。SG时代、云时代、大数据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同时,在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与行为不断抬头的全球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性地处在了十字路口。世界各国是继续扩大开放,还是退回封闭状态?中国,作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呼吁者,一直致力于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外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云南,作为边境之城,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界。华侨城以战略重组云南世博集团、文投集团为突破口,带资金、搭平台、建“机场”、造“森林”、引经验,应用了“战区+兵种”模式,建立了大会战机制,开展了“六个”聚焦,兼存了“八个坚持”,在云南省提出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战略目标之下,结合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存量的“一机游”构想、对增量的滇缅旅游“大环线”布局、对滇西滇南健康生活目的地及“一带一路”“沿边特色发展”的再定义,着力于由点到线到面到网的全域旅游布局,推动了“文旅产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期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可以预见的是,进入新时代的云南旅游产业,视野会更加开阔、目标会更加高远、格局会更加宏大,步伐也会更加从容。
-
旅游凝视中的城市李拉扬 著本书以城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凝视”的新内涵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对“意义世界”、“意义建构”、“旅游情境”、“情境互动”等范畴与相关命题做出新的判断和诠释。研究数据通过深度访谈、网络文本两种方式获取,运用理论思辨、扎根理论等方法来深入分析城市旅游体验的整体结构
-
研学修行九周年林璧属 著,林璧属 编厦门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坚持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案例相结合,尽全力推行研学实践。至2019年4月,前后包括8届MTA学生、2届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学生参与专题研学调研。研学内容涉及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民宿、汽车旅馆、连锁餐饮、文创、观光工厂、温泉、奢华酒店、共创体验、博物馆等,以及六所大学的参访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写下了所学、所得与所思。九年之际,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心得结集出版,谓之曰《研学修行九周年——行走的课堂》。
-
文化凝聚中国戴有山,秦强 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既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起源发展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畅游石林峡柴福善暂缺简介...
-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研究刘静佳 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没能从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改善环境污染和防止破坏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保护地类型,也承担着环境教育的核心功能,这一功能将对国家公园功能体系的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国际上国家公园一直都是环境教育天然的大教室。然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中国国家公园有了漂亮的环境教育大教室,却出现了少有学生、少有教师、少有教材、少有教育机构的“一有四少”的状况,环境教育教室缺乏活力;而在国家公园之外,以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为主的环境教育类商业活动却供不应求。面对这两组冷热矛盾,建立中国的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动力机制,将人们吸引至国家公园场域内主动接受环境教育,成为国家公园探索和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囿于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公园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局限,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研究此前并没有在国家公园的系列研究中占到重要位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过程中,应该以系统思想和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引入系统理论、动力机制和多中心理论对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是一种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从要素至系统、至功能再到路径的体系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