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览胜
-
净土丽江袁向东,伊瑜撰文;施用和,王宁德,罗焕灵摄影这里,是一片绝尘净域,美丽得让你一听倾心,一见钟情!这里是一方旷古秘境,神奇得让你如梦如幻,如疾如醉!丽江,美丽的名字,美丽的地方,这片天边的净土,已成为全人类的珍藏,中甸,神秘的香格里拉,梦幻的仙境,那绝代的风韵,令世上的人们永远向往!
-
青海中国旅游指南编委会编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西北邻新疆,北和东接甘肃,东南紧靠四川,南和西南毗连西藏。青海有37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藏族居多。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内陆腹地。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它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湖泊沼泽较多,高原湖泊自有其风韵,又是禽兽的栖息地,黄羊、野驴、棕头鸥、斑头雁、天鹅不时出没,青海湖鸟岛尤为突出;雪山和冰川景色壮丽;高原牧场上则是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青海盛行喇嘛教,湟中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故多有寺庙,且规模宏伟,建筑辉煌,更形成独特的宗教艺术。
-
江南古镇伊瑜[等]撰文;陈健行[等]摄影本书以精美的图片和简要的文字,介绍地处江南水乡的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六镇的自然地理、历史名胜、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
插图本旅游用唐诗王延英,曲径编著这套丛书共分四册,即:《插图本饮酒用唐诗》、《插图本赏花用唐诗》、《插图本节日用用唐诗》、《插图本旅游用唐诗入书的体例主要由品类介绍、唐诗典型、备览三部分构成。每个类都配有精彩的插图,典型之中都有作品的背景介绍和详细的思想内容分析和艺术上的鉴赏,备览部分附有相关作品,以备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探讨之用。因为书中有文有图,相辅相成,确实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
-
扬州中国旅游指南编委会编“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千古名邑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的扬州城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至唐武德九年,扬州州治移至江都县,从此,江都县才有了“扬州”这个专有名字。清雍正九年,江都县分为江都、甘泉两县。民国时期,又将江都、甘泉两县合并,称江都县,属江苏省管辖,直至解放。1949年1月扬州解放,设扬州市。原江都县划分为扬州市、江都县、邗江县。悠悠千古,经过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扬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今日的扬州,不仅是名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也是苏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自古就“人杰地灵”的扬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进雄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当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到这里驻足时,他们最希望能在这座已经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里追寻到当年“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娴静和幽远。
-
西湖趣话莫高编著太守险太守吃闭门羹州难添,诗亦难改没了期钱戮信梦两度月宫折桂使宅鱼“穿钱眼”和“砍杨头”冷泉判案填词判案南山题对一喝多重东坡是“鸟”女卑为婢“满肚子牢骚”
-
广东唐志辉主编;易永烽编著本书在重点介绍广东旅游景点的同时,还从吃、购、娱、行、住等方面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最新、最全的知识信息,是一本非常实用和旅游休闲工具书。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广东、广州、广州概况、游在广州、住在广州、吃在广州、行在广州、购物在广州、娱乐在广州、民风民俗、珠海、珠海概况、游在珠海、住在珠海、吃在珠海、行在珠海、购物在珠海、娱乐在珠海、潮汕梅地区、概况、游在潮汕梅地区住在潮汕梅地区、吃在潮汕梅地区、行在潮汕梅地区、购物在潮汕梅地区、娱乐在潮汕梅地区、民风民俗、肇庆、肇庆概况、游在肇庆、住在肇庆、吃在肇庆、行在肇庆、购物在肇庆、娱乐在肇庆、韶关韶关概况、游在韶关、住在韶关、购物在韶关、珠江三角洲、概况、游在珠江三角洲、住在珠江三角洲吃在珠江三角洲、行在珠江三角洲、购物在珠江三角洲、娱乐在珠江三角洲、民风民俗、深圳、深圳概况、游在深圳、住在深圳、吃在深圳、行在深圳、购物在深圳、娱乐在深圳、粤西南地区、概况、游在粤西南地区、住在粤西南地区、行在粤西南地区、附录主要旅行社
-
西安黄启勋编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成为多数人的流行时尚。 俗话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但不要忽略一个前提,那就是“行万里者必有书”。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一本详尽实用的旅游手册不可或缺。 本书邀请资深专家撰写,资料准确充足,行、游、住、食、购、娱,应有尽有,并辅以地图、照片,不仅提供景观介绍和背景资料,更有深入明晰的实用资讯。 带着本书上路,尽享自“游”自在、称心惬意的旅程。
-
游遍三湘四水何战苏,汪锴毅编辑;陆穗斌…等摄影本书将湖南的旅游景点,横向按它们所在的区(县),纵向按各种特色旅游线路进行系统介绍,便于旅游者查阅选择。书中还介绍了来湖南旅游的海、陆、空交通状况和市内交通线路,以及湖南的一些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单位,并提供了一些旅游小知识。此外,还介绍了湖南周边地区的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特别是新近开发的旅游景点。因此,这本书既是为湖南人出游,也是为外地人来湖南旅游服务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
江南六镇阮仪三著片断:粉墙黛瓦人家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求,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了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水乡多河的环境出现了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组成了一整套的水乡居住环境。由于江南水乡一直是全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荟萃,因而水乡城镇的许多住户是诗书传家。又由于物产富庶、工商繁盛,这些城镇历来是官宦退隐、富户别墅、学士散居之地。那些有文化素养的人当然是精心营造房舍;而一些富绅商贾也附庸风雅,聘请饱学之士筹划,所以在许多水乡城镇中留下了不少精美的院宅。其次,这些水乡民居大都营建于封建社会,封建伦理、儒学传统、风水习俗都直接影响着这些民居的经营布局、房舍安排等。如厅堂的主次,前后的序位,主客的区分,主仆的隔离,男女的差别等在设计都有独到的手法,这是江南水乡民居的人文因素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根据民居的规模,可分为大宅、中宅、小宅三类:大宅人都是富商、官宦的宅第,纵向称进,横向称落,大宅多则九进,少则四进,多到七落,少则一落不等。如周庄的沈厅则为七进。有的大宅与园林巧妙结合,既创造了居住建筑的产物——私家园林,又增添了民店本身的吸引力。如同里镇的退思园就是非常精致的园林。大宅在平面布局上,通常都有严格的轴线,正门朝南或朝东,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大宅主落一般有五进,依次由门厅(沿街有的带店或带楼)、轿厅(停放轿子)、正厅(接待主要宾客,举行婚丧礼仪)、内厅(会见亲戚好友、家庭议事)、女厅(也称上房,常用为居住用房)组成,主体建筑以厢房或院墙围合组成院落。边落一般不独立开门,常由花厅(会见常客、举行宴会等)、书房(读书)、花园、内宅(居住)、厨房(多沿后巷开门,不造成干扰,但无家庭专门浴室、厕所)组成。宅的入口沿街或沿河,便于人员的出入和物品运送。两落之间,往往没背弄,这样既分开了主仆的交通路线,又大大增强了内宅的私密性,并有利于隔声、防火、防盗。中宅从形式上看与大宅相仿,不同的是中宅进数较少,一股少于四进,且一般无边落,内部空间的组合没有大宅那么考究,但相比之下较为灵活。中等收入家庭多属此宅。小宅,是一般平民的住宅,规模较小,多为一到两进,有的沿街,有的沿河,平面布局较为随意,为水乡城镇特有的小巷和水巷景观。普通小宅占地小,无严格的轴线,一般有两进,面宽多在一到三间,形式自由,因地制宜,空间利用合理但私密性较差。普通小宅沿河沿街处常有营业性质,临河都开有门,有踏渡水埠一直通到水面。水乡城镇民居在其厅堂组合时,创造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构件,既丰富了水乡民居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特征。天井,是民居中用以采光、通风的特征构件,在一般的三合院中,其深度与高度相当,宽度有多种,如主屋三开间,则以明间面阔为准。或五开间较大的,则以明间或次间面阔为准。在大宅中,天井大都做成长方形,并且将两楔的进深减小,或用廊代替厢房,天井成横长方形,东西长度大,通风较好,而且夏季可以减少太阳的照射。常设前、后天井以利通风,后天井一般进深较小,植有落叶乔木以利遮阳。砖雕门楼这是做在前后进腰门上的,是纯粹装饰性的特征构件,明代的门楼较为简朴,清代雕花较为繁琐,这些门楼上都题有匾额。墙水乡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因而墙具有重要的防火功能,一般山墙皆高出屋面,做成梯阶式或平头高墙,称“封火墙”或“女儿墙”。墙可分实砌和空斗两种,或下为实上为空的混合式。墙基常用条石,石灰粉刷。当用作装饰性墙面时,就用清水磨砖贴面,既简朴又表现出主人的殷实。地面院宅内露天的地面(知大井)用石板条铺、块铺,裂纹石块或鹅卵石铺砌,也有用砖铺。室内地面都用砖。江南多雨,地下水位浅,室内易潮湿,一般先用石灰夯实,其上铺砂,砂上铺砖,以避潮气,居室的房内则用木地板。轩是室内天花,实际上是使屋顶增加一个空气保温层。大宅、中宅的轩有的装饰考究,木雕精良,有各种做法如船篷轩、鹤顶轩、花篮轩等。屋顶与山墙屋顶铺青瓦,整个坡屋顶成向内微曲的屋面,有利于屋面排水。屋脊的做法花样很多,普通小型民居只用瓦竖砌,两头做简装纹饰。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厅堂脊头有做成龙、鸡等花饰。普通山墙为硬山式不出屋顶,厅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墙用出屋顶的屏风墙,随着房屋进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的不同。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廊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本书前言“江南水乡”这四个字映入眼帘时,人们的脑海里就会勾画出一幅轻柔秀美的图画。确是如此,每当春雨霏霏,杨柳吐绿,桃花水涨,盈盈的湖水荡漾着渔舟,水面上薄雾轻笼,那碧水,那浆影,那波光漪漾……是一首诗;在秋水落霞,层林尽染之时,夕阳晚照,水乡村镇的房舍竹树,镇市上三三两两散集的人群,那小桥,那水埠,那吴音软语……是一首首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些前人的诗歌,使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和水乡风情更令人神往。遍布江南水乡的大小古镇,凝聚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江南文明的聚集点。近年来,江南水乡周庄、用直、同里、南浔、乌镇、西塘六古镇声名鹊起,游客云集。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里拥有清涟的河水,纯朴的田野,幽谧的街巷,古旧的民居。倘徉在乡间的石板路上,追寻古人留下的历史踪迹,驻足在驼背的石桥上,欣赏旖旎的水乡风光。举目所见,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沉淀,小憩品尝,是地地道道的家乡醇味。没有常住城市中的喧闹浮躁,没有某些旅游地的假造矫作,能觉出一份野趣,能得到一份清纯,能享受一片宁静。我从小在江南长大,那一方秀美的山水,一份淳厚的人情,诸多小镇文化的遗存和日常生活的风韵,无不令我魂牵梦绕。由于对江南古镇的深厚情感,又有工作的关系,从一九八○年开始,我就寻找各种机会,对这些古镇开始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保护规划工作。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辛苦与艰难难以一一道出;有幸的是,随着整个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渐重视,我们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六古镇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才得以保存。今天,通过十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使更多的人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车水马龙拥塞喧闹的城市之外,到六古镇采风,来感受中国古朴而丰富的民间历史与文化,进而更关心中华民族水久的精神和物质的家园,为它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这也许就是我们所有夜以继日的工作,以及这本小书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