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览胜
-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日)沪友会编;杨华等译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是日本在1901年创立的以进行“中国学”研究为专务的高等学府。面其办学的一大特色。而其办学的一大特色,即是组织历届学生对中国进行的长达四十余年实地调查。在1901-1945年间,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五千余人先后参与调查,旅行线路700余条,遍及除西藏以外的中国所有省区,内容涉及地理、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成果除了作为毕业论文的调查报告书,还有各旅行小组的纪行《大旅行志》中精选出来的数篇文章组成。内容富于感性、引人入胜。从异国人的视解展示了近代中国小澜诡谲的社会场景。
-
西夏陵王月星等编著本书主要介绍了西夏陵的位置与地形,西夏陵建造的起讫时间,西夏陵被谁所毁,陵园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筑技术,西夏陵出土文物等关于西夏陵的一些内容,
-
碑林史话路远 著凡是到过西安的人,莫不慕名到碑林来看一看。在这座中国古代碑刻和书法艺术的宝库中,当你面对卷帙浩繁的《开成石经》感受历史的深沉厚重的时候,当你在萃然成林的书法名碑面前叹为观止的时候,当你为《昭陵六骏》等精美的汉唐石刻之艺术魅力而倾倒的时候,你一定会问:这么多的古代碑刻和石雕艺术品是怎样集中到这里来的呢?这座碑林始创于何时?它又是怎样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的?这本关于西安碑林历史的小书,回答的就是这些问题。西安碑林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与西安半坡、秦兵马俑坑这类考古学遗址不同,并非轰动一时的重大考古发现,而是一种长时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它今日之规模,是唐末至今千余年间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这座文化宝库是我们祖先一代一代积累而成的。一千年来,尽管我们的民族屡遭磨难,但西安碑林这份遗产却没有毁失,这段历史本身就值得很好地回顾。碑林的历史与碑林的藏石一样,也是一笔值得我们珍视的财富。虽然相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西安碑林的历史只是一个小小的局部和片断,但透过这朵浪花,仍可折射出中国历史漫漫长河的辉煌,并从一个侧面说明,诞生于亚洲东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这一支人类文明,何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几年来,笔者选择西安碑林历史作为研究课题,其成果《西安碑林史》一书,已由西安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颇受学界关注和好评。为了更好地宣传西安碑林这一灿烂的文化景观,更好地让广大游客和普通读者在短时间内提纲挈领地领会到碑林的历史价值,我根据已掌握的资料,重新编写了这本名日《碑林史话》的通俗小册子,把碑林的千年沧桑归纳成一个个小题目,以三五千字的篇幅写成二十多篇短文,尽可能地减少考证文字和原始资料的引用,力图使读者能轻松阅读而不致有繁冗之感。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缩短与普通读者的距离,为西安碑林增加一本能直接为观众服务的较有质量的通俗读物。
-
华夏西部影视城张贤亮著镇北堡西部影城,无可置疑地向当代人宣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化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化艺术能极大地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后,文化艺术品将是最昂贵的商品之一!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拍摄影视片不再需要现场的实地作为背景,所有背景甚至演员都可用电脑制作;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西部影视被来此拍片的剧组利用得无可再利用的场地了,到那时,西部影城将会成为一座电影电视剧的历史博物馆而存在,并且越来越具有历史价值,永远矗立在宁夏在地上,永远是银川的一道美丽风景。本书是“宁夏旅游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宁夏旅游景点——华夏西部影视城。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这个景点的特点一一叙述出来,并附有精美的彩页,是一本实用的旅游指南。
-
六盘山·须弥山石窟薛正昌著本书是“宁夏旅游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宁夏旅游景点——六盘山和须弥山石窟。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这个景点的特点一一叙述出来,并附有精美的彩页,是一本实用的旅游指南。
-
游青岛马庚存编著本书介绍山东省青岛市旅游概况,有自然风貌、人文风俗、海滨风光、崂山风景、郊野风情、服务风采和附录等。
-
上海社会大观施福康主编本书,撷取了“城南旧事”、“洋场管窥”、“都市鳞爪”、“市政沧桑”、“民俗风情”、“世相百态”、“黑幕写真”、“淞滨游艺”、“社会公益”、“沪上名案”几个片断,向读者展示历史 上的上海人、上海城市和上海史。你可以从巡捕、外国难民、房地产掮客、二房东、瘪三、乞丐、货腰女郎、舞客、娼妓、慈善家、上海滩大亨、律师身上体会旧上海各阶层人物的闯荡和人格,感受他们的悲哀、鄙亵、精明、平和;也可以从茶楼酒肆、里弄住宅、婚丧礼仪、租界见闻、跑狗财马、游乐场所、会审公廨、街头杀戮中了解旧上海都市的世俗生态,人文环境。
-
一九九九龙冬著本书记录了作者龙冬76天行走瓣藏线的见闻体会,在感受沿途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之外,由此贴近西藏人平实的生存状态与真切的理想愿望。
-
德宏旅游指南陈江编著瑞丽海外旅游公司是瑞丽市旅游局直属企业之一,是国家旅游局指定的瑞丽中缅边境旅游唯一承办旅行社。公司主营边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承办会议及商务考察等业务。公司拥有一支具有实干精神、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熟悉业务的管理人员和职工队伍,并配备有多语种导游。热诚欢迎您加入海外之旅!
-
梨园旧踪徐城北著前言本书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图是老伶工的照片,文就是我的文章了。出版社说,要写一些梨园有趣味的轶闻。我说好,对之恰恰也有些想法。听戏当然都是从现实的台下开始。不管您什么年代进入戏园子,都是中老年胜过青少年。是前者的技艺一定强似后者么?未必。但中老年身上多一样东西——轶闻。这就如同汤里的味精,能够提味儿。它必须听着就“好玩儿”,就让人神往,同时也能让你对伶人的技艺体会更深。它是能帮助观众去“听戏”的一种奇妙的东西。当然,味精并不能包办代替整个的“吃饭(艺术审美)过程”,同时提味儿也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40多年过去我从少年时代在台下听戏,变成在舞台后与伶人朝夕共处。这时从前听到的轶闻,有些已不再能使我激动,另有一些则使我加倍激动——我对轶闻的认识就有了飞跃。不能光顾“好玩儿”了,更要追寻它与京剧规律的联系。京剧规律很多,有表演的规律,有审美的规律,有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律,还有京剧环境如何形成的规律。如果让轶闻与规律挂上钩,这轶闻就有分量了,也就值得咀嚼了。因此,我希望自己在这本书中写的文章,多少上一点层次,力求让读者寻思一下京剧规律。还有一点必须交代清楚,我是1942年生人。这岁数儿不能算老,但也不算小了。轶闻向来是有代沟的,我努力旧中见新。这包含两点意思:第一,要力求站在新时代思想感情的高度上,不去重复“人云亦云”的东西。即使偶然涉及,也要说出些“新意”。第二,我在中国京剧院工作了15年,曾与老伶工有广泛接触。在去外地演出的后半夜中,经常听他们聊及身世和学艺的感悟。所以我写的轶闻,很有些出自第一手资料。当然限于我的年纪,这些伶人在“老”的程度上,赶不上梨园中的“三皇五帝”。我想也好,前人已经写了前人眼中的轶闻,那么晚生如我,就主要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就让二者相互比较和补充吧。关于书中文章如何安排,我费了些脑筋。梨园一向尊老,就把年纪大的名伶向前摆。遇到生辰一样的名伶,就不去“抠”出生月份儿了,因为资料时常不准。我就按照生旦净丑的顺序排列。估计这样做,也大家无话。关于书中图片和文章的比例,也采取了“平均主义”——每位伶人一图一文,个别文章配两张图。但这样弄不好会“天女散花”,三思之后,我打算这样处置轶闻的内容——最重要的名伶,直接写他们的贡献;稍逊一筹的,写他们和头牌的联系;再差一些的,则写他们对于名伶的辅佐。在集中描绘名伶之外,我还要添加几位学者作家,以及琴师、鼓师和戏班管事。因为他们对于“梨园旧踪”的形成,也有莫大的功劳。作者199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