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览胜
-
拉卜楞寺陈立健 编拉卜楞寺,全名为“甘丹谢知达尔吉扎西伊苏奇委琅”,意为“兜率天宫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拉章(佛宫,拉卜楞即为转音)扎西奇”,又因拉卜楞寺寺主第一世嘉木样曾经学经于拉萨哲蚌寺扎西郭芒扎仓,并出任过该扎仓堪布,所以康藏地区的藏族习惯上称拉卜楞寺为“安多扎西郭芒”(意为安多地区的吉祥多门院)。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座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横卧,东南山似松林苍翠,大夏河自西向东北蜿蜓而流,呈右旋海螺状,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吉祥圣地。1709的第一世嘉木样受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贝勒察汗丹津之请,返回故里在此风光宜人之地建寺,历经280多年的修建、扩充,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六大扎仓(学院)、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活佛住所)、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二”之称。1961年,拉卜楞寺被甘肃省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2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这数次拨款维修。全寺六大扎仓(学院)分别为铁桑浪瓦(闻思)、居麦巴(下续部)、居多巴(上续部)、丁科尔、曼巴、季多(喜金刚)扎仓。铁桑朗瓦扎仓、俗称大经堂,是拉卜楞寺僧人学习显宗的学院,一切规定、律仪、都依照拉萨哲蚌寺郭芒扎仓。学僧主要习究三藏(论藏、律藏、经藏)、三学(戒律、禅定、胜慧)及四大教义(毗婆沙、经部师、唯识师、中观师)。通过师授、背诵和辩论的形式,最终要达到通晓佛学五部大论,即《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分十三级学习这五部经典,一般需要15年时间才能学完。闻思学院设三种学位,即然江巴、尕仁巴和多仁马巴。通常般若部毕业之后的学僧可申请参加然江巴学位考试,每年两次;凡学完俱舍级的学僧均可获得尕仁巴称谓;多仁巴是闻思学院最高学位,其考试非常严格,不仅要求俱舍部毕业,而且要经大法台审查认为德才兼备方可报名,正式考前一个月,由寺主嘉木样大师预考一次,令其背诵五部大论中的《根本论》,合格者方能参加正式考试,考前考僧要设宴五天,邀请本学院六年级以上的学僧及僧友参加,可算考前指导和提示,也促进与学长同窗间的友情。多仁巴候选人凡参加考试而未及格者,终生再无考取的机会,使得每年二个名额更显珍贵。若取得多仁巴学位,便可被派为活佛经师或属寺的经师。他们去世后还可转世,从而形式新的活佛转世系统。居麦巴扎仓,属密宗学院下院,主奉密宗集密、大威德、大自在(胜乐)、三大金刚、六臂和法王护法。僧众研习密宗教义,广授法师灌顶。本院原先戒律繁多,不准穿绸缎,不能饱腹,吃饭须持钵,外出要持锡杖,走路不准仰头,等等。丁科尔扎仓,为密宗学院上院第二世嘉木样活佛遵照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西大师的法旨,仿照后藏扎什伦布寺时轮学院创建的,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学僧研习以《时轮经》为基础,主要研究天文、历算,所编藏历,对安多蒙、藏地区农牧业生产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还远传到尼泊尔、不丹和印度等国的一些的地区。曼巴扎仓即医药学院,是第二世嘉木样大师仿照西藏拉萨药王山寺医药学院创建,专门培养医学僧人的教育机构,现兼设门诊部和制药厂,该院研制的“洁白丸”、“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黄散”已列入国家药典;另外还有18种成药单方被列入西北五省区地区成药,并行销全国。季多扎仓即喜金刚学院,主供喜金刚、金刚手大轮、虚空瑜伽、集密、大威德、胜乐等密宗本尊,主要研习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其初级学僧除学习该院密宗经典外,还要学习用彩砂绘制坛城,并考试音韵、音乐等,中级学僧主要学汉历天文历算、藏文文法和书法艺术,并学习西藏传来的法舞跳法。高级学僧必须遵守三律,防止身语之恶行,并要求掌握汉历天文历算。拉卜楞寺建筑属藏式布局,建筑形式多为藏式,汉地宫殿式和藏汉混式。六大扎仓各有其经堂,还有十八囊欠(活佛公署)、十八拉康(佛寺)以及藏经楼、印经院等,颇具藏族风格。整个建筑群以东北及西北之白塔为标志,高大经堂、佛殿均集中在西北方向,以闻思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点,其它殿宇以半月形格局呈群星捧月之势。整个建筑群有石木和土木两种墙体结构,所有经堂和佛殿用青色石英岩砌成厚墙,色调素洁,质朴大方,故有“拉卜楞寺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殿顶的四周都有边麻草扎砌而成的棕红色矮墙,既减轻房屋载重量,又显高大美观,极具庄严隆得的宗教气氛。大经堂因其规模盛大而得名,进深11间,宽15间,内呈木结构,有140根巨柱支撑,可容纳3000僧众诵经,经堂陈设、装饰富丽豪华、四壁绘各类佛画并嵌以佛龛书架,柱上悬挂着精美唐卡和幢幡宝盖,顶幕缀以蟒龙缎。大金瓦寺(即弥勒佛殿)是全寺佛殿建筑的典范,带有浓郁的尼泊尔建筑特色,高达10米左右的鎏金弥勒大像为尼泊尔匠人的杰作。拉卜楞寺佛像多达万余尊,就质地而言,有金、银、铜、铝等金属制品,还有象牙、檀木、玉石、水晶和泥塑作品,而且不少佛冠及佛身均嵌以珍珠、翡翠、玛瑙、金刚石等珍物,佛像制作精美、形态庄重,面容慈祥,给人以美感,寺内珍藏的上万幅唐卡多出自藏画之乡青海五屯艺人之手。拉卜楞寺也是现有藏传佛教寺院藏书最丰宣的寺院之一,保存经卷约6.5万余部,1.82万余种(复本书和《甘珠尔》、《丹珠尔》除外),可分为哲学、全集、密宗、医药、声明、历史、传记、工艺、文法修辞等10余类;珍藏有贝叶经(写于印度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二部,印经院内保存有各种木刻经版7万余块。另外拉卜楞寺保存有众多清王朝以来历届中央政府及达赖、班禅颁赐给嘉木样活佛和其它大活佛的封浩、册文和印鉴等历史文物。每年拉卜楞寺有7次规模较在大法会,其中以正月祈愿法会和七月敦白日扎法会(也称七月“说法会”),声势最为隆重。正月祈愿法会自正月初三晚直到十七日止,每天全体僧人在大经堂诵经6次,届时还有“放生”、“亮佛”、跳法王舞、酥油花灯会、“转弥勒佛”等活动。七月法会正式日期为七月初八,僧众每日集会听经或辩经7次,并于大经堂广场外演出圣僧米拉日巴劝化猎夫贡保多杰为主要内容的戏剧表演。表演者全为寺内舞僧,并有执鼓钹号的僧人乐队。第一任寺主一世嘉木样开始组织乐队,将西藏音乐引入,后又逐渐移植清朝宫廷和内地寺庙音乐,引进汉族乐器,乐队演奏的曲谱中就有“日卧孜阿”(即五台山)和清宫廷乐“万年欢”。藏戏由僧人乐队伴奏,其著名剧目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智美更登》、《诺桑王子》、《卓瓦桑姆》、《赤松德赞》等。为保护古迹,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拉卜楞寺,80年代初就投资80万元人民币建藏经楼存放珍贵古迹。1985年4月7日大经堂意外失火后,国家拨款1200万人民币重建,于1990年竣工,后又建成亚洲独一无二的“贡唐铜塔”,使寺内建筑得以全部修复。
-
哲蚌寺郑堆 编哲蚌寺,藏语意为“堆米寺”或“积米寺”,藏文全称意为“”,座落在拉萨西郊十公里外的格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是格鲁派(俗称黄教)宗师宗喀巴之著名弟子绛央曲结·扎西班丹创建的,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成功地创办了传昭大法会,同年他亲自倡建格鲁派祖寺甘丹寺,至此标志着他苦心创立的新教派格鲁派已经形成,得到全藏僧俗群众的信奉。格鲁派势力日益强大,信徒与日俱增,哲蚌寺的兴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起来的。哲蚌寺创建人绛央曲结诞生于西藏山南桑耶地区,从小勤奋好学,以后拜宗喀巴为师,专攻佛教经典,终成精通佛教显密宗经典的著名人物。为了进一步弘扬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嘱托他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并赠给他一件象征吉祥的右旋法螺。于是在内邬宗本(“宗”是旧西藏时相当于县一级的建制。“宗本”是原西藏地方政府派往各宗主管该地行政的地方官)朗嘎桑的大力资助下,于1416年动工兴建哲蚌寺。哲蚌寺建成后,绛央曲结·扎西班丹为首任法台(赤巴),该寺法台共延续23任。公元1464年,哲蚌寺建立僧院,传授佛教经典。寺内共有4个僧院(扎仓)、29个康村。康村是依僧徒来源地区划分的僧团单位,若干康村组成一个僧院。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规定格鲁派寺院常往僧人数量时,哲蚌寺额定为7700人。到1951年前,实际住寺僧人多达万余人,成为西藏地区规模最大,僧人最多的寺院集团。哲蚌寺主要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即罗赛林扎仓、德阳扎仓、阿巴扎仓、郭芒扎仓)和甘丹颇章几部分组成。措钦大殿位于哲蚌寺中心,占地面积将近4500平方米,殿前有一石铺广场,登上17级宽广的石阶,便是8根列柱的明廊。大殿内的经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五光十色。经堂面积约1800平方米,总共有183根柱子。大殿内的造像,不论正殿或厢殿,都极为生动。特别是大殿中间的文殊菩萨及白伞盖像,高大而精致。大殿侧室的两座银塔,分别为三世达赖和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大殿后部的堆松拉康为哲蚌寺最早的拉康(拉康意为神殿或庙堂)之一,绛央曲结曾在此净室内修行。现供三世达赖及各自之随身二弟子。堆松拉康左右两侧分别是弥旺拉康和伦本拉康。大展二楼设甘珠尔拉康,藏《甘珠尔》经。三楼是强巴通垂佛殿,内供强巴佛八岁时的等身巨形铜像。强巴佛殿门上悬挂“穆隆元善”汉文匾额一方,是清朝时任驻藏大臣的琦善在他任满调离西藏时(1846年)刻制奉献的。大殿四楼是释迦佛殿,据说是以500两银子制成,两旁置银塔13座。扎仓是格鲁派寺院的学经单位,也是措钦以下的管理机构。哲蚌寺建成初期有七个扎仓,分别由绛央曲结的七大弟子主持,后来各地来寺的僧人不断增多,根据他们的学经内容和籍贯合并成现在的罗赛林、郭芒、德阳和阿巴四大扎仓。后一个为密宗扎仓。罗赛林扎仓是哲蚌寺最大的扎仓。它的建筑面积约1860平方米,主要包括经堂和佛殿两部分。经堂有102根柱子,面积1053平方米,两边经架壁立,总长约60多米,放满各种经典。经堂陈设装饰不亚于措钦大殿。经堂后背是强巴佛殿,并列三室,前部相通,佛殿内供满各种佛像。扎仓的僧人人数是全寺最多的,他们主要来自康区和云南等地,扎仓下辖23个康村。郭芒扎仓仅次于罗赛林扎仓,也分为经堂和佛殿两部分。经堂面积985平方米,其建筑格局、柱子排列均与罗赛林扎仓相同,共有102根柱子。佛展部分由三个拉康组成,即且巴拉康、敏主拉康、卓玛拉康。郭芒扎仓下属有16个康村,有的较大的康村下面再分设米村,米村是以更小地域范围划分的僧团组织。德阳扎仓在四大扎仓中建筑面积最小,约952平方米,其经堂共有62根柱子,面积375平方米。经堂后部为佛殿。阿巴扎仓是哲蚌寺的密宗学院。哲蚌寺规定,僧人在其他扎仓修习密法。阿巴扎仓位于措钦大殿的右后侧,最前部为一封闭式的庭院,庭院四周是僧房,后部为经堂,经堂共有48根柱子,面积467平方米,经堂四壁绘有密宗题材的壁画。甘丹颇章为极乐宫,建于1950年,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任哲蚌寺第十任赤巴(住持)时主持修建。以后三世、四世、五世达赖喇嘛都在这里居住过并历任该寺赤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因政务在该颇章(颇章意为宫殿)处理,故名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遂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力中心,后来五世达赖迁往布达拉宫处理政务。哲蚌寺建筑结构严密,殿宇相接、群楼层叠,每个建筑单位基本上分为三个地平层次,即落院、经堂和佛殿,形成由大门到佛殿逐层升高的格局,强调和突出了佛殿的尊贵地位。其中规模宏大、雄奇庄严的措钦大殿,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德阳扎仓,粗厚古朴;布局严密的阿马巴扎仓,高耸森严;富丽常皇的甘丹颇章等都是西藏大型建筑的代表。在建筑外部又采用金顶、法轮、宝幢、八宝等佛教题材加以装饰,增强了佛教的庄严气氛,使建筑整体上显得更加宏伟壮观。哲蚌寺的法事颇多,每逢大型佛教纪念日和藏历每月的望晦日(即十五日、三十日)等吉日,都要举行相应的法事。还有一些僧俗同庆的活动,其中场面最大的要算“哲蚌雪顿”了。“雪顿”藏语意为“酸奶宴”,原先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禁止倍人出门的“夏居居”,直到解制为止。在开禁之日,世俗百姓以酸奶施舍。后来“雪顿”的内容更加丰富,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规模不断扩大。藏历六月三十日“雪顿节”当天,先是以哲蚌寺为中心,清晨展览巨幅佛像唐卡画,接着举行藏戏会演,实为僧俗同乐的乐节日。哲蚌寺收藏有数有万计的文物古籍。各殿所供不同时期的许多塑像均神态生动、结构严谨,代表了西藏雕塑工艺的极高水平,各殿的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有力。此外寺内还珍藏有佛教经典《甘珠尔》和佛经注疏《甘珠尔》各100多部,以及宗喀巴三师徒等著述的几百部佛教经典手抄本。所有这些都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西藏历史、宗教、艺术等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951年后,政府非常重视哲蚌寺的维修和文物抢救工作。从1980年至1989年间政府先后拨款162万多元人民币,对该寺不断进行多方面的维修,使这一闻名中外的古寺更加庄严华丽,成为国内外佛教徒和游客朝拜观光的佛教圣地。
-
扎什伦布寺郑堆 编扎什伦布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简称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城西北的尼玛日山南坡上,依山而筑,宫殿毗连错落,雄伟壮观,为后藏格鲁派最大寺院,也是中国格鲁派六大寺之一。该寺是由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的著名弟子根敦珠巴(即第一世达赖喇嘛)主持兴建的。根敦珠巴诞生于西藏古墨一牧民家中,从小刻苦学习钻研佛法,后拜宗喀巴大师为师,成为著名人物。1447年,在当时的后藏大贵族曲雄郎巴·索朗白桑和琼杰巴·索朗班觉的资助下,兴建扎什伦布寺,前后历时12年始建成。根敦珠巴任第一任法台。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坚赞对扎什伦布寺进行扩建。以后,又经历代班禅的不断修缮、扩建,遂有今日之规模。全寺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僧人最多时曾达到4000余人。扎什伦布寺共有四大扎仓(僧院)、62个米村(依僧人来源的籍贯而定),佛堂和灵塔祀殿近60座。寺中心为殿堂区,建有措钦大殿、四大扎仓、班禅拉章、强巴大佛殿、班禅灵塔祀殿等。措钦大殿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殿内讲经场,约有500平方米。大殿经堂有48根柱子,可容3000余人,是全寺法事活动的中心。殿北净室内供有根敦珠巴为纪念其经师喜绕僧格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像,正中供宗喀巴师徒三尊像。净室右侧为强巴佛殿,内供高11米的强巴佛像,两旁有一世达赖亲手塑的观音和文殊菩萨像。左侧为度母殿,内供镀金白度母像。殿西部为护法神殿,有大威德、六臂依怙、白衣怙及吉祥天女等。四大扎仓之一的夏孜扎仓,主供宗喀巴之壁画像及镀金释迦牟尼铜像、六臂怙主等。吉康扎仓的大殿经堂共有24根柱子,主供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八大弟子、扎日玛尊者、姊妹护法神等。托桑林扎仓的大殿经堂共有24根大柱,分东西两侧净室。西侧净室内供释迦牟尼佛像、十一面观音、手持金刚等,东侧净室内供释迦牟尼主眷三尊像及天女护法神等。阿巴扎仓为全寺的密宗学院,是由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于1615年兴建。经堂有16柱之多,内绘有众多有关本尊上师的壁画,供金刚上师宝座及贡觉坚赞大师之银质灵塔。班禅拉章即指历世班禅在扎寺的行宫,寺内有行宫4座以及诸多寝宫。1660年第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接任该寺第16任法台,并对该寺进行大规模扩建。1645年固始汗赠罗桑曲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称号;1713年,清廷册封第五世班禅洛桑益希“班禅额尔德尼”。至此班禅地位得到确定,该寺也成为历世班禅大师驻锡之地。强巴大佛殿于1914年由第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兴建。殿高30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该殿分莲花座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及冠部殿等五层,经木梯拾级而上。用去黄金8928两,紫铜231450余斤。殿内供奉的强巴佛高达26.7米,其脸部宽4.2米,耳长2.8米,手宽1.6米,长3.6米,足长4.2米,肩宽11.5米。仅镶嵌在佛像眉间的白毫就用了直径3厘米的特大钻石一颗、直径1厘米的钻石32颗,大珍珠300余颗,琥珀、珊瑚、松耳石等1400余颗,可见其造价及工艺水平。扎什伦布寺除在藏历每月的八日、十五日、三十日等吉日举行法事外,还在正月十五日的“神变节”、四月的“萨嘎达瓦节”、九月二十二日的“降神节”、十月二十五日的宗喀巴圆寂纪念日举行法事活动,祈求佛法昌隆、众生平安。该寺最有特色的节日是“司莫钦莫”,类似于拉萨地区的“雪顿节”,也是僧俗同庆的节日。扎什伦布寺除了藏有价值连城的佛像、佛塔、唐卡等外,还有手写的贝叶经和用金粉抄写的《甘珠尔》、《丹珠尔》。此外还有明清时代的各种瓷器、珐琅器、玻璃器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西藏各个历史时期政教和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另外,扎什伦布寺的壁画也很有特色,其形式变化万千,色彩鲜艳夺目,用笔细腻工谨,是佛教艺术的又一杰作。
-
甘丹寺熊文彬 编甘丹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早建造、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位居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之首。一译噶丹寺、噶尔丹庙,或甘当寺,藏文直译为“喜足尊胜洲”,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它是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创立“祈愿大法会”后所建,其兴建和“祈愿大法会”的创立标志着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正式形成。寺院建成后,宗喀巴在此锡居,著书立说,弘传格鲁派教法。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他的弟子贾曹杰接任了该寺主持“甘丹池巴”的席位。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寺殿建筑和宫殿建筑融为一体的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扎仓和米村及其附属建筑单元组成。拉基大殿和阳八犍为其中主要的佛殿建筑。拉基大殿,又名措钦大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北半部,座北朝南,系全寺最大的集会大殿,佛殿高三层,东西面阔43.8米、南北进深44.7米。底层为门厅、经堂和三座佛殿,其中经常居中,规模最大,可同时容纳3000多名喇嘛诵经。佛殿内主要供奉有弥勒佛和宗喀巴大师像,设有甘丹池巴法座,左边佛殿殿门上方塑有兜率天影塑,造型十分精美。阳八犍位于拉基大殿西面,高四层,分别由护法神殿、上师殿、坛城殿、司东康和历代甘丹池巴灵塔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始建于1409年,竣工于1416年,并在1610年由四世班禅加盖了金顶。赤妥康和昂久康是甘丹寺中的两座喇章建筑,其中赤妥康原是宗喀巴的寝宫,宫内绘塑的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等佛像技艺精湛,门窗雕刻具有浓郁的中原内地风格。旺波日山西梁的厦孜扎仓和绛孜扎仓是甘丹寺中的两大扎仓建筑,开间巨大,其中经堂面积分别为665.92和876平方米,是僧人们日常进行宗教学习之地。此外,寺内还建有23个康村和20个米村,为僧人学经的基层单位和生活场所。同时还建有9个辩经场,用以满足春夏秋冬四季法会和日常说辩经的需要。按定制,僧人们按来源地区被分别编排在各个康村和米村学经单位中,平常都以康村和米村为单位进行宗教学习活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中法定僧人最多的寺院之一。甘丹寺僧人的佛教学习内容包括显宗和密宗两部分,步骤是先学显宗而后修习密宗,充分体现出宗喀巴大师为格鲁派制定的学经思想体系。《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量释论》、《戒经》和《俱舍论》等五部大论,是甘丹寺僧人首先必须学习的显宗经典,通达显宗内容并考取格西学位后方可进入上下密院进行密宗的修习。密宗主要包括密宗四部密续经释的系统学习,结合“修习”以求“证验”。每一部经典的学习,通常要经过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甘丹寺中藏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由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这些文物都展示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二十四幅要展示三周,形成了该寺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甘丹绣唐节”,由于甘丹寺在宗教、艺术、政治和文物上具有的重要地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等原因,该寺曾遭到毁坏。1978年后,国家开始对该寺进行大规模的修复。甘丹寺僧人也自筹资金支持维修。1981年先后修复了阳八犍殿、司东康殿宗喀巴灵塔及殿顶金塔和部分僧舍。1987年国家拨款40万元人民币用于寺庙维修。1992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再次向甘丹寺拨款2600万元人民币,并组织拉萨市古建筑艺术公司中技艺高超的建筑师们在不干扰僧人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大规模全面修复。1995年8月,国家再次拨款500万元人民币专款和45.79斤黄金以备建筑、佛像等修复之需。绛孜扎仓等主要建筑陆续得到修复。到目前为止,该寺三分之一的建筑已经得到恢复,其余部分正在加紧建设,不久即将全面完工。
-
塔尔寺陈立健 编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座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离省会西宁市仅26公里,是国务院1961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所在地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为了纪念他,在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介议下兴建该寺,逐渐成为藏族、蒙古族、土族等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世、九世、十世班禅活佛驻锡过该寺。塔尔寺最盛时期活佛多达70余位,有僧侣3600人,诸多高僧活佛曾被清朝政府封为驻京呼图克图和就任北京雍和宫及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因此塔尔寺以其盛大规模和影响成为格鲁派(也称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共有四大扎仓(即僧院),其中参尼扎仓(显宗学院)中喇嘛最多,要逐级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学》这五部佛学大论,共调十五个年级,每级需一年时间学完,学僧通常按规定时间前往各自所拜经师处听讲,并经常举行同级的剌嘛讲辩所学经论的活动,不论讲辩哪部经典都要依据因明学格式(即逻辑推导法)相互辩驳。若把五部大论全部学完,就可获得“噶仁巴”称号,这时就具备考试佛学博士“格西”称号的资格了。居巴扎仓(密宗学院)的学僧有二种,一种为完成显宗学业后再研习密宗教义的喇嘛;另一种为从小入密宗院修习作法仪轨和熟读密咒经典的喇嘛,不参加密宗学们考试,学成后充当咒师。曼巴扎仓(医明学院)的学僧专门学习藏医理论和制药技术。教材主要是吐蕃时期名医宇妥·元丹贡布所著《四部医典》及后人的注释,成绩优异者授给“曼仁巴”(医学学士)的称号。丁科尔扎仓(时轮学院)的学僧人要研习天文、历算等,也用农历(时宪历)的五行、天干、地支、七曜、九宫、二十八宿等配合推算,能熟记《时轮本续》且考试优秀者,授予“孜仁巴”(历算师)称号。塔尔寺的组织机构依照格鲁派拉萨三大寺的形式而设置,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由总法台主持,但绝大多数问题事先由法台、襄佐(管家)、协敖(总督察员)等组成的噶尔克会议(相当于僧人经堂常务委员会议)处理。协敖负责维持全寺纪律,督导全寺喇嘛生活和学习,其属下为四名身体魁梧的铁棒喇嘛,以扛着粗大的四楞铁棒为标志。另外还设一名负责在大经堂领头诵经、熟悉各基经典念诵仪式和声音洪亮的总诵经师,称为“翁则”。各扎仓也都有自己的行政、宗教组织,总负责人为堪布,一般全寺的总法台必须先任扎仓的堪布方有资格充任。塔尔寺的参尼扎仓的堪布是由总法台兼任的,参尼扎仓的经堂是全寺的大经堂。塔尔寺占地面积达600多亩,保存完好的殿堂有大金瓦殿、宗喀巴纪念塔、弥勒佛殿、喜金刚佛殿、护法神殿(俗称小金瓦寺)、长寿佛殿(俗称小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12座,活佛公署18处保存较好,最著名的为大法台公署(亦称班禅故居)。建筑手法最多的寺院。其中大金瓦殿采用汉式宫殿建筑形式,鎏金铜瓦的三层歇山式屋顶,檐口和殿脊装饰有鎏金云头、莲瓣、宝塔和火焰掌,四角安装金制瑞兽和铜铃等饰品,殿内有高约11米的宗喀巴纪念银塔,塔内佛龛供奉宗喀巴大师鎏金塑像,莲花祭坛上点有长年不灭的酥油灯,殿内挂有清朝乾隆皇帝书写的“梵教法幢”匾额。大经堂面积达1981平方米,共168根柱子(其中60根砌在四壁墙内)。每根柱子都雕有精美图案,外裹彩毯,殿内设有数量众多的毡垫可供几千名喇嘛诵经打从之用。上千尊小巧精致的鎏金铜佛像置于大经堂四壁神龛之中,称之为“千佛龛”。九间殿是九间歇山式建筑,内供奉有宗喀巴、五方如来、文殊、观音、金刚手、财源仙女、妙音仙女等塑像,造型优美。小金瓦殿是塔尔寺护法神殿,在藏式平顶建筑上增建一汉式歇山式小亭,四角飞翘,雄伟壮观。殿内有匹相传为九世班禅骑乘过的马的标本。院内墙壁上绘满精美壁画,其二层楼阁上有野牛、野羊、狗熊等标本,制作十分逼真,为其它藏传佛教寺院所罕见。印经院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存放有3万余块各种经书的木刻印版和少量佛画刻看到。印经全部过程均用传统手工操作技法,一般用墨印刷,一些名家经典也有用朱砂甚至金、银、玛瑙等各种宝石研成粉末后在乌金纸上手工书写的。大厨房内有5口口径2米左右的大铜锅,是在观经法会时给大经堂诵经喇嘛烧茶、做饭用的。另外塔尔寺内有多达数十座的宝塔,寺前并列的八座纪念佛祖一生八件大事的如来八塔最为引人注目。让人赞叹不已的是具有甘、青地区独特风格的塔尔寺三绝艺术酥油花、壁画、堆绣。酥油花以纯净酥油(从牛奶、羊奶反复搅拦中提出的油脂)为原料,糅以各色矿物染料,塑成各种精美绝伦的佛像、人物、花卉等,也可组合成各种题材的大型油塑故事展,如《释迦牟尼本生传》和《文成公文进藏》等。塔尔寺每年正月十五灯节会上,艺人们都将展出精心制作了数月之久的油塑作品,数以万计的香客游人纷纷赶来争睹这一艺术极品。塔尔寺壁画内容丰富、笔法细腻精致,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壁画的中心。其中以《辩经图》、《六道轮回图》和《时轮金刚壁画》等为代表,以黄、红、蓝为主色,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堆绣画是塔尔寺艺人们创造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绸缎剪成所需形状,如佛像、人物、鸟兽等,内垫羊毛、棉花等使其鼓起,然后拼绣于布幔之上,有很强的立体感,宛若浮雕,其内容题材多为佛经故事,以“十六尊者显神通像”和绣于长达30多米长的布幔上的“十六尊才像”最为出色。塔尔寺每年的佛事活动,更有吸引力。每逢法会,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朝拜瞻礼正月祈愿大法会早在明代即仿拉萨体例举行,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为期8天,大经堂和各殿堂献供点灯,陈旬法器,各扎仓每日登殿诵经,祈请三次,同时举行考试辩经活动。十四日上午在九间殿前大院举行的跳法王舞、十五日上午的“浴佛”活动和晚上的酥油花灯展将法会推向高潮。四月法会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涅槃的大法会,届时在寺北莲花山上举行瞻佛仪式(俗称“晒大佛”),将长十余丈、宽六、七丈的巨佛五彩锦缎堆绣像展出一尊,其珍藏的四尊大佛像分别为佛祖释迦牟尼佛、狮子吼佛像、未来佛弥勒像和宗喀巴大师像。六月法会,是纪念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法会,仍在莲花山瞻仰大佛,并举行“转金佛”活动来祈祷勒佛“出世”。僧众簇拥内供弥勒佛的彩轿,僧人手举幡幢,吹号诵经,随彩轿绕转寺院一周,途中还要以净水沐浴金佛,信徒们纷纷献上哈达。九月法会是纪念佛祖降回人间弘扬佛法的法会,除在大经堂集体诵经祈祷外,开放所有佛殿及珍藏文物的库房,供僧俗瞻仰。燃灯五供节即阴历十月二十五日在宗喀大师圆寂和诞辰(为同一天)日起连点5夜酥油灯,万盏灯火象征佛光普照,届时寺院墙壁粉刷一新,僧人晚上站在诚心诚意顶高声朗诵对宗喀巴的赞颂和祈祷文。年终祈祷法会旨在辞旧岁迎新年。为保护塔尔寺,1990年国务院拨巨资对塔尔寺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经过5年多的施工抢修,于1996年8月22日通过了国家和文物专家的验收,举行隆重的开光庆典。这次维修工程是塔尔寺建寺70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个工程共耗资4300万元人民币,其中国家投资3700万元,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300万元港币。古建筑维修主要包括班禅行宫、小金瓦殿、大经堂、弥勒佛殿、宗喀巴殿等建筑的抢修加固,加上道路、供电、消防等方面的环境综合改造、完善工作,使得塔尔寺所有古迹都得到很好的保护。今天的塔尔寺又以崭新的面容迎接着各方信徒和中外游客。
-
黄山张永富摄影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面积为154平方公里。千百年来,黄山以她独特的雄伟、隽美、秀丽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客,以她巍峨奇特的山石、苍劲多姿的青松、变幻莫测的烟云,形成黄山的三绝。古人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因为黄山的美景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历年来,黄山作为中国名山之尊,荣获无数殊荣。
-
西藏江浩著在这部考察手记中,江浩给我们展现了世纪末的全新西藏:她的宗教、历史,她的神奇和自然及人文特点……在充满哲学和文化意味的思考中,江浩以满含个性化的语言,开阔而明朗的思路,富有深厚功力的文字,饱含激情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对西藏的探险和对自然的膜拜,其中带有作者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
澳门──东西交汇第一门吴志良等著内容简介本书收专论17篇,涉及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以及人物评传、宗教传播和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方面反映了澳门文化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流长,另一方面反映了澳门400年来是屹立于南海之滨的中西文化交流第一门。
-
陋巷人物志邓海帆绘图撰文暂缺简介...
-
街巷·戏园王瑞年编著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