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览胜
-
香港北京新华通讯社,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编辑策划内容:1. 历史沧桑; 2. 经济腾飞; 3. 回归历程.
-
青岛崂山孙守信,王玉华编著本书介绍了崂山概貌、崂山的形成、崂山的景观特色、崂山的宗教文化、崂山名称沿革、崂山景区划分、崂山旅游路线、崂山风景游览区。
-
云南风物志余嘉华主编《云南风物志》为《中国风物志》丛书的一种。它以清新之笔,叙滇云湖山之胜,写风土人情之美。对云南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奇花异卉、古今交通的沧桑变幻、去迹来踪、古容新貌,都作了生动的描述。宛如一幅幅传神的素描,连缀成了壮丽多姿的云南画卷。它既是具有文献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地方志,又是中外旅游者了解云南的良朋益友。
-
云南风物志余嘉华 主编《云南风物志》为《中国风物志》丛书的一种。它以清新之笔,叙滇云湖山之胜,写风土人情之美。对云南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奇花异卉、古今交通的沧桑变幻、去迹来踪、古容新貌,都作了生动的描述。宛如一幅幅传神的素描,连缀成了壮丽多姿的云南画卷。它既是具有文献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地方志,又是中外旅游者了解云南的良朋益友。
-
三峡大观长江水利委员会 编,汤博文,赵书汉 译本书以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著名的诗篇。介绍三峡的壮丽风光和名胜古迹、民间传说、名人轶事、峡江城镇。内容丰富、熔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是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良好读物,也是浏览三峡的必备旅伴。
-
中国古代藏缅语民族源流研究万永林著本书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中国古代的藏缅语诸族,是以青藏、云贵两大高原上的土著居民中出自氐羌族的民族群体为核心,不断地吸收诸如百越、百濮、匈奴、月支、鲜卑、汉族等民族群体中的不同部分,经过长期的分化与组合而形成的。第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缅语诸藏内部及其与其他语族各成员间,进行着频繁的、持续的对流式的吸收与整合。第三,从分布地域上看,藏缅语诸族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包括西北、东南的广大地区逐渐集中到西南地区的川、藏、滇、黔等省内。第四,从藏缅语诸族内部的关系,尤其是从宗教文化等的角度进行分析,自唐宋以来,随着吐蕃、南诏、大理国等政权的兴替,逐渐形成了大体上以藏族为代表。第五,藏缅语诸族间及各族内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该语族成员众多、语种复杂的重要原因。
-
宁波游览江梦飞 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古代礼俗王炜民著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界。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际等各种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规则规范需要一定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这种种礼节规范累月经年,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风俗,又称之为礼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礼俗不断产生、发展、演化、变革,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文化模式。了解古代礼俗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于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具有现实意义。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余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
紫禁城通览王树卿著《紫禁城通览》: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当时称为紫禁城。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明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14代皇帝,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10代皇帝,在这里居住,并实行对全国的最高统治。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习惯,当一个朝代灭亡后,它的皇宫便被称为故宫。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1924年11月5日,清逊帝溥仪离开清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明清两朝沿用500年的紫禁城,一变而为近代博物馆,宫中无数的历代珍宝成为博物院的文物藏品。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院,除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宫殿外,还有文物藏品100多万件,每年吸引着上千万观众前来参观。为了使观众对紫禁城——这一昔日的皇宫,今日的博物院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了解,《紫禁城通览》拟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一、宫殿的历史、典故;二、在宫中居住过的明、清二十四帝的简明宫史;三、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剧变和博物院现状。
-
甘丹寺熊文彬 编甘丹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早建造、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位居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之首。一译噶丹寺、噶尔丹庙,或甘当寺,藏文直译为“喜足尊胜洲”,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它是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创立“祈愿大法会”后所建,其兴建和“祈愿大法会”的创立标志着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正式形成。寺院建成后,宗喀巴在此锡居,著书立说,弘传格鲁派教法。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他的弟子贾曹杰接任了该寺主持“甘丹池巴”的席位。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寺殿建筑和宫殿建筑融为一体的特点。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扎仓和米村及其附属建筑单元组成。拉基大殿和阳八犍为其中主要的佛殿建筑。拉基大殿,又名措钦大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北半部,座北朝南,系全寺最大的集会大殿,佛殿高三层,东西面阔43.8米、南北进深44.7米。底层为门厅、经堂和三座佛殿,其中经常居中,规模最大,可同时容纳3000多名喇嘛诵经。佛殿内主要供奉有弥勒佛和宗喀巴大师像,设有甘丹池巴法座,左边佛殿殿门上方塑有兜率天影塑,造型十分精美。阳八犍位于拉基大殿西面,高四层,分别由护法神殿、上师殿、坛城殿、司东康和历代甘丹池巴灵塔殿等建筑单元组成。始建于1409年,竣工于1416年,并在1610年由四世班禅加盖了金顶。赤妥康和昂久康是甘丹寺中的两座喇章建筑,其中赤妥康原是宗喀巴的寝宫,宫内绘塑的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等佛像技艺精湛,门窗雕刻具有浓郁的中原内地风格。旺波日山西梁的厦孜扎仓和绛孜扎仓是甘丹寺中的两大扎仓建筑,开间巨大,其中经堂面积分别为665.92和876平方米,是僧人们日常进行宗教学习之地。此外,寺内还建有23个康村和20个米村,为僧人学经的基层单位和生活场所。同时还建有9个辩经场,用以满足春夏秋冬四季法会和日常说辩经的需要。按定制,僧人们按来源地区被分别编排在各个康村和米村学经单位中,平常都以康村和米村为单位进行宗教学习活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中法定僧人最多的寺院之一。甘丹寺僧人的佛教学习内容包括显宗和密宗两部分,步骤是先学显宗而后修习密宗,充分体现出宗喀巴大师为格鲁派制定的学经思想体系。《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量释论》、《戒经》和《俱舍论》等五部大论,是甘丹寺僧人首先必须学习的显宗经典,通达显宗内容并考取格西学位后方可进入上下密院进行密宗的修习。密宗主要包括密宗四部密续经释的系统学习,结合“修习”以求“证验”。每一部经典的学习,通常要经过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甘丹寺中藏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由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这些文物都展示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二十四幅要展示三周,形成了该寺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甘丹绣唐节”,由于甘丹寺在宗教、艺术、政治和文物上具有的重要地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等原因,该寺曾遭到毁坏。1978年后,国家开始对该寺进行大规模的修复。甘丹寺僧人也自筹资金支持维修。1981年先后修复了阳八犍殿、司东康殿宗喀巴灵塔及殿顶金塔和部分僧舍。1987年国家拨款40万元人民币用于寺庙维修。1992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再次向甘丹寺拨款2600万元人民币,并组织拉萨市古建筑艺术公司中技艺高超的建筑师们在不干扰僧人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大规模全面修复。1995年8月,国家再次拨款500万元人民币专款和45.79斤黄金以备建筑、佛像等修复之需。绛孜扎仓等主要建筑陆续得到修复。到目前为止,该寺三分之一的建筑已经得到恢复,其余部分正在加紧建设,不久即将全面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