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笔
-
天地一游人李黎 著像李黎这样一个旅人,爱文学、爱电影,视人生为不能回头的旅程,最爱读人生这部大书,亦爱观世界各地影像。于是有了这本以旅行与阅读为主线的精选随笔集。卷一手倦拋书午梦长:是阅读和观影方面的散文。这些散文往往都由一书一事而起,带出如万花筒般的丰盛景象,贯穿其中的是作者深深的文学情意结。幼年爱过的童话、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红楼梦》中的香气袭人……尽可在她笔下娓娓道来。卷二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作者多年来不断追寻故事故人的经历。故事故人当然与文学、电影相关。这些追寻有些是为了完成心愿的刻意而为,如刻意寻找法国电影《红气球》的拍摄地,寻找张爱玲旧居乃至重旅三毛曾经的居所等等,有些却是巧合,世界之大,巴黎、威尼斯、旧金山、京都……处处有奇遇。卷三一朝看尽洛阳花:是作者作为资深旅人,旅游的经历及由此生发的感悟。她乐于与读者分享的不仅仅是风光名胜,更是一些如“威尼斯夜晚运河的水轻轻拍打小舟的声音和流水的气味,青海高原上一个藏族女孩嫣红的笑靥,敦煌莫高窟里一尊佛像面容上的柔光”之类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游遍千山万水,方明白“当一个人到过够多的地方之后,才会炼出一双眼睛,看得见自己家中的宝藏在哪里”。
-
寻找香格里拉(美)龙安志 著,梁心刚,艾昕 译《寻找香格里拉:中国西部之行》作者穿越中国西部地区,寻访传说中的香格里拉,结果却发现,真正的香格里拉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心态,一种意念,一种生活方式。如今,香格里拉已经成为创意灵感的源泉,吸引着中国流行艺术圈的领军人物“游牧”至西部地区。寻找香格里拉,已经成为一场发生在中国西部的另类哲学运动。一路行来,作者在与活佛、喇嘛的交谈中,在与作曲家三宝、舞蹈家杨丽萍、流行歌手达达娃(朱哲琴)、“唐朝”乐队创始人郭怡广、服装设计师张天爱等人的对话中,寻找着香格里拉,并试图在这个地平线还没有彻底消失之前用文字记录下这“消失的地平线”。
-
庄园见闻录(美)华盛顿·欧文《庄园见闻录(全译本)》是作者根据在一个名叫勃雷斯勃列奇大厦的乡村贵族庄园做客期间的所见所闻创作的。书中,既生动描写了他在此庄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创造性地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记录了他在此庄园听到的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有些爱情故事(如《安纳特·迪拉布尔》)中的人物对爱情的执著、甚至相思成疾,写得非常感人;有的故事(如《道尔夫·海立格尔》和《风暴船》)则成功运用了《天方夜谭》的艺术结构;也有的(如以中古西班牙为背景的《萨拉曼卡的学生》)则不仅故事曲折引人人胜,还洋溢着异域风情。把这些故事、传奇贯串起来的,是作者对老派英国乡村贵族生活和性格的随笔性描写。通过这些篇章,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贵族生活场景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大家华盛顿·欧文(1783-1859)主要以游记随笔和传记作品获得盛名,被誉为美国文学的奠基者。他生前游历了英国、西班牙、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很多欧洲国家,并通过勤奋的写作,生动再现了十九世纪欧洲的风物人情。《庄园见闻录(全译本)》是作者继《英伦见闻录》之后又一部关于英国的见闻札记,堪称《英伦见闻录》的续篇和补充。译者万紫是著名翻译家,曾与雨宁合作翻译了杰克·伦敦、华盛顿·欧文等人的。
-
与神山对话(美)龙安志 著In his search for the mythical Shangri-La, Laurence J. Brahm embarks on the ancient Tea Caravan Trail in Yunnan,China. His journey takes him across Kunming, Dali, Lijiang, Lugu, Zhong-dian, and Kawagebo, In these citie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into popular tourist spots, he learns about the waning culture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such as the Bai,the Dai, the Yi, the Naxi and the Mosu.He meets various individuals, including the famous Chinese dancer Yang Liping,who fight bard against the onslaught of modern development to preserve their ethnic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They share with him stories about the,misty moun-tains that stand majestically in this land "South of the Clouds" and how they are sacred to all the ethnic minority groups that live in the regions.Follow Laurence's journey and find out how only when one engages in a conver-sation with a mountain will one truly discover why it is sacred.
-
香巴拉之路(美)龙安志 著拉萨热闹的八角街上有一间窄小的古董店铺。缘起于偶然,作者在那间小小的店铺里发现了古老的佛经——香巴拉经文。他从店主手里买下了经文,既而踏上了寻找神秘的香巴拉之路。在经文的引导下,作者深入西藏最僻远之地。一路之上,喇嘛、活佛、游牧民与作者分享了他们对香巴拉之路的理解。最终,寻访香巴拉之旅将作者领引到了十一世班禅居住的扎什伦布寺。
-
旅行,旅行去(法)罗宏·葛哈弗 著;游禹 译一日千里的白日梦盛开在脚底的方寸之土上,一趟与众不同的旅行启程并展开在原点。巴特西克就要开始梦想之旅了,他将去哪里?何时出发呢?从买皮箱到打预防针,从买随身刀到遮阳帽,他一步步地打点、准备着。然而他天天想着出发,并仔细揣摩着各种旅行的可能性,却终究没能迈出半步。
日子在幻想与现实间游走,期待在彳亍与狂奔中盛开、凋落……
他还是每天照常上班,日子在无聊透顶的侵蚀下,出发远行的正当理由仿佛也随风而逝……然而人生总有挑战,当莎虹亚突然不辞而别、巴斯卡与女网友准备结婚、多年未见的父亲与世长辞、房东决定将房子收回并卖掉……此刻,出发已变得势在必行了。
他拖了那只等待已久的皮箱,四处游走,却终归还是入住在市区的一间旅店里。一天,他把所有存款取出来,重返赌场。他要像所有进入赌场的人一样,孤注一掷。
然而令人无法预料的是,在他和莎虹亚密会的那段日子里,莎虹亚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西蒙。正是西蒙在他死后,将骨灰带往月球,才让这位大旅行家、一位永远在心里寻觅他方的梦想家,在一望无垠的世界里划上生命的句点。而这次,巴特西克是真的要启程了……
看似无章,却井然有序的设计,让轻轻浅浅的意识流于想象与恍然。作者从另类的视角,用非凡的才情和独特的睿智构建旅行的愉悦与幻象,并借助自我闭锁的人生状态,以获取心灵的启蒙之光。 -
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一个非职业的登山爱好者,一位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地球南极、北极、最高极这三极探险的华人女性,一位繁忙的企业家,一位拥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位被各大时尚及女性媒体所青睐的时尚人物……有着这诸多身份的王秋杨,用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怀和质朴笔触,记录了自己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整个过程。对体能的挑战,对意志的磨砺,对精神的超越,一一跃然纸上。而艰苦中,竟也不乏轻松甚至是诙谐的场景,美丽的雪域风光,神秘的风土人情,亦是着墨的要点。书中有关专业器械、装备的丰富知识,对登山爱好者也是看点之一。全书附以王秋杨登顶过程中大量拍摄的珍贵图片。
-
美国会是永远的帝国吗段亚兵 著历史上存在过的帝国现在还有吗?罗马帝国被敌人灭了,大英帝国衰落了,拿破仑法兰西帝国消灭了,希特勒第三帝国垮台了,蒙古帝国被草原上的烈风吹散了,阿拉伯帝国被广袤的黄沙埋没了……任何帝国都难以回避“从起点到中途再到结束”的发展道路。虽然,美国是现今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强国,但只要想当帝国的就会受帝国生命规律的支配;另外,时代毕竟不同了,人类历史上帝国出现的那些条件不复存在了。所以美国想要打造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厦的美梦,依我看镜中花、水中月,不可能实现。
-
一只到处旅行的猫(瑞典)安娜·玛丽·伊劳 著,张志成 译恺撒,一只有着白色爪子的黑猫,出生在伦敦近郊。他的主人是一名瑞典女记者,他曾一路跟随他的记者主人到处旅行,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领略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与生活风貌,可谓见多识广。恺撒观察力敏锐、内心感受丰富,除了喜欢金鱼和美女,也堪称最爱发表评论的黑猫。他在书的一开场便天花乱坠地讲了起来:人类的狭隘、金鱼的美味以及维多利亚女王的癖好等等,几乎无所不谈,《一只到处旅行的猫》通过一只猫的视角来观察、记录和评论人类生活,除了独特不羁,还分外轻松诙谐。
-
美国度假日记钱金栿,白丽 著《异国生活的常识 学术人生的智慧:美国度假日记》在美国度假探亲期间,我在观察,我在思考,我在学习。从新奇到习惯,从不知所措到游刃有余。美国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有太多值得我们亲自体会的地方,有太多太多关于留美学生的故事,有太多亲人相逢的喜悦和离别的感伤。“日记”记录的本来全是真名、真人、真事的一部分。这次整理时,有意隐去了被访问朋友的真名真姓。在“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科技、经济的发达:我们可以感到,美国社会文化中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到,一个个留美学生的心声与生活的艰辛。正如英语语言中,限制性的从句不可能引入每一个普通句子一样,需要明确地提醒读者的是:本日记并不试图概括整个美国社会,也不是作为一个外国人观察和经历的全面概括。这些文字只是个人的一种浅表印象,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产生的独特感悟。但这些感悟、看法和故事,在其他刊物上不一定能看到。作为一《异国生活的常识 学术人生的智慧:美国度假日记》,一旦出版,它的命运如何,别人读不读,喜欢不喜欢,就不是作者能掌握的了。但我希望在读者眼里,这是一本可读性比较强、还有点意思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