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凡料成珍魏博 著作者从事烹饪、教学、管理工作多年,经历丰富,对中华美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本书精选作者关于150种中华美食佳肴、风味小吃的随笔,涉及典故逸闻、制作要点、兴衰演变、旧时趣事、亲身经历等,力求从文化普及的角度进行探究解读,即使是制作环节也融入了个人的生动描述,不论是行内还是行外之人均能了然,既可启发和丰富大众读者的烹饪经验,也可作为茶余饭后的美食谈资,且资料翔实,严谨专业。另外,作者还结识了众多烹饪大师、老一辈庖厨,记录下与他们近距离互动时观察、了解的烹饪制作的秘诀、绝活。这些前辈当初拜师学艺均是口传心授而来的厨艺,加上他们的实践心得,都是不可多得的烹饪文化遗产。
-
食物小传 - 茶(英国)海伦·萨贝里从乌龙茶到煎茶,再到印度(奶)茶,茶是世界上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可能因为茶是一种适应性强的饮料,所以在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品种的茶;在各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日本复杂的茶道仪式、英国优雅的茶室、美国南方腹地的阳台——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喝茶。本书不仅论述了世界各地的茶树种植地和种植方式,还探讨了全球各地与茶相关的传统和习俗是如何起源并发展至今的,展示了茶丰富而迷人的历史。
-
鹏城有味朱健 陈伟餐饮,是一种培养出来的文化。交融,是深圳这座城市显著的性格和特色。深圳餐饮文化的发展史,是海风裹挟鱼腥拂过的边陲渔村,到南北交织、东西融合的国际都市变迁录。本书从“起源 山海之间”“传承深圳特色”“融合肴变万千”“担当名师高徒”“创新饮食革命”五大章节,以时间为刻度的历史纵轴,以距离为刻度的地理横轴,意图找寻深圳四十多年来饮食文化的肌理。其中,既呈现了猪脚饭、椰子鸡、沙井蚝、南澳海胆粽等带有深圳特色的美食,又探寻了客家菜、潮汕菜、杭帮菜、川菜等各式菜系在深圳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既讲述了不同年龄段的餐饮人在行业里奋斗打拼的深圳故事,又展现了深圳餐饮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突破与创新的行业发展历程。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
食语四季黄丹丽本书共4卷,随书别册一本。书籍围绕节气展开,为读者讲述每一个节气所对应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生故事、美食小吃。节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成果,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本书关注节气文化和节气美食,也是在关注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别册通过绘画的形式为读者详细介绍了节气美食的制作食谱,为感兴趣的读者们提供实践的指导。
-
川菜的味道美学石光华“辣椒”是四川的标志,川菜味道的核心秘诀之一。本书是近年来石光华《新周刊》专栏美食文章的结集呈现,以“辣椒”为媒,收入的数十篇文章,分别围绕青辣、鲜辣、干辣、煳辣、香辣、酱辣等6大篇章,比较系统全面地呈现了“辣椒”——这一川菜味道的核心秘诀。书中介绍了作者与数代川厨相交甚密、凝成友谊的故事;对川厨心法、味道流变的记录,佐证了“川菜百味”的由来,也是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微视角;借由作者数十年研习川菜的心得体会,读懂一座城,从而领悟川菜的味道美学。
-
味即道高成鸢 著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国人饮食旧习缘何而成?山珍海味在前,为何仍钟情于白米饭?为何爱自找麻烦嘬鸡爪鸭头?味是鼻子嗅的还是舌头尝的?菜为何又是蔬菜,又是荤食菜肴?周公一饭三吐哺,为何不吞下去?不懂咂汤便享受不到真味?口感、味道有何不同?中西餐为何有水火之别……中餐演进过程的漫长曲折,华人美食现象的光怪陆离,都是怎么形成的?作者针对食之“天问”达上百个,每问皆给出了自圆其说的解答。本书跨文化、跨领域、跨体裁,将奇趣随笔与学术考据相结合,全新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缤纷现象、历史脉络、独特内涵。
-
吃相余斌 著关注吃,即是关注生活与世相。作者久居南方,善写旧时日常饮食。本书描摹以江南为主的各色美食、市井风味,从蟹、虾、鱼、肥肉、锅贴、层层脆,到四色糖、糕团、慈姑、麦乳精、烘山芋等,兼及中外饮食异同,读来令人生津或莞尔,其间民俗、旧事、记忆、温情,余韵隽永,引领读者细品一方水土一方人,更可从中窥见时代变迁、世相百态。
-
香港味道欧阳应霁 著味道是一种神奇而又实在的东西,香港亦然。香港著名文化、饮食人欧阳应霁带您游走于大街小巷,寻找*地道特色的「香港味道」。从高级食府的经典名菜,到街头排档的燃手小炒;从茶楼的一盅两件,到茶餐厅的奶茶西多;还有传统的零嘴小吃、面包饼食……一一细窥本地饮食文化原汁原味的点点滴滴。作者还邀来一众城中名人好友街坊亲朋,边大快朵颐边畅谈对每种食物的回忆感受,令这趟味道之旅满载了精彩的个人与集体回忆。 本系列共有四册,每册均介绍了36种地道食物,每种食物更附有作者的心水食肆分享和人物访问,无论是为食之人或是文化爱好者,都值得拥有。本书卖点:1. 作者本身具知名度,由他介绍香港的地道食物对读者有一定吸引力;2. 食物的涵盖面广,且每种食物附有作者的精选食肆,读者可按图索骥,亲身体验;3.由城中名人畅谈对各种食物的感受回忆,更增加全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
日出之食凯瑟琳·康奈尔·多兰“人们总归需要一些治愈,需要天然谷物,需要用‘均衡的方式’打破前一晚的禁食。” 简单、健康、舒适的谷物早餐一直是世界各地开始新的一天的流行方式。它们有着悠久、卓越和令人惊讶的历史——大约在1万年前,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把用小麦、水稻、玉米和其他谷物制成的粥糊当作早餐。然而,直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一系列企业家和食品改革者才创造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即食谷物早餐。
-
迷人的反派吉娜·路易丝·亨特——可食用昆虫的“自我介绍”——食物 饲料 药物诱饵 黏合剂 装饰品营养物质的宝库 文化中的关键物种令人不适的人间美味 穿越古今的危机救星 据估计,全世界有20亿人经常食用昆虫。跟随昆虫学家、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脚步,我们将看到在许多文化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动物的烹饪用途和作为人类食物的作用,探索昆虫在缓解全球食物短缺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方面的潜力,以及世界级厨师在使昆虫成为美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