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名厨的画像彭怡平法国料理向执世界料理之牛耳,到精致的法国餐厅用餐,被视为人生至高无上的享受。经长久的历史演进,法国美食已创下不凡的艺术成就,而造就出如此超载人类味觉及想像极限的魔术师,正是稳身幕后的大厨们……本书具体呈现法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27位名厨,放诸四海,他们皆为世界顶级料理家。他们分别在巴黎、里昂、阿尔萨斯、普罗旺斯、布列塔尼等地料理出法国美食的荣光。书中四百多帧精彩图片皆为作者亲至美食宝典《米其林》推荐的顶级餐厅,实地探访拍摄的作品。借由享誉国际的27位名厨同台演出,共谱美食理想国的神话。书中囊括每位厨师的成长历程、经典菜肴、餐厅的订位资讯、地图及建议菜单,你可以把它当作进入美食殿堂的实用指南,也可以卧游在美食环绕的字里图间。本书兼顾文化层面及完整实用的资讯,是国内目前唯一综合深入介绍法国美食、主厨、餐厅的全方位美食文化经典。
-
清王朝的侧影吴正格《清王朝的侧影》以清代的饮食分析为切入点,从饮食文化侧影来窥究清代政权的兴衰历程。从兴膳强邦的努尔哈赤,到康熙的膳政宴策,再到奢泰忘危的乾隆,到最后的腐朝败世的慈禧,文章运用大量丰富的史料,将清王朝由鲜到腴、由腴到糜、由糜到腐的政权演变鲜活地跃然纸上。
-
餐桌的对面西日本新闻社 原著,魏长年 等译设在日本福冈市的西日本新闻社,针对日本国民“食”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编成特别专辑的形式进行系列报道。《餐桌的对面》就是该系列报道的摘要版。《餐桌的对面》介绍了当今日本人饮食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促使人们通过“食”来关注社会。我们要打破国界,在身心与社会方面共同建立和塑造健康的个人、家庭和地区。在我们努力构建健康社会的过程中,“食”的问题是我们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想,我们在思考“食”与人们身心健康这一重要课题之际,这本《餐桌的对面——介绍当今日本人饮食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应该是最好的一《餐桌的对面》,人们阅读之后,可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
筷子刘云,朱碇欧 编著西方人说:“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武士。” 本书是刘云、朱碇欧两位学者为向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介绍中国箸文化而编写的—部通俗性著作。书中吸取考古成果,博引翔实史料,旁征典故趣事,对中国箸的起源、演变、社会功能,对箸在民俗、礼仪、宗教、文学艺术及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对中国箸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均作了系统论述。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本书也为文物收藏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查理曼大帝的桌布(英)弗莱彻 著,李响 译这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筵席、宴会和盛大的晚餐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润滑外交齿轮,能够铲平野心之路,也能够在平凡的家庭庆典中传播欢乐;它们中的一部分纯粹是为了欢愉,一部分是在为政治服务,还有一些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无论怎样,都很有趣。在《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中,作者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甚至令人叹为观止的宴会故典向读者剖析了为什么人们喜欢聚餐狂饮、觥筹交错。从波斯到日本,从中国到墨西哥,从欧洲王室到南极探险家,从阿拉伯人到阿兹特克人;从中世纪奢侈铺张的宫廷宴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宴会作品到朴素细致的日本茶席……“宴会”这一繁复而瑰丽的文化现象,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在饮食之外的种种——那些仪式、器皿,那些以宴会为中心却又远远超出宴会本身的社会活动,将几百年的辉煌展现在我们眼前,鲜活明艳。
-
美味王国钟离图美本书是时尚中国丛书之一。全书共3部分,内容涉及美食生活、流行风向标、中国城市中的美食街等。该书用全英文形式呈现,并配有一定数量的彩色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适合各位中国美食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外国来中国旅游的友人阅读参考。
-
宴饮的历史(德)梅克勒 著,胡忠利 译从茹毛饮血、简单胡乱地填饱肚子,到劳心费力地准备食物、一丝不苟地讲求餐桌礼仪,再到化繁为简、追求味觉,人类经历了一条漫长、曲折而又趣味横生的道路。追求填饱肚子的本能动机,竟会为人类历史带来如此深刻的巨变。人类在餐桌上不厌其烦地折腾和追求,不仅体现了人类勇于创新的本性,也同时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甚至是精神气质。古希腊会饮中的民主氛围,古罗马人的骄奢和等级观念,以及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对饮食风俗的强制性渗透,到文艺复兴时期禁忌松动,大航海时代给欧洲食物带来的巨大冲击,近现代宴会功能的转化等等。只需跟随本书,稍加检索古往今来的吃吃喝喝,人类的历史便会以另一番更加丰满多姿的形象展示在众人面前。吃是人生快事之一——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才能把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果腹”和“充饥”,演绎成如此多元而有趣的宴饮文化。本书所要探讨的,正是宴饮的发展历程,并把视角更集中在欧洲人的餐桌及其功能的变化上——从公元前8世纪《奥德赛》中所描述的古希腊宴饮,到古罗马时期的饮食社会文化,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飨宴风俗,以及近代社会的宴会风景。在物质极大丰富、忍饥挨饿逐渐淡出主流生活的今天,以餐桌为载体,从吃喝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显得尤其重要。“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只有人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时,才能区分出,究竟哪种才是真正的好品味。”人类对宴饮的理解和认知,也正是在温饱基本解决之后才得以不断提升。
-
忆莲带路林忆莲林忆莲在拓展个人音乐事业的同时,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生活态度上的 “简单”。她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城市之间,喜欢用最简单的诚挚行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喜欢在自己家里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从事烹调…… 无论她曾经获得多少傲人的奖项,她也始终坚持享受和品位最简单的生活。如果你能接触到她本人,你的感受就像是遇到多年的好友一般。这本书是关于爱和记忆的书,杂书中,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林忆莲,一个钟情于美食,要寻回旧时美味的林忆莲。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同游这个对她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尚大都会。上海的滋味,经由林忆莲的视觉和味蕾,变得生气蓬勃。
-
为国王们烹饪(英国)伊恩·凯利;蔡得誉、邵静芬 译比较东西方的饮食文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东方饮食文化的顶点在民间,而西方饮食文化的顶点则在宫廷。想想也是,中国历代的皇帝,天天面对着100多道中看不中吃的菜,再好的胃口也无法下筷,只好经常借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之名走出深宫大内,去民间把各种美食寻觅,无意中也充当了许多美食的活广告,让它们在几百年后还举着皇帝的牌子吸引客源。而西方可能因为开化较晚,对于烹饪艺术还没有上升到文化和形而上的高度,当然要以好吃为第一目的,这就让很多皇室的菜肴,引领了西方美食数百年的风骚。 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传记,一本摄政时代的烹调书,将把我们带入沉迷于美食的欧洲皇宫乐园。主人公安托南·卡莱姆,法国人,一名国际级厨师。对我们来说,他是一个象征,是现代烹饪之父,是只为自己的事业而生的典型,是从最底层做起的厨师的榜样。仅仅凭着自己意志的力量和勇气以及出类拔萃的才智,登上了他艺术的最高峰。作者写作的风格,远不像现代烹饪书,轻松愉快地鼓励大家尝试。他是为了自己艺术的尊严而奋斗,为了完成职业厨师的各种不同需求而奋斗。即使这样,他的菜谱仍然点缀着全世界法国餐馆的餐桌,只是菜谱的安排与内容有些改变,以便适应变化中的口味和现代时尚。安托南创立了大师级厨师用著书的方式传授知识与经验之先例,有些厨师因此而成为富翁和名人。作曲家罗西尼曾经问他,在厨房里是否会有临时即兴操作。他回答:“不会,我做的一切全写在书上,在实践中很少改变。”他这个回复得到民众的承认,普通民众是吃不到“厨师之王和国王的厨师”亲自烹饪的食品的,但是他的菜谱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结果是一个师传徒,代代相传的链条形成了,也传给当今对着烹饪菜谱垂涎欲滴的众多读者,让我们有机会面对欧洲皇室的味蕾,进行一次伟大的美食之旅。
-
品吃唐振常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离不开吃。不过时代不同了,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嘴和味蕾也都开始精致化,不仅仅想着吃饱,还要讲个氛围,开始追求吃出品味,吃出个道道。《品吃》中有段话颇为精到:“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其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已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真正的美食家。要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是仅靠技艺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高明的烹饪大师达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达此境界者较多较易,这就是因由所在。”一个人想达到会吃的境界,实与文化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