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食汇北京2007饭统美食地图饭统网中国人爱吃,讲究吃,世界闻名,婚丧嫁娶,重要仪式,业务往来,总之一切关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大事小事总是会眼“吃”扯上不大小的关系。爱吃的人被人羡慕,会吃的人则令人敬仰。本书分为地图、资讯库、索引三个部分。地图:包括25张餐厅参考方位示意图和3张专题地图。资讯库:分为饭统网知名餐厅、饭统网热门餐厅、饭统网推荐餐厅和食圈美食四大部分。饭统网知名餐厅、饭统网热门餐厅、饭统网推荐餐厅三大部分配图,以彩页的形式呈现餐厅的基本信息和折扣情况。食圈美食这个部分,将北京划分为25个美食热点地区,每一个地区配相应的餐厅参考方位示意图和具体餐厅目录。其后,将食圈内涉及的餐厅、咖啡厅、茶馆、酒吧信息及折扣情况做了精当介绍。索引:包括价位索引和菜系索引及茶馆、咖啡厅、酒吧3个专题索引。您可以按照索引后的页码在全书进行对应查询。 食汇北京,吃得实惠。本书是一部汇集了上千家餐馆折扣信息的北京美食指南,全书分知名餐厅、热门餐厅、推荐餐厅、食圈美食几个部分介绍了北京众多的餐馆,依照上面的美食指南,你一定可以找到想要的美食。
-
食为天郭伯南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充满传奇。“饭后茶余谈文化”丛书采撷了星空中的几颗璀璨之星,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猴子也会酿酒吗?斗室开茶道之先河?冰淇淋是中国人发明的?吃生鱼片的风俗起源于中国?素菜并非来自僧尼的素食?不同形状的饺子具有不同含义?……本书介绍了茶、酒、酱豉、盐、藏冰、鱠、素馔、豆腐、粘糕、面条、饺子、烤鸭、西瓜等食物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
西方饮食在中国陈芬森本书西方的餐饮究竟对我们及其后来者的体质和精神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西食在中国饮食文明进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对读者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话题。作者以敏感的思维捕捉这一生活现象和奇特情景,用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笔触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笔之于书,毫无疑问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市场空间和阅读空间。阅读对象就不只是心宽体胖的美食家和文人墨客,也会有相当多的餐饮经营者、饮食研究专家及普通食客,年龄层次当非常宽广。
-
香港味道欧阳应霁 著味道是一种神奇而又实在的东西,香港亦然。香港著名文化、饮食人欧阳应霁带您游走于大街小巷,寻找*地道特色的「香港味道」。从高级食府的经典名菜,到街头排档的燃手小炒;从茶楼的一盅两件,到茶餐厅的奶茶西多;还有传统的零嘴小吃、面包饼食……一一细窥本地饮食文化原汁原味的点点滴滴。作者还邀来一众城中名人好友街坊亲朋,边大快朵颐边畅谈对每种食物的回忆感受,令这趟味道之旅满载了精彩的个人与集体回忆。 本系列共有四册,每册均介绍了36种地道食物,每种食物更附有作者的心水食肆分享和人物访问,无论是为食之人或是文化爱好者,都值得拥有。本书卖点:1. 作者本身具知名度,由他介绍香港的地道食物对读者有一定吸引力;2. 食物的涵盖面广,且每种食物附有作者的精选食肆,读者可按图索骥,亲身体验;3.由城中名人畅谈对各种食物的感受回忆,更增加全书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
茶经(唐)陆羽陆羽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本书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图片,全书图文并茂,非常适合阅读,同时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
-
老凤谈吃聂凤乔中国烹饪享誉世界,是由于它有着数不清的美馔佳肴,而这些美馔佳肴又是由众多烹饪原料组合构成的,原料又有好多种,归纳起来只有四大类、主料、配料、调味料、佐助料、前三种都明白,第四种是既非主料,又非配料,更非调味料,却又非有不可的那一批原料,例如色素、酵母、芡粉、油脂等,简言之构成美馔佳肴的原料四要素是:主、配、调、佐,缺一不可。——凤乔本书是作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副刊等报刊上所发表文章的结集。内容涉及烹饪和饮食的方方面面,如“烹饪的文明”、“三味书屋与烹饪美”、“待产的烹饪美学”、“用舌头吃饭”、“鱼与烹饪解剖学”、“归来兮,豆浆”、“西瓜皮经济”等让人读之流涎。 本书特点:1.作者长达三十余年的烹饪理论研究与实践,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烹饪原料学第一人”,其“蔬食斋随笔”系列曾被日本《圆桌》杂志连载长达五年之久。2.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中医药报》专栏的结集。文章通俗易懂,饶有嚼味。
-
美食世界(美)莱内特·埃文斯本丛书涵盖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相关的40个话题和趣闻。设有扩展性互动网站,内有160面精彩网页,动感阅读,乐在其电。几百个小话题既紧扣图书主题,又是各主题的丰富延伸。另外还有设计新颖的学习性游戏,真正做到学娱结合。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可以参与到网络互动环节之中。书后附有“研究性学习话题”,供学有余力的读者学习探究之用。本书对世界上甜、辣、咸、酸的食物进行了一番探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野餐或聚会时享用的美味食品。我们还可以从书中学到制作一些美食的方法。
-
上海美食地理李洁 编著最具传奇性故事餐厅、上海老字号、最具亲和力本帮餐馆、少数民族特色美食餐厅……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上海的一些独具特色的美食餐厅。本书使用了国内开发的最新二维码技术,运用智能手记扫描,可以阅读更多餐厅最新信息。...
-
蔬食斋随笔聂凤乔蔬食斋是作者书房的雅称。本书是作者关于果蔬的记忆和趣话。内容所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萝卜、白菜、辣椒等日常蔬菜,但是作者却能如数家珍将这些佳蔬的营养价值、掌故趣闻写得栩栩如生,读之趣味盎然。 本书特点1. 作者长达三十余年的烹饪理论研究与实践,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烹饪原料学第一人”,其“蔬食斋随笔”系列曾被日本《圆桌》杂志连载长达五年之久。2.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中医药报》专栏的结集。文章通俗易懂,饶有嚼味。
-
食养拾慧录聂凤乔这本书快要付印的时候,我才发觉它形态尚不完整——缺条尾巴。在友好的督促下,将它补上。人本来是有尾巴的。后来,因为脊梁骨竖了起来,形体上的尾巴没有了(偶尔还可见到返祖的尾巴),可关于尾巴的观念没有丢弃,否则无法平衡。办事要有头有尾,办得差不多要扫尾,绝不可虎头蛇尾。中国古代征战有“一字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看来,尾巴还是有用的。因为它是对立统一中的一方,少不得的。可是,人们总还是常常忘掉尾巴。这些年搞烹饪,于饮食之道便发现这个问题:只要填饱肚皮,或者贪享美味,吃了以后如何,筷子一放,丢到脑后了。所幸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为我们安排好了安全系数很高的有关饮食的一切,有饭有菜、有干有稀、有荤有素、有咸有甜,使我们得以安享其成,一日三餐,几乎不费什么心思。为什么要这么吃?这个饮食体制怎样形成的?就很少过问了。后来,诞生于150多年前的西方营养学来了,对我们这个饮食体制诸多挑剔,这也不合适,那也不科学。西方人说说倒也罢了,学了点西方营养学的东方人也学舌,仿佛我们的饮食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唯独没有挑剔过用西方人的饮食模式来挑剔东方人的饮食模式是否合适。只知西方,忘了东方。直到近些年,西方营养学家在中国调查后,发现中国的饮食是科学的,甚或比他们的优越,警告东方人的饮食不要西化,似乎才有所体察,开始觉悟。虽如此,也还有人说中国烹饪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营养学,弄得无法自圆其说。现代营养学的伟大成就,在其对饮食成分分析的基础科学部分。这正是需要我们拿来的部分。中国有中国的营养学,准确地说是饮食养生学。它包含在中医学中,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大实践总结出来的知识,相当丰富。可惜我们忙于看病,这些属于预防医学部分的宝贵知识反而被冷落了。也直到近些年,海外对我们的食疗、药膳大感兴趣了,我们才振奋起来,展开新的研究与发展。不过,这仍属“治”的范畴,“防”的部分还大有可为呢。中国饮食养生学,范围广博,内容深邃,需要将它建立起来。这是门边缘科学。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很多内容总结在中医文献之中;中国烹饪学也要研究它,因为饮食养生是目的,否则由烹调至饮食都成了无的放矢了。当然各有侧重。需要运用现代科学分析手段探其机理奥秘,使之形成一门知识体系。做好了,将是对全人类的一份贡献。在捉摸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位老友要办报,交谈之下一拍即合,让我将它们写出来,于是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占了一席之地。不想一晃几年,居然还引起读者的关注。热心的朋友们催促我将之汇集。在此向老友和诸位热心帮助者致以十二万分的谢意!只是不佞学识浅陋,类皆拾人牙慧,尾巴总是夹不住,错误乖张是免不了的,还请方家教我,是所至祷。年来,饮食文化谈风正盛,这小册子算是凑个热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