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儿童趣味中国历史绘本 吃饭简史刘岳 编,阿男 绘看书名就知道是历史绘本中不一样的烟火。从日常生活出发,以小见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打开知识面培养大局观。有趣的插图、让人一看就懂的比喻,让孩子在笑声中就把历史刻在脑中。书的最后,还会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用流程图标出重点,知识一目了然,能辅助记忆,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解决家长对历史学习的迷思,从有趣的生活历史入手,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主动探索历史、追问历史,打下历史学习的基础。
-
北京味道北京广播电视台 编著从北京历史文化地标故宫推出的西式蛋糕,到走进CBD的民间小吃卤煮火烧,从老旧菜市场的关停到互联网超市的兴起,从凭票吃饭的大食堂到人脸识别的新食堂,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所特有的味道,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变迁中回转流淌。这里不仅有改革开放后*批来到中国的外国淘金者,也有要把传统手艺进行标准化生产的餐饮店经营者,还有在美食行业被资本追逐的新宠儿。面对未来,人们也在思考:未来的无人餐厅会是什么样子?人工智能将会怎样改变传统餐饮业?外卖行业因何而起,谁又会因此而消失……处在飞速变化中的北京,每天都在催生新的变量。但无论怎么变化,如何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都是永恒的主题。也没有哪个城市能像北京这样,以她海纳百川的胸襟,创造出生生不息的北京味道。
-
蔡澜旅行食记2蔡澜 著《蔡澜旅行食记2》是畅销书《蔡澜旅行食记》的续篇,文章仍以蔡澜先生以寻味为目的的游记和杂感随笔为主,其中不乏2018年至2020年蔡澜先生的新文章,并附以蔡澜先生微博近两年对相关美食、美事、美景的点评。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街头小吃,珍馐佳肴,街巷阡陌,风土人情,蔡澜先生笔下的不仅是美食、美事、美景,更是人生百味,让人读来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振。
-
大董美食随笔大董 著《大董美食随笔》是大董多年来行遍大江南北寻找美食的亲历印证文字,也是一位懂吃的大厨在餐桌厨余写下的美食笔记,可谓是美食、美学、美文三位一体。与一般美食家不同的是,大董在美食界的段位鲜有匹敌,他的文字亦如他的菜品一样令人惊艳,意味无穷。全书搭配作者拍摄的多幅插图,同样可以饱览自然风物、大美山川,“言和食”一样,都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是大董致力于探寻实证的“意境”。
-
国宴王珩 著玉馔珩珩,燔炙纷纷,食以体政,器以藏礼。泱泱华夏五千载,其间御筵不知凡几。本书旨在从历朝众多意蕴闳深的国宴及琳琅满目的国菜中,撷取几个侧影,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典章制度、人事掌故、菜品演变等加以爬梳钩稽。小处着眼,细处落墨,通过亦庄亦谐的独特笔法,以专题形式为读者呈现中国古代宫廷饮食文化风貌及皇家美食背后的深层哲学意蕴。
-
故宫宴—紫禁城600的美食文化盛典苑洪琪 著食紫禁城人间烟火,品大故宫人间百味。《故宫宴》由故宫研究员、前宫廷部副主任苑洪琪和中国厨王顾玉亮共同完成。以清代宫廷荐新食材为线,以《膳底档》记载没事为案,以清代宫廷饮食习惯为味,80余篇鲜为人知的御膳重构档案,80道尘封已久的皇家复原美食,唤醒“紫禁城600年”的文化记忆。打开《故宫宴》看康乾盛世、嫔妃喜乐;看宴会庆典清宫正礼;看饮食变迁、民俗习惯;看真实历史、文脉传承。故宫宴,另一部故宫史。
-
手背上的一撮盐沈嘉禄 著沈嘉禄先生虽然并不希望被贴上“美食作家”的标签,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最有读者缘的就是他的“老有味道”的美食文章。他关注、研究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上海味道”,他一直关注并积极体验其他城市、其他国家的美食,对发生在当下的时新风味也抱着欣赏的态度,有机会品尝是不会放弃的。这本书里有不少内容就涉及时尚风味。沈嘉禄认为,写好美食文章,写出真实感情是最最重要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怀有惜物之心,怀有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而不仅仅满足于新奇的味觉体验或者炫耀某种权力。平淡的细节也能摄人心魄,诚实平白的行文也能产生沧桑感和现代感,关键是能否触及到人性最柔软、最隐秘、最微妙的地方。本书分:餐桌上的红叶、风从海上来、后厨秘密、流动的盛宴、时间的味道、写在菜单边上六个部分。
-
世界咖啡豆烘焙履历图鉴张阳灿,林怡呈 著
????图解烘焙曲线,掌握咖啡豆烘焙风味学。 将咖啡豆的烘焙科学化、系统化,外表看起来一样的咖啡豆,采用不同烘焙技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风味。 ????详细介绍各式烘豆和咖啡冲煮器具,掌握萃取咖啡的基本原则。 赶走空气、吸水饱和、溶出、扩散,冲泡出香气十足的咖啡! ????图解风味雷达图,寻找适合自己的风味。 辨识每款咖啡的风味强度和属性,品尝咖啡的甘、香、酸、醇,学会精准评价一杯咖啡。 ????咖啡师不会教你的咖啡实用知识! 你喝到的咖啡源头是哪?是商业豆,庄园豆,还是精品豆? 浅、中、重烘焙到底有什么不同? 如何品尝出一杯好咖啡? 温度、湿度、时间对咖啡香气的影响? 咖啡生豆的储藏期大概是2年,烘焙好的豆子的赏味期只有20天,因此,掌握烘焙技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不论是烘豆者,还是买豆者,都可以了解。 -
正是河豚欲上时王程韡 著在这个地球被称为“村”的时代,我们当然可以有多重方式了解世界。但无论是通过哪一种载体,总不免有一些专业术语来板着脸吓唬人:心灵和自我、文化秩序、世界体系、资本逻辑、民族国家、(逆)全球化、健康主义、风险社会、记忆/想象、社会独存……为了搞清楚这些,我们甚至不得不深入术语背后的“概念之网”来探个究竟,想想就头大,是不是?那来一场冒险怎么样?比方说,把这些复杂的东西都糅进吃吃喝喝的故事里。 《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就旨在进行这样的探索。希望在这个依然崇尚理性的时代,我们可以转而以个体为中心,让味觉来引导自己边“尝”边“看”——以河豚为隐喻,一来它的确是通过洄游的方式认知世界,这一点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来它作为一种食材,得到了文人骚客的青睐,就连“吃货”东坡先生都留下了佳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尽管被称作“冒险”,《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并未试图一开始就锚定或排除有社会学、人类学基础的专业读者。正文部分每一个小故事都不长,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一窥究竟,再慢慢思考。故事以外,丰富的注释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文献线索。
-
中国美食地理艾明 著中国地大物博,孕育出多彩的食物,《中国美食地理》以此为着眼点,以中国人民喜爱的土豆、辣椒等十几种食材为主线,分别介绍其演变发展历史、文化考究、地理分布、具体分类以及各地人民如何食用。全书聚焦人文地理、地道风物,探索美食、食材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本书不是单纯的美食介绍,还穿插着与美食相关的古汉字、经典诗词及历史典故,触及广泛人群的美食情结,挖掘深度与广度兼具的创作题材,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并横向对比不同地域居民对同一种食材的食用方式,折射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的独特个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从多方面展示出中华民族精深饮食文化背后的处世哲学和民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