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安增龙本著作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研究。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以农村市场经济为出发点,在国内已有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理论研究的有益经验,把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置于二元经济同质化与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进行系统剖析与研究,结合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重点论证现阶段全面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可行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思路和方案,构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框架,以期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及最终建立中国城乡一元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
精算管理控制系统克莱尔.贝利斯等精算管理控制系统是精算师用于评估和管理风险的工作系统。描述了风险评估、产品设计、定价、负债评估、资产评估、投资组合构建和监控、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管理、经验监控、利润分析等精算工作的具体环节及其相互联系,以及法律法规和精算职业标准等问题。精算管理控制系统是从基础精算原理到专业精算实务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精算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的普遍原则,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看更多]
-
养老金改革罗伯特·霍尔茨曼、爱德华·帕尔默《养老金改革:名义账户制的问题与前景》是一本关于名义账户制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实施问题的基础性著作,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养老金专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深思熟虑的成果。养老金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国家对其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旨在使养老金计划具备财政持续性。这些系统性改革既显示出潜力,又面临着难以向全面积累制推进的局限。尽管积累制的潜在收益很高,但转型成本和对建立积累制计划的要求也很高。解决改革压力同时又避免给未来的工人增加额外负担的要求使国际上产生了对一种新型养老金制度―名义账户制。为了系统地回答名义账户制是什么,它有哪些积极或消极的的作用,世界银行集中了霍茨曼、巴尔等专家专门进行了研究,并讨论这种创新在设计和实施上有何可能的改进之处。
-
体育保险学邱晓德《高等教育体育教材:体育保险学》是国内第一本体育保险学专业教材,以贴近实务为目标,汇集了国际、国内体育保险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国际、国内体育保险发展的最新动态,融入了大量的国内外体育保险的案例和运作资料,形成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统一的风格。探索体育保险发展规律,研究体育保险的个性与共性以及保证体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初步建立体育保险理论体系框架。
-
寿险产品优化理论石玉凤著《寿险产品优化理论:模型与方法》对我国民众个人风险管理模式特征进行了探索,提出我国民众个人风险管理是典型的“三代一体”模式。在此意义下,区分不同群体的个人风险管理理念与特征,讨论由此导致的人寿保险消费情况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民众个人风险状况及其后果的进一步探讨,揭示个人风险管理模式特征的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继而采用定量方法针对我国民众个人风险管理模式特征进行人寿保险品种创新与优化设计研究。指出寿险品种本质上是人们根据生活理念与现实条件对多种可形成保单的因素进行比较与权衡的决策结果。为使保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强调应该把品种创新从产品定价过程中剥离出来,以便对其进行理论性研究。以科学观念考察,发现民众需求的寿险品种构成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为此构建遗传算法模型,以使寿险品种创新与优化设计的过程得以量化。在以上前提下,探讨具有随机投资回报决策目标的动态寿险定价问题。为此,对必要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作为构建寿险定价理论的前提,重点介绍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及其比较定理。然后,从几个方面,对具有随机投资回报决策目标的无套利寿险定价模型进行了研究。作为核心内容,无套利寿险定价模型的研究是《寿险产品优化理论:模型与方法》最重要的部分。考虑到有风险投资未必皆可以以期权形式出现(事实上,大部分并非期权形式,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并不发达的投资市场),故期权定价理论的“套期保值” 思想与“无套利”方式,无法直接应用于非期权形式的有风险资产的定价,包括寿险定价。这样,该部分所作的针对性研究,其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寿险定价方法本身,实际上它的套期保值思想和无套利方式也适合其他基金的投资——只要对预期回报目标作适当的限定,通过测试各种投资组合形式,即可挑选出达到投资要求的投资品种。所以,这种无套利定价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下面对这部分内容给以简单介绍。(1)无套利寿险定价基本方法研究 从投保人的角度,投保行为可以看作对所投保费的套期保值。而保险人要对所收取的保费进行实际投资,为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一方面要确定所收取的保费数额,同时要决定保费的结构,即保费中用于有风险投资的比例。鉴于人寿保险对偿付能力(solvency)的要求,为保障未来的给付,保险人的决策过程也必须体现“套期保值”的思想。但按照传统寿险定价方法,定价与投资是分开的,充其量是在投资过程中才考虑“套期保值”方式。这不仅显得生硬,而且局限性很强。鉴于这一事实,《寿险产品优化理论:模型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了无套利寿险定价方法。此方法的定价思想从“套期保值”与“无套利”角度与期权定价理论有相似之处,所得结论也与Black,scholes公式有可类比的地方,但绝非Black-scholes公式的简单套用。该方法具体体现为:保险人在未来时刻对投保人支付预期给付额。预期给付额可以认为是现在时刻所收取的保费经由投资得到的。如果用全部保费进行有风险投资,虽然预期回报可以以其经验回报率算得,但这样算得的预期回报中包含了风险因素,根本无法保障。然而,如果将相同保费分出一部分进行有风险的投资,而另一部分进行无风险投资以抵消风险,则通过合理地设计,在动态地满足寿险定价的价值方程的条件下,即可以保证达到一个给定的预期给付额。通过建立动态定价模型,这种无套利寿险定价过程是可以以套期保值的方式实现的。显然,这样定出的价格直接与投资市场的情况相适应,而且定价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基于个体公平原则的无套利寿险定价方法 保险定价应该以个体公平为原则。对于这一问题的考虑,单纯用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定价是不客观的。投保人会参照金融市场情况对自己投资于保险的最低回报有一个一般的考虑,而并不真正关心保险人的实际投资情况及其各种费用和利润情况。其投保的目的有点类似于购买某种基金,但又希望承受的投资风险比基金小一些,而且还能够得到一点对人身风险的保障。当然,可接受的代价是投资的回报低一点。对于投保人的这种投保目的,保险人最好能够得到一个量化的了解,作为检验保险人的定价是否可行的依据。诚然,这一量化过程并非真实地由投保人亲自操作,只是保险人对投保人情况的模拟,目的是使得寿险定价相对来讲更公平,制定出的保单更易于被投保人接受,同时也使得保险产品的成功率更高。由于保险人的决策目标要同时包括对被保险人的预期给付目标与本公司的利润目标,且可供投资的数额仅为营业保费扣除各种费用以后的所得额,在此前提下,保险人如何进行决策,即收取怎样的保费和如何进行投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处的研究正是把供需双方置于同一投资系统之中统一考虑,以个体公平为原则,从供需双方角度以套期保值思想进行无套利寿险定价。(3)实务中有针对性的无套利寿险定价方法 针对实务中资产份额定价法应用的广泛性及其在反映投资方面的缺憾,此部分以上述无套利寿险定价方法为基础,对资产份额定价法作出改进,得到动态资产份额定价法。不仅继承了资产份额定价法的优良性能,而且达到了保费及其结构能够反映动态投资情况的目的。以上所有的定价方法都给出了相应的示例模拟分析与讨论,以展现定价过程中保险市场与金融市场的互动情况。
-
中国保险制度创新研究施建祥 著本书的重要创新点有:(1)研究方法和视角新。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地从制度创新视角对我国保险制度进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2)研究切入点橷。本书一开始就以保险与财政分配关系及产权结构为标准,将建国以来的保险制度划分为国家型、财政型和金融型三种制度类型,并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找出中国保险业建立、消失、恢复和快速发展背后隐含的制度特征,为我国保险制度创新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3)研究内容较新。本书首先建立了政府推进和市场增进相结合的保险制度创新模型,明确了市场化是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目标,并从纵横关系角度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创新思路,建立了从交易到监管的制度创新联动体系。
-
汽车保险与理赔隗海林,李仲兴 主编《汽车保险与理赔》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风险与保险的基本概况、国内外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及保险条款、费率等基本知识,车辆的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内容。此外,还介绍了机动车辆销售保证保险的有关规定和发展现状。《汽车保险与理赔》为高等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以及从事汽车服务行业和相关工程技术的人员学习参考。
-
保险学徐爱荣《复旦卓越·21世纪金融学教材新系:保险学》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为主要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十三章。第一部分是基础篇(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风险、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基本概念,保险的产生与发展,保险合同及其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实务篇(第六章至第九章).主要介绍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政策保险与社会保险业务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是经营篇(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保险费率的计算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流程;第四部分是市场篇(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主要介绍保险市场的构成、供给与需求,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复旦卓越·21世纪金融学教材新系:保险学》引用最新数据.介绍了与本学科相关的最新理论和最新法规;每章的开头设有学习目标和重要名词.中间编写若干专栏,章后有小结与复习思考题,便于读者更好地掌握各章主要内容。本教材适用于本科院校、成人高校的经济、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学之用,同时可以作为保险业界从业人员和自学者的参考读物。
-
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李光荣《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探讨了民族保险业如何“做大做强”,突破了就保险研究保险的局限,站在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探索中国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作者李光荣博士,自担任华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以来,带领全体华安人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创出了一条中小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成功之路。《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是他在华安保险工作中对保险理论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总结。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保险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民族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内涵、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
保险企业创新能力问题研究潘国臣保险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保险企业的创新史。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内容丰富的保险企业创新的推动下,我国保险业创造了增长的奇迹。进入21世纪以后,保险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创新增长模式将由以政府推动为主转换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企业创新在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为突出.对保险企业而言,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保险市场开放程度增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放松管制和混业经营等因素,保险企业生存发展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创新对于保险企业的意义更显重大。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对保险企业创新问题的系统、深入研讨,因此保险理论无法有效地指导保险企业实践和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导致保险企业创新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书通过考察和运用战略管理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创新理论等,试图从根源上寻找解决保险企业创新问题的对策。对保险企业而言,有关创新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着竞争而产生的。要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保险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保险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核心能力。但是保险企业在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的过程中,由于有限理性,“核心刚性”往往相伴而生。“核心刚性”的存在使保险企业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以后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环境,最终导致保险企业竞争失败。要避免“核心刚性”陷阱并保持竞争优势,保险企业惟一的出路就是开创持续的创新流,以确保自己能够持续地适应环境,形成持续竞争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保险企业具有一定水平的创新能力。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组织内在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动态渐进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层次性等特性。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六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领导、企业文化、企业组织和流程、信息技术、顾客战略以及绩效评估。第一,企业领导由于对保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创新活动有决策权和控制权而成为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和影响因素之一。领导和管理,二者在职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异,领导职能与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所履行的职能大体一致,即都以创新为主要内容.保险企业领导促进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保险企业领导者强有力的领导而使企业创新得以成功实施;另一种则是通过建立自由一集中型的领导模式,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创新。第二,保险企业文化是保险企业创新的最主要的推动因素。保险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创造性,面研究表明,员工的创造性又与企业的文化环境密切相联。保险企业文化之所以是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要素,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机制,它既能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由于存在共同的价值观等而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种一致性.由于创新包含着不可预知性、冒险和不规范的解决方法,传统的一些正式控制机制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因而文化成为有效促进保险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型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型保险企业文化的建立首先需要在领导层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培植与巩固。第三,保险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组织内在能力,因此它必然与企业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而将企业员工组织起来的方式有关,即与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相关。在新的经营形势下,传统保险企业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因抑制创新而需要变革。保险企业组织变革的趋势是流程化,即在企业组织设计中更强调流程组织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一些保险企业实施了一系列以流程化为特征的保险再造(IR)方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存在着局限性。保险企业要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就需要对业务流程实施持续的变革。除了对现有组织的流程化改造,还需要从根本上探讨保险企业组织模式与创新的关系。企业组织模式演进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职能主导阶段一流程敏感阶段一流程驱动阶段一流程主导阶段一基于能力阶段一基于联盟阶段。企业创新能力随着企业组织模式的演进而逐渐增强,到了联盟式企业阶段,企业的创新能力将达到最大。对于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借助现代科技,可能实现联盟式经营。对于一个传统的保险企业,在当前的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制约下,选择流程驱动模式或者流程主导模式,同时注重核心能力,并在适当的时候在某些部门或领域中发展联盟式关系,是现实条件下最优的选择。第四,信息技术是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来源。由于信息在保险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扮演着特殊而又重要的角色,导致了信息技术对于保险企业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保险企业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信息技术增强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领导模式,增加员工的知识和学习能力,促进保险价值链上的协作等。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保险企业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当前我国保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数据挖掘(D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建设和标准化条件下的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等几个方面,对于当前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同时努力、相互促进来解决。第五,保险企业的顾客服务相关理念和战略是决定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顾客对保险企业经营的影响具有内生必然性,而且顾客对企业经营绩效和命运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保险企业经营不得不实现从“产品中心主义”向“顾客中心主义”的转变。保险企业的顾客服务理念和战略不仅解决了保险企业创新目标导向的问题,而且在通过对文化、组织、管理、信息技术等的改革来真正确立“顾客中心主义”的过程中,增强了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保险企业实施“顾客中心主义”战略的重点和关键在于开发和实施顾客关系管理系统(CRM)来管理企业与顾客的关系。除了关注最终顾客,保险企业还应当管理好与专业保险中介入、银行等渠道顾客的关系,因为这些机构对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重大影响。第六,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另一个来源要素是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在保险企业创新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它对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其他五个要素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绩效评估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企业获得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保险企业应当同时注重整体评估框架和创新评估两个方面。以平衡记分卡方法(BSC) 为代表的全面绩效评估方法通过战略管理和激励机制来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对创新的直接评估包括创新总体评估和创新具体项目评估两个方面。在创新总体评估中,尽管一些学者或组织建立了一些创新评估指标体系,但是其中很多指标并不适合保险企业直接套用,保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综合与取舍。保险企业创新项目评估有利于解决创新过程中如何通过评估克服障碍,使项目得以快速、优质完成的问题,另外也可以对创新成果给予评价。以上六个方面是从保险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探讨创新能力培育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保险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监管环境及一些相关的制度安排也对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及其发挥具有强烈的作用效果。由于企业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环境,因此在改变宏观环境的问题上能够起积极作用的是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建立有利于增强保险企业创新能力的宏观环境,政府及相关组织应当致力于完善市场环境、提高监管水平以及建立国家保险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