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
银行学芭芭拉·卡苏(Barbara Casu),克劳迪娅·吉拉尔多(Claudia Girardone),菲利普·莫利纽克斯(Philip Molyneux) 著《银行学(英文版·第二版)/高等学校经济类双语教学推荐用书·金融系列》全面涵盖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银行业主题。与其他以美国为中心的书籍不同,这是一本涉及全球银行业务的图书,涵盖了与全球银行业相关的理论和应用问题,突出了来自欧洲和更广泛的国际舞台的例子。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银行业务简介、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银行的管理问题、银行业市场比较分析以及银行业的高级研究主题。 《银行学(英文版·第二版)/高等学校经济类双语教学推荐用书·金融系列》主要向初学者介绍银行业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既可作为低年级本科银行学教学用书,又能为研究银行业课题的初学者或考虑在银行业等金融服务业就职的其他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指引。
-
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林力 著《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运作机制、政策调控及合规性监管》对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全书是以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历史沿革为主线,对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进程、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回顾,并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有益经验,就如何完善我国货币市场的运行机制、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以及如何有效地对市场进行监管规范作出了前瞻性的理论探索。
-
金融科技助推商业银行转型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 编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将在推动中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再次迸发。而金融作为经济体系运行的核心,其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就像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正在不断拓宽金融发展空间,扩展金融服务边界,使得整个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发生着深刻改变。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推动作用正在持续显现,商业银行在风险防控、产品设计、客户服务、运营管理等关键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已经实现了重要突破,金融科技逐步由支撑业务向引领业务方向发展,推动银行服务的创新与重塑,金融科技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驱动力。 本书主要从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动力与方向、国内外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现状、问题、对策、监管政策诉求几方面,从金融行业应用需求出发,明确技术应用的市场价值,深入浅出地阐述技术基本原理,明确在金融领域技术应用的特殊属性,重点分析技术应用的具体场景,详细描述应用细节。最后,针对政策监管、监管重要性、金融科技监管建议三方面,进一步分析预判了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应用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政策诉求。
-
货币与强制[美] 乔纳森·科什纳 著,李巍 译本书考察了国家如何将国际货币关系和国际货币安排当作一种强制性权力工具来运用,进而来提升国家的安全。首先,科什纳对货币权力的形式及其发挥影响的条件进行了分类,这为货币权力的研究进行了重要铺垫。其次,他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其中包括贯穿整个20世纪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诸多案例,论证了货币权力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他揭示了不同的货币体制如何影响货币权力的运用、货币权力运用成败的条件,以及影响国家使用货币权力的各种因素。对于这样一种被忽视但却在后冷战时代日益重要的国家权力形式,科什纳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尽管之前也有一些非常杰出的学者触及货币权力的问题,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在该领域与本书比肩。通过整合安全研究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本书也体现了整个国际关系学不断走向学科融合的大趋势。
-
货币国际化的国内政治根源刘玮 著,张宇燕 编货币国际化是主权货币的职能向国外扩展的过程。货币国际化通常主要表现为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跨国交易中,交易双方使用第三方货币对本国货币的替代。跨境贸易结算和国际金融产品计价是货币职能扩展的主要方向。《货币国际化的国内政治根源》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国内政治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工业崛起国在走向开放经济的过程中对货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本币跨境使用在国内层面带来的分配效应,使得国内经济部门形成不同的货币国际化政策偏好并组成政策联盟。不同经济部门的偏好通过货币制度聚合成政府对货币国际化的政策,形成特定的货币国际化路径。
-
穿越周期张明 著在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汇率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势在必行。本书分为上下两篇,针对这个两个问题分别阐述了明确的观点以及其背后的逻辑。 本书分为两篇,上篇主要梳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改革经历了几个很重要阶段,但总体来看,2005年至2014年上半年是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下的改革尝试,而2014年下半年至今是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下的改革尝试。人民币汇改的大方向是走向市场化,但这一过程也面临周期性波折,2015年811汇改之后汇率形成机制的频繁变化就是明证。 下篇主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自2009年以来至今,中国央行一直在通过“三管齐下”的方式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即鼓励跨境贸易与投资进程中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中国央行与其他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总体来看,人民币在2010年至2015年上半年期间取得快速进展,但从2015年下半年至今速度明显放缓。本书认为,跨境套汇与套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与放缓。而在新形势下,中国央行亟需转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与综合实力的崛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注定会走向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注定会成长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这是能够穿越周期的长期趋势。然而,从短期来看,无论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还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都依然会受到国内外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的影响。
-
社区e银行汪小亚,孙斌,张丽平 等 著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农信社正处于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制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有助于农信社降低运营成本,在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更好地应对银行间竞争,是农信社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安徽农金社区e银行立足服务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的有机融合,搭建起集快捷支付、便民惠民、信用增值于一体的移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改善了信用和消费环境,也助推了农信社的转型发展,实现了客户、商家与安徽农金的三方共赢。 安徽省农金社区e银行的实践是“互联网+”战略在“三农”领域的重要探索,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农商行拥抱互联网,促进农信系统转型发展。第一,支持农信社及农商行对接“互联网+”战略,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发展。第二,鼓励农信社/农商行的互联网平台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实现互补发展。第三,在农信社/农商行系统构建并完善信用信息网络。
-
货币银行学孙文基 编货币银行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与金融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其分析金融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与研究金融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货币银行学》主要介绍了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息率、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金融市场、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等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研究沈悦 等 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迅速更进入快车道,推进步伐史无qian例。本报告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快速推进的现实,针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在综述国内外*新研究进动态及可进一步研究空间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利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理论出发,总结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逻辑和推进战略进行理论分析,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勾勒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战略,为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问题寻找切入视角,提供理论基础。其次,运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梳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会危及我国经济金融安全运行的各类金融风险爆发源及其传导路径,分析各爆发源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以此为基础,梳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生成和传导渠道,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识别出其中的主要风险爆发源,建立本报告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再次,针对识别出的三个主要风险爆发源——人民币汇率过度波动风险、资本项目开放风险、货币政策操作风险,运用经济学、金融学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以上三种风险的生成机理和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经济学方法推导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优汇率政策选择、*优资本项目开放策略以及*优货币政策规则。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设置与验证一套包含24个指标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总体评价;选择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提前预判;二是运用系统工程学理论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归类,根据“顶层设计”理念建立一套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和控制流程,并根据经验研究分别从不同方面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
数字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监管研究张运峰,曾艳,肖文昊 著《数字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监管研究/光明社科文库》遵循从现实到理论,再从理论到现实的研究思路。具体为,首先,考察数字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发展及其经营活动特点;其次,分析交易平台的性质、积极作用及不利影响,并按照金融监管和平台监管原理,构建平台监管的内在逻辑;再次,梳理世界各国政府监管的实践,说明监管的共性与差异;后分析各国监管对比特币价格及交易平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