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
-
谁在养活美国陈百明[等]著这本名为《谁在养活美国》的新著,使人立即联想起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教授那篇众纷云的《谁来养活中国》,粗看之下,似利是反唇相市长这作,是前几年我国图书市场上红极一时的“说不”之类书籍的余响。这本书的确有十分明确的价值立场,对美国模式的不平和愤懑之心路然纸上::当氏,是通过非常专业的研究、主要用数字说话的。然而细读之后当能体会作者潜陷于的心深层动机。作为面向普通公众发言,他们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命题;向美国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说“不”。
-
从马克思到市场(波)W.布鲁斯(W.Brus),(波)K.拉斯基(K.Laski)著;银温泉译本书的目的在于,从理论和经验事实两方面考察苏联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失败的根源,从而说明为什么要探索市场取向的解救方法。我们将努力勾画这种艰苦探寻的一切隐曲。如果这种探索保持逻辑的一贯性,那么,它只能导致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市场社会主义”。尽管市场社会主义等于否定了某些长期以来被看作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经济制度所特有的基本特征,这一术语在目前的东欧和苏联实际上还是被屏弃了;在那里,舆论转向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但是,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看来不可能迅速完成。究其原因,首先是财产关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属于国家的企业仍将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工业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导致某种类型的混合经济。
-
二十一世纪不属于美国(法)皮埃尔·比亚内斯(Pierre Biarnes)著;袁粮钢译1993年,法国的一位政治观察家出版了一本《二十一世纪属于美国》的专著,认为二十一世纪仍然是美国称霸的世纪。针对这种观点,法国参议员、著名政论家比亚内斯用大量的事实予以了坚决的反驳。比亚内斯在本书中科学地分析了五大洲各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极的世纪,世界的中心不只是在华盛顿。未来不属于美国。
-
东亚经济路在何方黄范章,谷源洋主编本书对1997年东亚各国金融风暴发生、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东亚经济的特征及前景进行探索。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武力主编在编写此书过程中,我们除了尽量吸取已经出版的有关经济史论著的成果和优点外,还比较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和思考问题。第一,就是注意将中国置于世界的发展中去考虑,50年代来,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港澳、台的经济发展,都受到国际环境蝗很大影响。舍此,很难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政策制订、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作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第二,将这50年看作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发展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注意考察资源,人口、生产力水平以及政治制度、国际环境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制药作用。第三,注意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调整和完善其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过程。中国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验,作为一种遗产和资源,必然也会被反映到现代化过程中,这就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改善,必然让位于市场主导型的经济运行。第四,注意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由地地理、历史等因素,特别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制药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导致经济制试的多样性和优势互补,成为50年代来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注重上述四个方面的考察和论述,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
世界经济概论陶季侃,姜春明主编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扩大的今天,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都不可能完全闭关自守,都要或多或少地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生产,依赖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构成了世界经济整体。因此,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既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商品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
-
亚太经济发展报告宫占奎主编暂缺简介...
-
世界经济概论罗行政,张海梅主编本书包括: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世界货币制度与世界经济、国际汇率与世界经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世界经济、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内容。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主编编者说明当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世界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形成了始料不及的结果。然而,世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发展变化?这是人所关注的大问题。本教材就是力求简要而实事求是地回答这些问题,以期使人读后能汲取宝贵的教益,更加了解世界,了解我国所处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了解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以振奋精神,满怀信心地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学好这门课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正确对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应当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其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政治体制和统治手段进行了较明显的调整。也应看到,尽管有了某些发展、变化和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建立在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垄断资产阶级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仍旧存在。看不到这些,必然使我们的分析出现偏差和错误。第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的低潮与曲折。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50年代走向辉煌,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出现重大曲折,转入低潮,这不是偶然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由于原苏联东欧国家领导者推行错误路线,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所造成的。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同时,应该明确,低潮与曲折并不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社会主义作为新事物,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也是难以避免的。第三,正确对待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困难与调整。从根本上说,这些困难是由于殖民主义长期经济掠夺以及当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所造成的。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确也面临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当理智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民族与宗教冲突等问题,通过政治手段来处理各种地区性的矛盾,避免战争、战乱和大动荡,以求自强自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第四,正确对待“转型”国家。“转型”这一概念,外延十分宽泛,内涵不够精确。有人以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为中心,把除此以外的所有国家、地区都笼统地称为“转型”的国家或社会。因此,我们不赞成随便使用这一概念。教材出现“转型”中的东欧中亚各国这样的提法,实在出于“无奈”,因为目前很难给俄罗斯等国以准确的定位和分类。将其归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不十分恰当,它们更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指出的是,政治上它们已完全抛弃社会主义,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上废除了公有制,建立了以私有制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这两点来说,它们已不存在“转型”问题,早已“到位”。“转型”主要指它们的市场体系、金融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同发达国家有差距,正处在完善之中。苏联东欧剧变,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此外,只有把握历史演进、时代发展的主要线索,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才能做到提纲挈领,抓住要点,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增加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历史纵深感。这本教材是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写的,并经教育部社政司组织有关专家审阅通过,列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推荐教材。它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编写组全体成员参加了提纲和重要问题的讨论,分工承担了各章的写作任务:第一章蒲俜;第二章李景治;第三章罗天虹、林;第四章刘青建;第五章刘丽云;第六章蒲俜;第七章李宝俊;第八章林,最后由李景治和林统修、定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宋新宁教授、陈岳教授参加了提纲和重要问题的讨论及部分章节的审阅,提出不少宝贵的意见。周新城教授、冯特君教授给予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写作中我们汲取了冯特君教授主编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以及其他学者论著的精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领导及本书责编林坚同志在出版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疏漏不妥之处,望读者特别是同行专家不吝赐教。李景治1998年11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群英等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