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
英国经济史[英]邓肯·韦尔登(Duncan,Weldon)英国经济处于非常奇怪的矛盾状态:它既是世界上成功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欧洲落后的经济体之一。就人均GDP而言,它是领先的,但生产率水平却比发达经济体要低得多。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英国陷入经济衰退,作者认为英国的经济衰退并非因这一件事造成的,而是由过去2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在观察英国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作者邓肯·韦尔登探讨了200多年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采取的(或未采取的)选择,并揭示了这些选择是如何塑造了英国所有人所面临的结果和未来的。本书讲述了从工业革命时期到2020年疫情期间,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如何相互作用的故事。皮尔、格莱斯顿、艾德礼和撒切尔等少数政治家成功地塑造了经济,但被经济影响的远不止政治。19世纪40年代的皮尔和科布登关于经济开放与主权之间的平衡的争论在英国退欧后重新出现。自2010年以来,政府赤字的规模一直主导着政治,但自维多利亚时期起,对国家债务规模的担忧几乎是这个国家的后遗症。在劳合·乔治和阿斯奎斯的时代,对职业培训失败的担忧和对德国制造业正在蓬勃发展的偏执是很常见的,现代社会对新技术对就业和不平等的影响的担忧至少可以追溯到斯温上尉和内德·卢德。随着经济从新冠疫情带来的衰退中复苏,英国也开启了脱欧后的新未来,理解过去对了解未来可能如何发展至关重要。
-
制造为王[荷]托马斯·克伦普对众多史学家而言,工业革命是史学研究的一大挑战。少数史学家,甚至拒不承认工业革命的历史价值。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我们日渐熟悉的 21 世纪的世界。从18世纪初到维多利亚时代,世界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所改变。发明家、商人、科学家、探险家都在工业革命的故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托马斯·克伦普将他们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并说明技术发明、制造业的发展如何将原本相互隔绝的世界,打造成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体系。
-
为进步定价[美] 伊莱·库克,罗楠,魏陆 著美国人如何量化评估其社会的进步,如何以金钱为单位来量化其幸福感呢?在当前GDP驱动的社会中,价格不仅是我们商品的标准度量,也是环境、社区、国家,甚至自我价值的评价指标。本书追索了我们如何以及为何采用货币式的价值和资本化的评估来作为人类繁荣与否的指标的历史,而暂时忽略早期并非简单以价格度量日常生活,而是有社会和道德度量。作者认为经济指标的兴起根植于现代资本主义,以及英国圈地运动、加勒比海的奴隶贸易、美国工业化、经济思想的发展和公司力量的崛起等有争议的历史。他探讨了市场生产力**化是如何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通过作者的阐述,我们将看到资本主义的量化技术如何用来管理和投资铁路公司、纺织工厂、房地产业,以及棉花种植园等,它们超出了商业世界的界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经济学精英们将国家量化为追求盈利的资本化投资,其国民的进步、解放或者被奴役,都变成根据他们赚钱能力来评价。如今,正如在19世纪时一样,政客们争论由谁来决定被用作评判我们的经济和国家“健康”程度的统计指标。通过本书,读者们可以了解这些用于度量社会福祉和精神目标的指标的局限和不足之处。适合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同时,也适合政策制定者,以及对经济学话题感兴趣的专业读者。
-
芯片简史汪波一本聚焦热门话题、热门行业的实力之作,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的60多年历程。全书完整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像一颗发芽的种子,演化出了双ji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ji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蕞后,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说,了解芯片,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与叛逆史——详细讲述一群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故事。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的庞杂信息重新组织、编排,在力求准确、科学的前提下,写作了这样一本综合性作品,使得我们透过“芯片简史”这四个字,深入了解那些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芯片发/明者的个人世界,体验他们在发/明中所经历的种种困苦与喜悦、磨难与幸福,与他们一起重走芯片发明之路,看他们如何突破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现实世界的阻碍,做出一项项改变甚至颠覆世界面貌的发明和创新。 一部跨越专业人士与大众藩篱的科技创新史,了解芯片发展历程以及看清未来发展趋势的jue佳商业图书。芯片构成了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核心控制单元,影响范围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政治、文化等方面,没有芯片,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使大众能够更加容易、更加清晰地了解芯片,本书作者在写作时做了以下努力:一是高度还原创新的历史过程,展现曾经盛行的观念和技术,以及新的技术是如何萌芽并与之斗争和蕞终突破的。二是突出作为创新者的个体,将历史的聚光灯打在实验台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身上,展现他们内心的渴望、追求、困顿、嫉妒和欣喜。三是将发明一刹那的火花清晰呈现出来。虽然知识的“剂量”被压缩,却足以激发读者智识上的兴趣,全书叙述上的惊险程度不逊于一部小说。
-
消费需求的变动与近代中日经济增长张东刚本书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专著。与传统社会相比较,中国与日本在经济近代化过程中的消费需求变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主旨就是对这一历史转换过程中,中日两国总需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展开实证性分析,论证和说明两国近代消费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及其异同,并就消费需求变动对两国经济发展与不发展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展开分析,进而辨析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与不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
托勒密王朝货币史[德]斯塔·冯·瑞登 著,付瑶 译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在这个千年古国开始推广金属货币。而在此之前,埃及在经济和行政管理方面都没有过金属货币的概念,却也依旧完好地存在了一千多年。本书首次尝试金属货币对埃及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探讨了这个过程对托勒密国家政治形成产生的作用。金属货币出现不是一蹴而就,十分缓慢。从像亚历山大这样的大型经济繁荣的城市逐步蔓延到其它地区。然而,在托勒密二世的统治下,埃及的货币化进程变得非常快速和积极。基于目前货币学和钱币学的证据,我们可以重建当时农村地区货币经济的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运作之下,货币需求量高,但供应短缺。有学者认为,到公元前3世纪中期,埃及的货币化程度比人们预想的要彻底的多,但是这个趋势只有通过靠大量信贷经济和货币支付的临时以实物折算才能维持。本书将埃及地区信贷和银钱业务的复杂性联系在一起,描绘了古埃及经济中的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赖建诚 著启蒙翻译家严复,如何理解和译介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面对这一套陌生文化体系,近代中文读者又有怎样的扭曲和误解?近代中国启蒙先贤严复所译介的西方学说,对清末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国富论》在西洋经济思想史上,又有其绝对的开创性地位。本书即以严复译介《国富论》为研究案例,追问这部名著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阶段,对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影响。本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探讨所谓的“严复现象”,即西方思潮如何引入近代中国,中国对西方学说又如何响应;另一方面又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解析严复思想中的经济面向。本书的目标,是透过严复对斯密《国富论》的译介,来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西洋经济学说在中文词汇与概念尚不足够的情况下,是通过何种词语和“思想方式”传入的?从追求富强的角度来看,以提倡“自由放任”“反重商主义”“蕞小政府”为主旨的《国富论》,对清末的中国社会和积弱的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与作用?
-
中国税收思想五十家张广通本书按照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原则,综合考虑有名望、有思想、有著作、有功绩等因素,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从春秋至民国时期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共50人,以出生时间顺序排列,每人写作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生平简介,参考了多种生平简介和年谱(表)的权威资料,进行仔细比对和选优,力求清晰准确全面地反映传主一生的生平大事和思想背景;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即以传主著作或帝王实录、历史文献中最纯正最原始的语言全面准确地归纳出传主的税收思想和税改举措要点;第三部分结尾部分,对传主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税收思想进行了简要总结,结合古今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述,指出其特色和创新之处,也指出不足和对后世的影响,并尽可能揭示出其与类似、对立或同朝同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的联系与区别,以突显其特色和高明之处。
-
平台幻觉[美]乔纳森·尼 著,王喆斐 译在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时代,“平台经济”“网络效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门概念不断涌现并构建了一层“平台幻觉”,让多数人相信这些词汇仿佛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助推企业高速发展。而如脸书、亚马逊、苹果、奈飞、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展现的强大统治力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幻觉”。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投资银行家乔纳森·科尼则认为事实要复杂得多,“平台幻觉”破坏了人们对商业模式强弱的辨认力,掩盖了企业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他在《平台幻觉》一书中以上述五家巨头企业为例,详细阐释了这些大型科技公司真正强大的原因:结构性优势的组合、精明的收购、强有力的管理以及长期的宣传营造的一副“不可战胜的光环”。这些要素才真正促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巨头企业的韧性和长期盈利能力,而并不只是因为“超自然力量”的加持。作者还并以一些新兴的独角兽企业为例,阐释新兴企业如何在缝隙市场精细布局,在“巨人”的阴影下走出独特的道路。《平台错觉》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成功的商业的本质其实并没有改变。
-
焕新刘睿敏 秦朔1982年,新希望成立。40年间,新希望从养殖起家,发展成拥有从田园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世界500强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2021年饲料产销量世界第一。新希望及其创始人刘永好,到底做对了什么?这是一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在40年屹立不倒的持续发展中,新希望如何选择赛道,如何建立机制,如何紧跟时代,如何变革组织,如何安排传承,又如何面对复杂多元化诱惑、构建适合自己的产业生态?这家企业到底有哪些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刘永好管理与经营智慧的总结,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探索的缩影。这是一家企业依靠组织变革和机制创新寻找动能的故事。平均年龄30多岁的高管层不仅少见于传统大型企业,更是坚定进行组织变革的决心和成果。近500名合伙人和100多个合伙企业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生态。这是一部传统企业运用科技革新谋求发展的奋斗史。他们用现代科技让古老的行业焕新,用生物基因技术推动种猪“芯片”研发的突破,用数字化技术优化饲料配方和养殖管理,用柔性机器人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农业和食品生产场景中,将数字孪生系统加入生产和经营管理中……新技术如何与传统产业结合并找到新的增长点和赛道,新希望人在书中给出了答案。这更是一代创业者如何布局发展和有序传承的经典案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新希望未来也将继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携团队与刘永好及众多新希望人进行多次深入交流与实地探访,通过对新希望40年发展历程的解剖,帮助读者深度了解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的商业逻辑和经验教训,以及其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独特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