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
上海滩金融传奇黄沂海 著暂缺简介...
-
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 第六辑徐有威,陈东林 著本论丛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的部分呈现,已经出版的前五辑内容很好丰富,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出版空白,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定和影响。本辑为“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专辑”,内容包括:《我与青海“三线”核工业705厂的不了情》《光荣与梦想:我和三线建设研究》《从目击者到研究者:我的篇三线建设的研究文章》《从“我们厂”到我的杂志: 三线建设与我》《我在追寻三线历史中的爱与际遇》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
中华商文化张宝忠,陆春阳 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教材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材变革,教材创新又能反向助推课堂教学改革。《中华商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教材是充分体现“互联网+”教育新思维,统筹线上、线下两种教育形式,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时空,自学、导学两种教学模式开发的新形态教材。《中华商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型教材》共分七章,包含商史文化、商路文化、商帮文化、商号文化、商业精神、商业模式、商业转型。
-
外国经济学说史周志太 著《外国经济学说史(第3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充分吸收理论界的前沿成果,打破经济学流派的结构,将这些流派梳理、整合起来,论述经济学说的发展,介绍各个新兴经济学派的新进展。包括经济学说史的八次革命,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学说、李嘉图学说、制度经济学,边际主义、马歇尔学说和凯恩斯主义,以及重商主义、穆勒学说、西斯蒙第学说等。在第2版的基础上,《外国经济学说史(第3版)》新增转型经济学、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法国调节学派、新经济地理学等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介绍和分析各派的经济理论及其之间的传承关系,说明主要经济范畴的演变。《外国经济学说史(第3版)》文字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言简意赅,便于自学和讲授。适用于经济管理和思想政治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社会其他人士阅读和参考。
-
中国经济史评论 2020年第2期 总第12期魏明孔,戴建兵 著《中国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内容涉及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以及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等。本书鼓励经济史学者在研究中挖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深入剖析历史上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对经济史重大问题的理论探讨与经济史前沿问题的研究。
-
山东商务年鉴张义英 编本年鉴创刊于2010年,每年出版一卷,是全面系统地记述山东商务经济年度运行情况的权威工具书。本卷设置特载、大事记、业务综述、业务统计、市级商务、规范性文件6个栏目,以文字、图表形式呈现。本年鉴所提及的对外贸易、进出口、进口、出口等贸易术语,如无特殊说明,均指货物贸易。限额以上批发贸易、零售贸易、餐饮、住宿企业的划分标准为:批发贸易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贸易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不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
-
中国经济史学会会刊魏明孔,戴建兵,隋福民 著《中国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内容涉及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以及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等。本书鼓励经济史学者在研究中挖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深入剖析历史上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对经济史重大问题的理论探讨与经济史前沿问题的研究。
-
中国中古社会经济史论稿李天石《中国中古社会经济史论稿》是作者李天石教授在中古经济史研究领域的论文集,是作者从事史学学习与探索四十年以来陆续写就的,大多已在中外正式刊物或出版物上发表过。本书内容大体涉及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二是关于六朝史;三是关于唐宋史。这几方面大体上反映了作者在史学领域学习与探索的范围。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序跋、书评、学术综述类文章。本书主题广泛,论述深刻,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港口 城市 腹地与山东区域经济转型研究陈为忠 著,吴松弟,樊如森 编本书系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港口—腹地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研究”丛书之一。主要研究近代山东港口腹地的演变情形及区域经济转型过程,重点把握烟台、青岛、威海、济南、潍县、周村、龙口等商埠的开放过程及工业结构转型进程。
-
经济区的形成与绩效方书生 著,吴松弟,樊如森 编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既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从空间的视角可以观察到时间维度上被平均以至于忽略不见的地方性差异以及其背后的空间资源配置形式与内容。本著尝试从近代中国最为活跃的二大经济区的形成与绩效的角度,从空间力量的层面来考察、比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空间资源配置的进程与特征,并进一步讨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空间经济秩序及其效应与机制。在当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历史上所形成的,尤其是近代时期所形成的经济空间不平衡,探究这一空间属性因素的起源与演化,是理解中国特色经济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助于从时间维度上拓展中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