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
-
中国都城辞典陈桥驿主编片断:六大古都谭其骧《中国七大古都序》认为,在本世纪30年代,学术界才有论著在“五大古都”之外,加上杭州,成为“六大古都”。按“六大古都”作为专著出版,首见于陈桥驿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此后又有台北锦绣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陈桥驿作序的大型画册《雄都耀光华——中国六大古都》(陈桥驿)七大古都80年代后期,谭其骧首先提出安阳应列入大古都的意见。当时北京、西安、河南、江苏、浙江五个电视台,正在组织拍摄《中国六大古都》电视系列片。1988年10月,五个电视台的负责人与系列片顾问史念海、陈桥驿到安阳进行了考察研究,同意安阳加入中国大古都之列。于是“七大古都”之名出现。接着,《中国七大古都》电视系列片拍摄完成,1990年开始在国内外播放。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谭其骧序)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同年,大型画册《中国七大古都(中文版和英文版)》(陈桥驿序)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陈桥驿)中世纪城市革命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G.W.Skinner)在其主编的大型论文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TheCityinLateImperialChina)一书中提出的有关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理论。所谓“中世纪城市革命”。是指从唐末到宋初在中国发生的一种市场与城市化的革命。这种革命的影响,兼及大都城和中小城镇。其主要现象为:一,放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立在县城的规定;二,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三,坊市制度消灭,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交易买卖;四,某些城市迅速扩大,城郊商业区蓬勃发展;五,出现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大批中小城镇。按历史上中国城市的重要标志和特色是城垣,“中世纪城市革命”以前的城市格局,政治中心如皇宫和州(郡)衙门均位于城垣中心。在“中世纪城市革命”以后,这种城市格局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首都为例,北宋以前皇宫必位于都城中心,但北宋、南宋与明初期的首都就打破了这个格局。明清北京虽然仍以皇宫为中心,但内外城和附廓均有发达的商业区,已经完全不同于汉唐首都。(陈桥驿)中国都城发展史现代意义上的都城,是从氏族部落中心的大邑发展而来的。为了防御和保护人口、财富.各氏族部落在聚居地周围设置栅栏或构筑墙垣,逐渐形成了人口聚居的部落中心。这便是都城的萌芽。大约到传说时代.中国便已出现了都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世本·作篇》有“鲧作城郭”。这些记载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已得到证实。到夏商时期,中国都城的建筑规模和设施等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如郑州商城遗址,总面积已达25平方公里,内有城墙、城门、宫殿和大型房基、手工业作坊等。至周代,都城建设已形成制度。西周初期。周公在洛阳营建东都时采用的城郭连结的布局,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准则,不但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而且也为秦都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所沿袭。在西汉、东汉时期,都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杨宽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序中认为,这个时期整个都城的造向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由西城连结东郭或西南城连结东北部的布局,变为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的布局。后来魏晋以及北魏的洛阳都沿用东汉的布局,只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北魏洛阳废弃南北二宫的结构,只保留北宫,并在宫门前建设两侧整齐排列官署的中轴线。到唐代,长安建成贯串皇城和郭城的南北向中轴线,出现东西两面郭区对称的街道、坊市的棋盘格式布局,进一步在布局上发展和完善了东汉洛阳“坐北朝南”的都城制度。唐宋时期,都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的封闭式改变为开放式。五代后周皇帝周世宗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宫城和州城外围加筑外城,准许居民沿街造屋,开可占有街道十分之一宽度的面积用来种树、掘井和搭盖凉棚等,使得都城居民在饮食起居和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北宋东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宫城、里城和外城三重城圈的结构,并且以宫城为中心,全城交通四通八达。后来南宋临安以及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建设,都沿用了这种布局并有所发展。(徐吉军)都城城垣中国都城的标志和特色是都城聚落外围筑有城垣。即一般城邑,在城邑聚落外围也都筑有城垣。美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G.W.Skinner)所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中,收有夏威夷大学教授章生道《城垣都城的形态》(TheMorphologyofWalledCaprtals)一又,专论中国都城的这种特色。按城《说文》卷一三下载:“城,以盛民也。”本书前言前言《中国都城辞典》的编纂是近年来历史城市研究和古都研究不断发展的结果。没有这方面研究所积累的大量成果和研究过程中发掘出来的许多资料,这部辞典的编纂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历史城市的研究发轫颇早,1977年,美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G.W.Skinner)主编的巨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TheCityinLateImperialChina)已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古都研究实际上是历史城市研究的延伸,其发展较前者稍晚。我在我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后记》中提及:“我从八十年代之初,开始主编《中国六大古都》一书,那个时候,古都研究的学术空气,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浓厚。”1983年,以史念海教授为首的中国古都学会在古都西安举行成立大会,从此,古都研究的学术空气迅速提高。当时正值《中国六大古都》出版,我则应日本关西大学研究生院之聘,正在彼邦讲学,西安之会不能恭逢其盛。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胡晓谦编审,曾携此书百余册赴西安分赠与会代表。我自己也带了一批赴日,我在《中国六大古都·后记》中写到:“在日本与不少学者进行了古都研究的学术交流,让我初步了解了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城市和古都的研究概况。”1985年,我应聘到日本国立大阪大学讲学,当时,我正在主编《中国历史名城》一书。如我在《中国七大古都·后记》中所说:“我特别注意了日本历史地理学界对中国城市的研究概况,我先后访问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国立大阪大学、关西大学、奈良女子大学、广岛大学等高等学府,与许多学者进行畅谈,发现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可观的。”我几次在日本了解的有关这个领域的研究概况,后来发表在《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第6辑,1988年)一文中,我在该文中说:“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或许是日本学者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成果最多和最富于创造性的部门,从5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已经出版了许多专著,发表了大量论文。”日本学者的中国城市研究,其实是包括古都研究在内的。例如山根幸夫的《中国中世纪城市》(东京学生社,1982年出版),研究对象主要是唐末、五代和两宋的城市。他根据《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等资料研究了北宋首都开封,又根据《梦粱录》和《都城纪胜》等资料研究了南宋首都杭州。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城市研究和古都研究,实际上已经国际化,而《中国都城辞典》所汇集的,实际上包括中国和其他不少国家的国际研究成果。这部辞典既然以都城为名,收入其中的,当然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即所谓古都。所以在这里必须说明关于一个现代城市获得古都称号的标准。关于这种标准,我在《中国六大古都·前言》中已经有所表达,此后,我为台湾锦绣出版企业1989年出版的《雄都耀光华——中国六大古都》、日本东京大明堂1990年出版的《中国の诸都市——ゑの生ハ立ちと现状》以及河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以两种版本(中文和英文)出版的巨型画册《中国七大古都》等书所写的序言中,也都有所表达,包括我多次在国外讲学中涉及这个课题(例如广岛修道大学在其《学报》1990年31卷1期刊载的《中国の古都研究》,即是我在该校讲学的记录稿),都同样作过这类表达。不过我把这种多次表达过的观点,归纳成两条文字,却始于《论绍兴古都》(《历史地理》第9辑,1990年)一文,后来又录入《中国七大古都·后记》之中,我提出的两条标准是:“第一方面,在历史上,朝代有大小之分,建都时间有长短之别。汉、唐、明、清都是版图广阔的大朝廷,而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都是地方性的小朝廷。西安历周、秦、汉、唐诸盛世,洛阳为九朝名都,而五代闽建都长乐府(今福州)只有37年,五代南汉建都兴王府(今广州)不过55年。但不管长乐府和兴王府只是一个地方政权的都城,也不管它们建都的时间都很短促,而事实是,它们都曾一度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因此,称它们为古都,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第二方面,一个现代城市要获得古都称号,还必须符合另一种历史事实,那就是当年的古都所在,是不是落于现在这个城市的境域之中。例如公元前3000年的巴比伦国都巴比伦城,常常被误作建立于公元762年的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前身。其实,前者位于幼发拉底河沿岸,后者位于底格里斯河沿岸,两城相去甚远,不能混淆。正如建于公元7世纪的福斯塔特和建于公元10世纪的开罗不能混淆一样(前者的废墟在后者南郊)。现在,我们把西安定为古都,因为现代西安在地理位置上虽然与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无涉,但它毕竟建立在隋唐长安的故址上。同样,我们把洛阳定为古都,因为现代洛阳虽然与东周王城及汉魏故城无涉,但它毕竟建立在隋唐故城的基址上。六大古都是一样,都是从这两方面符合历史事实的。”在提出了这两条作为古都的标准以后,由于出现了六大古都和七大古都的问题,我又补充了一个现代城市可以称为大古都的概念,发表于《中国的古都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后来又在当年发表的《聚落、集镇、城市、古都》(《河洛史志》1994年第3期)一文中重述一次。我所提出的大古都条件是:“首先要符合一般古都的条件,另外还要符合作为大古都的特殊条件。什么是大古都的特殊条件,具体地说,大古都必须曾经是中国传统王朝的都城。上起夏、商、周、秦、汉、晋,下至隋、唐、宋、元、明、清,都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传统王朝。这中间,晋室曾经东渡,但西晋、东晋,原是一晋;宋朝虽然南迁,但北宋、南宋,都属一宋。除了上述中国历史上众所公认的传统王朝以外,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割据政权,如春秋各霸、战国列雄,此外如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等等,都只能算是地方政权,有别于传统王朝。”我之所以在前言中着重论述关于古都标准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标准对我们这部辞典关系重大。确定古都的标准,实际上就是我们收词的标准。现在我们面临的一种情况是,颇有一些按我们的标准并非古都的城市,却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追索传说,穿凿资料,力求自己的城市列入古都之林。也有一些古都,搜罗掌故,扩展声势,希望上升为大古都。对于这一些城市和古都,我们的辞典显然无法苟从,还请谅鉴。我忝为这部辞典的主编,由于杂务冗繁,所以在诸如辞书布局、词目设计、组织稿件、整补修润等许多工作上,多由常务副主编徐吉军先生主其事。有关辞典编纂中的其他一些问题,由他在《后记》加以说明。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大力支持,辞典诸顾问的指导以及为辞典撰写条目的许多学者的辛勤。敬希读者和学术界提出宝贵意见。陈桥驿1996年9月于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春风千年佛古城徐斌著本书将昆明概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为风景名胜、街巷掌故、人物、物产、饮食等部分进行介绍。
-
百城烟水(清)徐崧,(清)张大纯纂辑;薛正兴点校江苏自古以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本书是研究中国方志学、民俗学、考证学、吴文化史、吴方言、旅游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等学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
山海经杨帆,邱效瑾注译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物种演化、地理变迁的传奇之作。或许,夸父逐日与女娲补天都曾是历史壮丽的一幕。在本书中,我们还能从其诡谲的文字与其尚存的绘画中依稀解读出那些或已进化、或已绝迹的远古生命,了解我们地球的祖先。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人物都从这部经典之作中,感悟到了天、地、人的无穷奥秘。大文豪鲁迅回忆他青年时代曾为这部奇书魂牵梦绕,不忍释手。
-
海国图志(清)魏源著;李巨澜评注编辑推荐:鸦片战争的硝烟卷走了自视为天朝大国臣民的美感觉;夷人的坚船利炮刺激着清醒的爱国者,去考虑御侮之道。林则徐的密友魏源慨然承担了林氏未完的事业,博采旁搜、钩稽贯穿,终于完成了《海国图志》这部在当时中国和亚洲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当时东方各国人民了解西方和抵抗西方的第一流的宝贵典籍。本书采用光绪六年的百卷本,有选择地做了删节,并进行了重新标点和注解。为使读者了解本书的全貌,整理者在原著前列有详细的导读文字,同时在附录部分录有《海国图志》百卷本目录总览、《海国图志》主要研究论文目录、著作举要等内容。
-
知我澳门钟言编写《知我澳门》分为:“记叙类”、“看图作文类”、“随感评议类”、“应用类”、“诗歌类”五部分。
-
格里采(俄)格里采(А.Грицай)绘;全山石主编艺术是人们进行精神交流,使精神境界日臻完善、融洽和谐的途径和手段。艺作品使我们得以了解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观念、信仰和理想。文学作品在世界上的传播,需要对文字进行翻译;音乐作品在世界上的流行,需要演奏者在诠释。然而,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的语言是不分民族的。无论何人,也无论作品是当代还是古代的,均可借助这一语言直接“读懂”作品内容。格里采先生在俄罗斯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画家。他曾经在苏联和俄罗斯美术权威机构担任过多种职务,为俄罗斯美术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70年代,他获得了“苏联人民美术家”这一崇高称号。格里采先生以擅长风景画创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完美地表现了俄罗斯的迷人景色。一山一水、一村一舍在画家的笔下都显得有情有致、别具匠心。50年代初,他创作的《苏联科学院院部会议》和对表现苏联学者肖像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70年代初,他的《风雨交加》、《四月的晚上》、《峡谷·春天》等多件作品获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列宾奖金)。70年代末,《奥卡河的春天》、《五月·春风送暖》、《在茂密的园林中》等数件作品又荣获苏联国家奖金。其艺术创作所达到的高度可见一斑。编者曾于1997年春在莫斯科画家的画室里拜访了格里采先生,与之协商为他出版画集的有关事宜。当时最使我们吃惊的是,格里采先生尽管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仍在夜以继日地坚持创作,而且其中不乏大型油画和变体画,画家对艺术创作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深深垢打动了我们。非常不幸的是,格里采先生已于去年辞世,当编者听到这一噩耗时,从心底里为失去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异国朋友而感到悲痛。所幸此时格里采先生的画集的编辑工作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经多方努力,《格里采》画集得以顺利出版。他生前为画集所写的“画家自述”、“致读者”等,已成为画家的绝笔之作。现在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本画集,既是格里采先生艺术人生的总结,也是我们对格里采先生的一种最深切的缅怀形式。本画集在策划、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
-
中南海尘影赵蕙蓉编著本书为介绍中南海古迹风貌历史沿革的文史读物。全书分七部分:“海子”溯源、帝王春秋、胜迹寻踪、宫苑撷英、岁时风习、史料钩沉、历代诗选,并附二百余幅图照。目前,中外读者对中南海古迹历史的兴趣日益增强。本书材料丰富,条理清晰,语言晓畅,在展现古代(金、元、明、清)中南海皇家禁苑宫观台榭之盛的同时,还注意对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具体介绍,有较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系统性。二百余幅图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南海胜迹池水之美景,与文内历史资料相呼应;百余首文人诗咏和著录和宫廷轶事,使读者既能了解中南海一百余个殿、阁、楼、台的兴建由来和变迁,也能窥知明清两年代帝后在中南海的生活习俗,乃至对古代皇家园林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欣赏和参考价值。
-
云南云南民族学院编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有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多样化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各类风情、各种文化汇聚于此,长期并存,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孕含着极其深厚而又多样化的文化内涵。由于历史的原因,云南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认识;然而,人们又不断传诵着各种离奇的故事和传说,使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书包括了云南的自然概况、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资料比较丰富,叙述简明扼要,有定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将会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
北京史话王德恒著内容介绍古代的皇陵王坟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北京建都三千多年域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皇陵与王坟并形成了京西南的商周遗址、京西金皇陵、清西陵京北明十三陵京东清东陵五大皇家陵墓群带着古代女真风情的金皇陵是近些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本书第一次将此发现成果展示给读者本书突破了以往介绍文物古迹时说明文式的写作模式以生动活泼的文笔叙述帝后诸王的轶闻和死因时把读者带入对陵墓陵园审美的幽径使人读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能获得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