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
泉州古城街坊摭谭黄梅雨《泉州古城街坊摭谭》从组织人员着手编写到今日付梓,前后历经八年。初衷是编一本《百年泉州》,在世纪之交,图说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和民风世俗的承继与嬗变。也许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国弱民贫的缘故罢,虽经报纸宣传,收集到的清末民初的照片竟非常之少。那时泉州即便是富裕人家也几乎都没有照相机这种舶来品。结果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着重写城市面貌的过去和现在了。古泉州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直到今天,人们还耳熟能详它是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城市。遗存和研究考证,说明这并非虚言。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郑重宣布,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公布的24个城市中,泉州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后,位列第九。“老九”自不简单,据说专家在研究排名榜时,对泉州的评价有“出类拔萃,当之无愧”之语。这当然颇值得泉人自豪。同时,也使历届市委、市政府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己责,不仅制定了古城保护控制详规,而且成立了名城保护总指挥部,确定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和重点。上世纪泉州古城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第一次是拆毁城墙,陈万里1926年到泉州考古,看到古城还完整,只是南门已拆一角。到抗战时“坚壁清野”,就荡然无存了;第二次是从洲顶到顺济桥头辟建“大马路”,也即后来的中山路,其间为政局牵动,为豪强所阻,到四十年代才成街。始建时间在1923年。第三次是1925年开始的拓展东西向的两条街道,即涂门街、新门街(当时叫民国东路、民国西路)和东街、西街(称中华东路、中华西路)。这两条路大约一直建到30年代初。宋元时期的十字形街坊结构演变为一纵两横的城市格局,交通畅达,搭寮成市进化成以“五脚架”为建筑特色的商业街,只是子城肃清门、丽正门、行春门等著名建筑和不少明清时期的当街牌坊,也弃如瓦砾了。这当然是十分可惜的。我曾陪同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官员哈特考察南建筑博物馆,当他看到那些发黄的旧照片所显现的牌坊林立的景象时,十分惋惜地慨叹:如果保存至今,我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毫无疑义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令人庆幸的是,八十年后中山路成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修旧如旧的整治工作,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建国后,泉州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规划城西为工业区,1958年建了新华西路和北路。遗憾的是它从右侧与西塔擦肩而过,太逼近重要文物古迹开元寺,威胁到西塔的安全。1964年新建九一街,1984年再开辟东大路也即今日之温陵路,揭开了城市向东拓展的序幕,为老城压力的缓解创造了新的空间,这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手笔。这是第四次。实行改革开放后,泉州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上世纪90年代初,“大泉州”的规划构想开始浮现。那时全国有股“旧城改造”之风,泉州适逢其会。继1992年泉秀路西展对义全街的改造,1995年动迁涂门街,拓宽道路。1996年又拓改东街;1997年动新门街;1998年南俊路、2001年北门街、2002年五堡街,古城经历了阵痛和更新。主要街道除西街外都“旧貌换新颜”了。这些执行《泉州古城控规》所进行的“旧城保护与建设”,采取“一层皮”改造的方式,尽量地保存原来的城市肌理,体现“闽中红城”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延续历史文脉。尽管如此,由于理念的差异、规划的滞后、思想准备的不足和资金的匮缺,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教训。而人们在接受似曾相识的新的城市意象时,陌生和怀旧也与之俱来。城市是人民生活的载体。记录历史、承载文化,有战乱的灼痛,有经济的辉煌,有家庭乃至一代人的悲欢离合,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信息。而泉州自唐宋开始,就有着梯山航海的传统,泉人足迹随着节令的季风,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台湾为泉州南安人氏郑成功收复和开发,入清后初属泉州府管辖,至今有九百万的台湾同胞祖籍泉州。先人墓庐所在,祖地的信息世世代代牵动着他们的心。当一条无名的小巷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当一座残破的小寺香火熄灭,当一株长髯飘拂的老榕树为飘风所发,都会闪电般地从海峡西岸传到东岸,从大洋此岸传到彼岸,即使成了陈年记忆,故旧邂逅,班荆引觞,还时不时提及。便是一方被填掉的废塘,说不定也有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刻骨铭心的忆念呢。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记述了泉州古城街坊、山川、城郭、寺观等等的过去和现在,一册在手,上下千年,如在眼底。相信对于本乡本土的老大后生,对于祖籍泉州的游子,对于海峡彼岸的同胞,都足以作“枕友”而“备览”。黄梅雨同志文革前曾主持泉州报笔政,文革后撰写《话说泉州》连载于《泉州晚报》,颇受欢迎。我们请他主编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参撰人员也都是熟悉小城历史掌故的专家学者,有五个同志已经年逾古稀。老照片则经多方征集,一些上了岁数的人看了,无不觉得恍若隔世,顿发沧海桑田的慨叹。为系文而拍的城市各角落的照片,多出自青年摄影家之手,弓高趴低,早出晚归,其辛苦自不待言说。如果这《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能给亲爱的读者以愉悦、自豪和思考,从而更热爱我们的城市,珍惜文脉,保护风貌,那八年编撰过程的甘苦也都化为欣然一笑了。
-
洞天福地张晓虹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即兼收并蓄的特点。具体的表现就是道教中有一个数量庞大而来源杂芜的神仙体系,而为了给这众多的神仙们找到安身立命的去处,道教理论家们特别为这些神仙们建构了一套神仙地理系统,并为之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洞天福地”。在道教中,号称有三山五岳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由此可见道教圣地数量确实不少。从另一方面讲,这遍布神州的无论是洞天,还是福地,其分布与形成都与中国历史、尤其是道教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本书即是从中国道教的历史入手,充分揭示道教营造下的宗教圣地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
-
镇海楼李穗梅镇海楼,乃五岭以南第一楼,由朱亮祖肇建,历经明清地方官员主持维修。本书不仅介绍镇海楼的历史,还介绍了其周边胜迹、其名人故事、古今咏颂等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是一本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性书籍。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本书对其丰富的内涵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研究,从而形成《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是一套普及读物,有利于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
漕运重地周家口徐永杰 著明清时期的会馆是商人公议、集会、娱乐的场所,保存至今天的约有几百座,以山陕商人所建造的居多。这些会馆就像活化石,集中体现了明清商人的经商理念和世俗文化,当年曾是漕运重地的周口所修建的关帝庙就是会馆中的卓越代表,这所会馆为三进院落的仿宫殿建筑群,其建筑艺术以木雕、石雕见长。每座大殿的额枋和雀替都是木雕精品,二龙戏珠和凤游牡丹是其两大主题,拜殿三面透雕凤游牡丹的雀替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石牌坊和石栏板构成了独特的石雕乞术长廊,使人流连忘返;桂础上雕刻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今日观瞻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除建筑艺术外,本书还涉及宗教、戏剧、祭祀等知识,读者在品评优美的建筑艺术大餐的同时,也能体味其蕴含的文化意义。
-
岭南风情画杨湛 等编著由南方电视台卫星频道联合全省各地方台精心打造的外宣栏目《岭南风情画》,以岭南文化为底蕴,荟萃广东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现南粤风土人情。节目内容侧重历史、地理、方言、人物、民俗、艺术等,通过“乡风、乡土、乡音”三个节目版块,多角度展示岭南区域地理文化特色,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欢迎,成为港、澳、台和海外同胞“寻根”的一条通道,也是广东人了解自己家乡的一个窗口。本书所收录的十多篇著作,只是栏目初设两年来的成果,但一幅岭南风情画的底蕴亦已初现。岭南文化,根在中原。集中许多人物事件,都与中原息息相关,《升彩凤》的揭阳龙砂乡人就是南宗丞相江万里的后代,因“帝为龙,相为凤,将为虎”,故揭阳才有“凤城”之称;潮连纱龙、湛江舞人龙,更与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有关,所以许多风俗习尚,衣饰冠戴,几同中州。但由于岭南远离中原政治核心,加上气候环境的不同,岭南风俗又有它许多特异的现象。
-
自然.历史.道教武当山研究论文集杨立志 主编武当山是中国道教是四大名山之一,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本书辑录了80余篇研究武当山及武当文化的论文,作者大多是从事武当地方历史文化及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编者根据内容把文章分为道教思想与武当道教研究、武当山历史与文化研究、武当山建筑与考古研究、武当山水文学与道教文学研究、武当武术与民间文化研究、武当山旅游开发及其他等六类。这些论文几科涵盖了武当文化研究的各个方面,是20多年来武当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政区变化的历史资料,并参照历年的“行政区划简册”编撰而成。政区的置、废时间一概以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的时间为准。个别县、市虽决定设立,但实际上并未设立或未按时设立者,则参照实际情况予以订正。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编写方法:以现行行政区划为范围,详细叙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区变化。建制已经撤销的省、行署区和直辖市,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后加以说明。已经撤销的地区、市或其他省直辖行政单位附在有关市或地区之后。三、为了使读者了解建国以来政区变化的概貌,在分省叙述之前,先说明全国省区变化大势;在分省叙述时,先说明省辖市、地区及由省直辖的县级政区的变化大势,然后分布和地区加以叙述。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仅记述县级以上的政区变化,包括省、市、县界线的调整。书中除对中央直辖市和省辖市的辖区加以说明外,市、县(区)所辖乡、镇一概不作说明。五、凡县名与县治所在地名称不同者,在括号内加以注明;治所发生变动时,说明迁治的时间和地点。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所收资料截至2002年12月底。七、书后附有地图和地名索引。
-
杭州的古桥马时雍暂缺简介...
-
点击中国魏光普、周俊全、周富浩《点击中国——历史上的今天》是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丰富读者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弘扬爱国主义、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为主要宗旨的大型历史读物。本书内容主要可分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族节日三大部分。其中历史人物部分收编了前8世纪西周时代至2001年底的一些已故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部分收编的是前8世纪西周时代至2001年底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以近300余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居多。民族(民俗)节日部分则收入了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节假日,也包括重要的纪念日和国家节假日。本书除了民族节日部分含有一些传说想象的内容外,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根据正规史书资料编写,力求忠实于历史,并无虚拟的内容。在编写时,对一些史实资料作了认真的考证,尽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对众说不一的历史问题,以一说为主,并存各说。全书注重客观性、正确性、科学性、学术性、时代性和可读性。
-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蒲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分为十章:第一章简述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回顾总结新中国行政区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介绍现行行政区划概况;第二、三、四、五章深入剖析关乎行政区划全局的省制、市领导县体制、设市模式、县制;第六章归纳现行行政区划的九大弊端,分析其危害,构思行政区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宏观设想;第七、八章对决定行政区划改革成败的县级政区整合和重划省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提出具体的方案;第九章根据古今中外行政区划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行政区划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就行政区划层级、省制、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等分歧比较大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阐明自己的观点;第十章研究推进改革的实施步骤、配套措施,明确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