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理论
-
黄河与中华文明葛剑雄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
全球环境抵制运动Andrew Rowell本书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环保运动所遭遇的挑战与威胁进行了重要的全新解读。随着未来几十年资源争夺战的加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争夺越来越少的资源,环境抵制运动必将越来越凶猛。在水、木材、鲸鱼、金属、矿产、能源、汽车,甚至消费主义等问题上都会发生冲突,并且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抵制运动。罗威尔强调,环保运动亟须进行自我重估和改变。
-
戏台与相机罗安平推荐语:那些被隐匿与变焦的历史身影,能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照见中西方终将不会停止的相遇之路。内容简介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
陆大道文集陆大道本书为陆大道院士数十年研究成果集合于一体的文集,综合叙述了陆先生科研生涯中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的逐渐变化与调整、若干研究领域的简要回顾,主要包含了在工业布局与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城镇化问题、首都北京的国家高端服务业经济中心功能的定位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国重大交通与能源工程、中国国情与国家发展战略问题、我国地理学与人文及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等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最后还包含了对于经济地理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前景的深刻思考和体会。全书分成六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生产力布局与国土开发”,主要收录了工业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共19篇。第二部分“国土规划与区域发展”,主要收录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和咨询报告,共32篇。第三部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主要收录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以及城市群发展相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共14篇。第四部分“可持续发展与发展战略”,主要收录了对于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思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和问题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共28篇。第五部分“地理学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要收录了对于地理科学的发展回顾以及学科价值的思考相关的致辞与讲稿,共30篇。第六部分“书评”,主要收录了为多本学术著作撰写的序言以及评议,共10篇。书后的附录更是囊括了陆先生全部文章目录、著作目录、咨询报告与建议合集,以及有关领导专家对“点—轴系统”理论与我国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T”字型构架的评述,还有一份陆先生早年的手写原稿,十分具有珍藏价值。
-
地名里的中国《国家人文历史》编著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岳升阳《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一书以历史地理的角度,从“大地文献”入手,述说埋藏于北京老城中轴线地下的古河道、古湖泊,使人们对中轴线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河湖水系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本书从都城中轴线的形成历史谈起,重点介绍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地貌环境,及其与古河道、古湖泊的关系。作者岳升阳老师将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开设“北京历史地理”课程的讲稿和对北京城中轴线上埋藏古河道的实地考察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配有百余幅珍贵现场考察照片、手绘示意图,力求内容通俗易懂。本书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轴线,认识它的设计和发展过程。
-
唐代旅游地理研究刘勋 著本书对唐代旅游地理进行了研究,具体从唐代旅游发展、唐代旅游者地理、唐代旅游资源地理和唐代的旅游媒介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从时间特征上说,唐代旅游发展呈现出波动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广泛又相对集中的不均衡态势。唐代入境旅游者以使者、僧人和商人为主,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周边国家和中亚、欧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国家。唐代国内旅游者以宗教旅游者,文士旅游者、商人旅游者为主。唐代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现代旅游资源分类表的旅游资源类型基本都有;唐代旅游资源的点状分布主要受政治、经济、旅游资源等因素影响;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交通指向性;整体上唐代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出来。唐代旅游交通以《元和郡县志》所载基本交通线为基础,外加长江运输线构成;唐代旅游食宿相当发达,私营馆舍的分布多沿重要交通线。
-
敦煌往事【日】松冈让 著,潘郁灵 陈燕青 译◎内容简介 《敦煌往事》的日版书名为《敦煌物语》,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冈让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为日本“敦煌热”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 “文化侵略古战场”的敦煌往事。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对于出身佛门的松冈让来说,敦煌既是千年的传奇,更是熠熠生辉的佛教传承圣地,他一生都向往敦煌,却无缘踏足半步,因此生前说:“有生之年无法踏上敦煌的遗憾,我已尽数写于此书之中。”一份令人唏嘘的遗憾,一份令人动容的挚爱,凝聚成这本《敦煌往事》。
-
大地中国韩茂莉 著“中国”一词从何而来?中.华文明为什么诞生于中原大地?为什么说关中地区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地理基础?历史.上,黄河下游源何发生多次重大改道?为什么山东山西之间没有山脉相隔,却以山命名?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是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的一把钥匙。侯仁之先生说,历史地理是“昨天、前天的地理”,本书将历史的时间体系纳入地理空间,依循山河地理,讲述历史.上的那些事,城市、农田、牧场、道路、关隘、江河、集市、寺庙,每个题目都是大地上的一块耀斑,虽然不能涵盖大地,却有着地理的魅力。
-
枢纽施展 著《枢纽:3000年的中国》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何谓中国”。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还原为一部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价值偏好,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在中国与西方 的遭遇过程当中,中国历史的一些内在动能被激活出来,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成长以及其对世界秩序的深刻塑造,获得了全新模式的深入讨论,作者也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开启了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