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理论
-
促进地理科学的变革性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 等 著,程昌秀,高培超,宋长青 译校变革性研究能否在其提出阶段就被明确地界定出来,而不是在执行、传播或对学科的影响已经变得明显之后才被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感知?地理科学领域的历史经验可给我们怎样的回答?这便是本书编撰委员会面临的挑战及核心命题。 本书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专门成立的委员会执笔,以“促进地理科学的变革性研究”为主题。变革性研究是指挑战或颠覆原有研究范式、能够创造新范式或新领域的科学研究。鉴于变革性研究对学术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潜在的深远影响,变革性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受到了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以及科研资助机构的高度重视。 全书分为四大章节,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Chapter 1:什么是变革性研究 综述并探讨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等科研资助机构对变革性研究的定义、资助策略和评估方法。介绍了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专门成立的委员会(即本书成果的贡献者)是如何针对地理科学领域的变革性研究开展调查工作的。 Chapter 2:地理科学领域近期的变革性研究 回顾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地理科学领域的变革性研究,识别出五大典型研究案例:政治生态学、空间社会理论、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总结了这些变革性研究的特点、发展与传播过程以及经验与教训。 Chapter 3:当前背景 分析了当前美国的知识生产体系、研发经费水平、大学生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变革性研究的作用,总结出美国研发机构和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四大挑战。 Chapter 4:促进变革性研究 逐一回应了美国研发机构和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四大挑战,并从教学、研究文化、职业发展和资助机制等方面对如何在地理科学中促进变革性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
地球大数据支撑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高峰 等 著《地球大数据支撑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针对美丽中国建设评价工作,构建了以地球大数据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SDGs)指标与本土指标相融合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单项评价、综合评价及公众满意度评价入手,开展了2015年全国地级市尺度的全景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全景评价,并对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天蓝、地绿、水清、人和4个维度进行了相关指标的评价和研究。
-
秦汉环境变迁史李文涛 著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秦汉环境变迁史》从秦汉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海平面和湖泊的变化)、河道变迁与水利建设(黄河、淮河、济水、长江的变迁及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植被、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等多角度地研究秦汉时期的环境变迁。书稿史料丰富,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疫病、战争、自然灾害等都会产生影响。作者李文涛先生提出:环境变迁对经济、军事乃至政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恶化会导致一系列灾害的发生,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口死亡、社会动荡不安,进而危及政权的存亡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
先秦环境变迁史黄尚明 著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书稿从先秦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黄河、淮河、济水、长江、湖泊的变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岸变迁,水利工程建设)、植被环境、动物环境(分布与变迁)、土壤环境、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害(旱灾、水灾、风灾、霜灾、雪灾、雹灾、生物灾、冻灾、震灾、疫病等)、环境与文化、生态思想与环境保护等多视角地研究先秦时期的环境变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以期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借鉴和帮助。黄尚明先生借助考古科学和考古报告(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土壤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对远古的史前史部分进行了深入探索,让我们对于远古的环境状况有了更多了解,把人类的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黄尚明先生不仅研究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有文字记载的时段,还将环境史研究推进到史前时期。我们知道史前史是指基本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没有现成资料可寻,所以研究起来相当艰难,但黄尚明先生借助zui xin考古科学和考古报告(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土壤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对远古的史前史部分进行了深入探索,让我们对于远古的环境状况有了更多了解,把人类的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
魏晋南北朝环境变迁史李文涛 著《魏晋南北朝环境变迁史》荣获“海南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魏晋南北朝环境变迁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海平面和湖泊的变化)、河道变迁与水利建设(黄河、淮河、济水、长江的变迁及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植被、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等多角度地研究秦汉时期的环境变迁。书稿史料丰富,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疫病、战争、自然灾害等都会产生影响。作者李文涛先生提出:环境变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军事乃至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环境的恶化会导致一系列灾害的发生,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口死亡、社会动荡不安,进而危及政权的存亡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指导书陈斌,杨木壮,王蕾彬,周平德 编本教材主要针对地理科学等相关专业,把气象学、地质学、地貌学和水文学的理论部分与户外观测、野外实习、室内实验的应用部分相结合,依托广东省丰富的自然环境,结合气象观测以及地质实验,针对粤北的丹霞地貌、北江地貌水文,大宝山超大型多金属矿床,以及沿海地区的丰富海岸地貌类型等内容,有利于培养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加深对气象、地质、地貌、水文的认识,强调对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学相关知识的野外应用及室内实验能力。
-
现代河漫滩沉积特征与环境意义张凌华 著稳定的河漫滩沉积中含有丰富的流域洪水事件和环境污染信息,为开展河漫滩环境沉积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江南京—镇江段地处长江下游,沿岸发育了较大面积的河漫滩。《现代河漫滩沉积特征与环境意义:以长江下游为例》所记录的研究在长江南京段采集了3个现代河漫滩沉积岩心,在镇江段采集了2个现代河漫滩沉积岩心,综合运用地貌与沉积学的调查和方法,结合实验室137Cs测年、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分析,系统分析长江下游感潮河段现代河漫滩沉积特征与环境意义,探讨河漫滩沉积记录的洪水事件,评价现代河漫滩沉积环境质量并重建长江南京段河漫滩沉积记录的重金属污染历史。研究发现,长江下游南京—镇江段现代河漫滩沉积物以粗细交替的含砂或者黏土的粉砂沉积为主,局部有薄砂层或者粒度较粗的层位,对应流域大洪水事件的沉积。长江下游地区的污染历史具有阶段性特征,沉积物中虽然存在部分元素的富集,但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这与长江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关。
-
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张林波,吴丰昌 著《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四期)”成果系列丛书的第四卷。《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围绕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主要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的院士和专家组成,并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组织十余次相关领域专家咨询研讨,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地区开展调研,最终形成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成果。
-
地理学评论张景秋,刘志林 编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的主旨是推动微观数据与空间分析方法的结合,并将这种结合应用在城市研究与规划中。所以,我们每次都希望在方法论层面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基于此,本次会议设计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就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在自己研究中的经历,着重交流基于微观数据,包括调查数据以及空间分析中碰到的一些挑战,特别是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能有一个深入的交流。
-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徐少华 著徐少华,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中国历史地理、先秦历史与文化、青铜器与简帛文献研究、楚文化考古。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以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及实地考察相结合,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和地图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不同的层次,对周代南阳盆地、淮河上中游地区各诸侯国的族属来源、历史发展、地理变化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弄清他们各自汇入楚民族的不同时期和为此后楚文化的形成、发展所提供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而探讨这两个地区在楚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楚国在这两个地区的长期开发、经营中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