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理论
-
明清山东农业地理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为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历史农业地理学专著。其中盐碱地改良,农作物亩产、总产、结构与流通,种植制度演变等要素的研究,丰富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体系。此外,《明清山东农业地理》还利用农村基层访问调查资料与曲阜孔府档案材料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学术观点,比如清中期山东粮食亩产量的结论具体而细致,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地位不断调整变化,两年三熟制于明中后期形成等。
-
泛资源分析赵曾贻 著资源泛化已是客观现实。资源概念已经广泛深入各行各业。企业、政府都重视资源,研究如何争取和处置资源。将资源认识广义化,进而分析泛资源的性质、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则有着紧迫需求和现实意义。作为综合学科的资源科学已经注意并提出泛资源问题,但尚缺少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本书以相关资源学科如资源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学术资源和作者研究分析的积累为基础,分析了泛资源的表达,包括概念定义、性质分类、建模、资源伦理和资源评价,从泛资源视角出发,更精准客观地分析认识关于资源的系列概念;提出资源就是一切有用的事物,以及代理资源、表达资源、评价资源等概念和应用。本书阐述了泛资源的运动规则,包括资源开发、资源变换、资源替换等。提出了资源运动的集成性、熵补性、生态性规则。当前普遍认识的创新发展的本质就是资源运动的熵补性,资源运动的效率需求必然会引起尽量采用创新的知识资源来替代和补偿原来的消耗性稀缺资源。本书对资源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可以起推动促进作用。引起泛资源视角下许多急需相关研究的开展,比如表达资源、评价资源、安全资源等领域的研究。资源规划分析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分析的重要方面,本书在资源开发和资源评价部分提出了一些相关资源开发的战略要求和评价资源的应用特点,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社会发展强调提出“全面”和“精准”的要求,使全面小康的评价指标集有了更科学全面的发展。而其中多数指标都是围绕泛化的资源进行的,所以本书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本书属于跨学科的科学和技术论著,作者尚没有发表出版过相关核心内容。由于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因,一些内容也较难在单一类学科发表。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正规的同类书籍出版物。本书主要应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工程、信息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本书注重采用常识类语境和简洁形式进行表述。论述了知识可视化表达资源的高效、直接、容量大等基本特点,并进行了合理应用。在泛资源视角下分析了资源定义、性质和分类,提出资源代理和代理资源,资源评价和评价资源的新观念。本书从社会生产中资源的变换和资源的替换两方面,分析了资源运动中存在的集成性、熵补性和生态性规则。主要读者对象为资源相关学科如资源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图书情报资料和人工智能等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适合社会各界和各类企业关注需求资源分析与资源应用的技术人员作为参考。
-
宋元环境变迁史王玉德 著本书主要从宋元时期的环境文献、天文历法与气候、土壤与地貌、水环境(黄河的水患危害治理、对海洋的认识、海患、海疆环境、海运等)、植被环境、动物环境、矿产分布与利用(金银铜铁铅锡等)、环境观念与环境保护、区域环境、都城与园林(大都市的环境概况、著名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概况)、自然灾害类型(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疫病等)及应对、环境管理与社会兴衰等角度研究宋元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本书将会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的安全健康事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环境原因会导致社会动荡,会造成文明冲突、政权分立、社会割裂、社会对峙。环境决定对峙力,均衡的对峙力是由均衡的环境要素决定的。环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社会生长、消亡的历史密码。
-
明清环境变迁史王玉德 著本书主要从明清时期的环境文献、天文历法与气候、土壤与地貌(对地理大环境的认识、农业生态环境、土壤分类、从地质和农业角度认识土壤和地貌等)、水环境(人们对水环境的认识、各地的水系、水利建设、黄河的水患危害治理、运河治理、对海洋海潮海岛的认识、对滨海的开垦与保护等)、植被环境(对植物的认识、种植的风气种类、引进的植物、植被破坏、植被保护、各地的植被概况等)、动物环境(有关动物的文献、动物的种类、动物的饲养、对动物的保护)、矿产分布与利用、环境观念与环境保护(环境情节、环境哲理、环境观念、环境管理等)、区域环境、城乡建筑环境、自然灾害与影响(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疫病等,应对灾害的举措,环境灾害与明清的衰亡)等角度研究明清时期的环境变迁。史料丰赡,论证有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本书将会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的安全健康事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环境原因会导致社会动荡,会造成文明冲突、政权分立、社会割裂、社会对峙。环境决定对峙力,均衡的对峙力是由均衡的环境要素决定的。环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社会生长、消亡的历史密码。
-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其效应与调控杨桂山 等 著《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其效应与调控》是关于长江中游自然通江的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江湖关系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的研究专著。《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其效应与调控》系统揭示了近60年长江与洞庭湖和鄱阳湖江湖关系变化规律、阶段特征及其机制,阐明了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对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变化的影响,明确了江湖关系变化对通江湖泊水文情势与极端干旱事件、湖泊水环境演变与富营养化风险、湖泊水域与洲滩湿地生态演替及候鸟栖息地生境的影响程度,定量评估了近30年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健康状态与三峡运行以来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驱动因素,提出了三峡与通江湖泊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方案建议,建立了长江中游江湖水系统水安全预警预测与江湖关系优化调控系统平台。
-
发展地理学导论邓祥征 著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地理学分支,重点关注欠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在环境条件约束下发展收敛或人类福祉提升过程中的均衡议题。作为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发展地理学具有典型的跨学科交叉特点,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全球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以及大规模贫困发生机制,并试图寻找发展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要素的关系,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发挥科学指导作用。本文拟梳理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联系实际提出未来中国发展地理学研究的有关思考,为中国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并以此推进中国发展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丰富国内地理学的学科门类。
-
蜀道早期交通考论孟凡华 著内容简介:蜀道不仅是我国古代一条由当时国家政治中心通往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是一条积淀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悠久文化路线,还是点、线、面与空间三维的结合体,即蜀道交通沿线区域。《蜀道早期交通史》是对隋以前蜀道交通道路的研究,即成都至西安这一段的交通道路研究,也就是对秦入蜀的诸多道路的交通网络系统以及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等一系列道路的研究,包括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阴平道以及穿越大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等交通干线与支线。《蜀道早期交通史》主要内容包括蜀道交通概述、隋以前蜀道交通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蜀道交通线路、蜀道交通基础设施、蜀道交通沿线区域内的政治以及文化和经济的研究。
-
舟山群岛古代简史冯定雄、林建 著舟山群岛是我国的群岛,在我国海洋东疆占有重要地位。舟山群岛古代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海疆史的重要内容。本书对舟山群岛古代历史进行简要概括,以期梳理舟山群岛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基本演变历程。本书以时间顺序,探讨自舟山群岛形成到清后期的在不同时期内的基本发展历程。具体内容包括:舟山群岛的形成及早期居民、唐代的舟山群岛、两宋时期的舟山群岛、元朝时期舟山群岛的海疆开发、明代的舟山群岛、清朝中前期的舟山群岛。内容详实。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刘海猛 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均为典型的复杂系统,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非线性交互耦合与胁迫关系,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解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的理论框架“耦合魔方”(CHNC),论述了其概念、演化规律和分析维度,重点剖析了远程、远期、隐性和组间耦合的科学内涵、研究方法与典型案例,以京津冀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系统间的双向正负反馈效应、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时滞效应、利益相关效应等科学问题。本书研究结果对于预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城市生态环境政策,以及推进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协同一体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手绘线路图研究 第一册天津自然博物馆编;张彩欣主编《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册》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还包括多幅手绘地形地貌及部分科考途中拍摄的照片,是北疆博物院自建馆以来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对研究中国北方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河湖流域以及人文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民俗宗教、北疆博物院历史及藏品研究等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手绘线路图研究.册》即是对的是对其中地图分册前半部分的研究成果,包含原书法语手绘图77张及其翻译研究版GIS地图,以期全面展示、公布天津自然博物馆文物收藏与研究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