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典籍
-
孙中山荣哀萃影解舒匀,陈果嘉 编孙中山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因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有中山之名。由陈果嘉编著的《孙中山荣哀萃影》为集中展现孙中山先生逝世前到逝世后葬礼完毕这一阶段的图文摄影作品集,所载照片均为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珍贵照片,大多为孤品,值得广大读者收藏。
-
上海旧影侯燕军 编《上海旧影》主要内容包括:老城厢、筑城、城门、拆除城墙、城厢古迹、租界始末、租界之始、国中之国、海关、收回租界、外滩、外滩的嬗变、万国建筑、东方大埠、黄金水道、金融中心等。
-
南疆飞鸿陈锐军《南疆飞鸿:一本关于援疆工作的智慧书》记载了作者与驻守和田的农十四师干部职工一同工作战斗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书中对新疆、对兵团、对援疆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思考,颇有新意,是近年来介绍兵团及南疆地区鲜见的作品,也是援疆干部发挥“宣传队”作用的代表之作。书中的百余幅图片多系作者深入南疆乡村团场、大漠戈壁所摄,他用相机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兵团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工作生活和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该书的出版,有利于持久、广泛地宣传新疆、宣传兵团,让全社会关注新疆的发展稳定,使更多的人深入细致地了解新疆、了解兵团,从而动员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决策,大力支持新疆和兵团建设。
-
中共张北县地方史张北县档案史志局 编著《中共张北县地方史(1933-1949)(第1卷)》逼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火热斗争的场面,所记载的部是本地的人,本地的事,乡土气息浓厚,当地人读起来会更觉得亲切,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生动的乡土教材。希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真读一读《中共张北县地方史(1933-1949)(第1卷)》,能够通过阅读《中共张北县地方史》了解前辈们的战斗生活,体会到革命创业的艰难.加深对“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理解。深刻领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真理。
-
纪念傅山国际学术论文集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太原傅山研究会 编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太原傅山研究会编著的《纪念傅山国际学术论文集》收集了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50余篇,全面论述了傅山先生在书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为山西晋文化、傅山学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使我们更加清晰地领悟了傅山先生的思想,以及他崇尚自然、崇尚人的本性的人文精神,明确了研究和传承的方向,从而拓展了研究领域,促使我们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
-
上海百变汤伟康 编上海的魅力在于变。上海是个充满动感、变迁节拍快捷的城市。人口、商品、风尚、思想,乃至建筑、社区都在变,一个变字让上海这座城市充满无穷无尽的活力。100多年来,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不断追逐新鲜事物,着力塑造上海人所谓“海纳百川”的自信。因为商务的关系,上海在19世纪末已建立起中国与欧美国家信启、交换的枢纽。租界的辟设,使欧洲近代r行政及管理制度一夜之间被移植到上海.近代生活方式,也因相界政府和侨民的极力推崇,让上海演变成世界著名的大都会。同是一个变字,让被世人讥讽为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洋泾浜文化”现象,从上世纪初开始,历经100多年,蜕变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自豪的海派文化。这种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文化现象,究其根源,就是华洋共居、五方杂处、中西结合、互相采纳的生存空间的內核裂变生成的。曰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使上海人一直在寻求一种留住记忆的方法和载体。犹如望远镜和显微镜是人类视力的延伸,电话和网络是语言的延续,犁耙和刀剑是手臂的延长, 《上海百变》就是一本以摄影手段留住上海城市建筑时空变換的书籍。新旧建筑和城市风貌,被摄影家聚焦,留给世人的是对上海城市历史文脉的记忆与想象。 上海闹然很少秦砖汉瓦的古建筑,但是历经100多年形成的近代都市氛闱,却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读者可以从《上海百变》中鉴赏到半个多世纪前和当今两代摄影家对同一座城市建筑的隔时空对话,这些建筑连同周遭语境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充满了世界主义风格。百变城市遭遇瞬间定格的摄影镜头,可谓动静相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城市,那个城市就是自己的灵魂。生活在上海这座向世界开放了160多年的城市里的人们历经时世变迁,中国人、西方人、本地人、外地人,在这100多年的交往中,已逐渐边缘不清,混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市民——上海人,阿拉上海人正可通过《上海百变》来解读自己心灵中的这座城市。
-
春秋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彭裕商 著《春秋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作了较为深入的整理。选取了春秋时期最为常见的鼎、鬲、氟、簋等十多种青铜器作了详细的型式划分,并探讨了各型式器物流行的大致年代。在此基础上,按北方中原文化区、南方楚文化区、东方齐鲁文化区、西方秦文化区,对春秋青铜器进行分期整理,将其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前段、后段、春秋晚期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并指出其器物组合的基本情况和器形演变的大致脉络。书中还对青铜器分期的方法和相关重要史实进行了考察和讨论。
-
老照片珍藏版冯克力 主编一张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出版也有五个年头了,把以前出过的集子合成四大本珍藏版,也算给《老照片》留个历史照片吧! “逝鸿片羽”、“旧事重温”、“凝望集”、“故时风物”、“名人一瞬”、“秘闻片影”、“私人相簿”、“环球影存”、“记者手存”、 “法国专稿”、“照片考证”、“再品斋”、“事件写真”……在回荡着回忆的背景音乐声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细细体味我们经历过的或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未听说过的,任这些云烟般的往事穿透时空、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耳边…… 《老照片》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该系列图书至今仍畅销不衰,1999年底,《老照片》的出版被专家和媒体评为中国出版业50年间50件大事之一。
-
钟叔河评点锺叔河 辑录 评点晚清名臣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一百余年来影响国人至深至巨。《曾文正公家书》自光绪五年付梓,坊间不知印行凡几,以迄于今日各家刊本遍天下。不过,各家刊本所依据的光绪五年刻本错漏、删节处颇多,因而使读者至今难窥全豹。本书依据曾氏后人所藏家书手稿、抄录附件,一一比勘、参校刻本所夺、所讹。其中,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曾国藩及其家人亲笔家书墨迹1047件,湖南图书馆藏曾国藩亲笔家书墨迹25件,均据摄影或复印件整理。2)抄件——湖南图书馆藏曾国藩家书的“录副抄件”(照手迹誊录)和“发刻抄件”(再次誊录后,拟发刻的书信作出标识,拟删节的文字作了钩乙,并将信末所署月日移至信前题目之下)。手迹已经不存,只能据抄件收入本书者,计673件。3)刻本——光绪己卯(五年即公元18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和《家训》,共收家书903件,手迹、抄件均已不存,只能据刻本收入本书者,计330件。4)其他——44件。(含摘自与弟书中之与二子言)。各项合计,本书补入刻本所缺、讹夺的家书近1000件,足称善本。另外,“全编”既有曾国藩给家人的书翰,也有家人的复信,算是曾氏一门的“两地书”,研究太平天国一段历史的学人尽可从曾国藩与国荃、国潢诸弟的书信往还中窥到前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以及清季的兵制、吏治、官场积习,喜爱民俗及曾氏治家风范的一般读者还能读到曾父麟书的诫子书和欧阳夫人仅存的一封给曾国藩的复书。
-
攀援集刘仲宇 著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了何种角色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结构上予以高屋建瓴的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向以儒释道三教著称,三教被喻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即为其中的一大支柱。由刘仲宇编著的《攀援集》这既是对以往的一个检讨,也是走向未来的一个起点,继往开来是我们这套丛书的宗旨所在。本书内容包括道教的形成和中国巫文化传统、道教与玄学歧异简论、五雷正法渊源考论、两宋新符篆道派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张果生平及思想论要等。作者简介:刘仲宇,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执行委员,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成果:《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中国精怪文化》、《道教法术》等十余种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