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典籍
-
宝山县卷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宝山县卷(套装全2册)》包括了《乾隆宝山县志》、《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清光绪重修宝山县志稿》、《民国宝山县新志备稿》等六种。包括了自宝山有建制以来的纂修的各种方志,实在记录了宝山历史上的人情地貌,为研究宝山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王新英 著《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以1898年-1988年90年的近现代历史为时间断限,择选115处长春具代表性近现代史迹,以图文并茂这种直观形式按现今行政区划为序,逐一介绍各近现代史迹的地理位置、建筑年代、历史沿革等情况,《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力图反映长春近现代史迹的历史与现状,展示长春百年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由王新英编著。
-
湖南会馆史料九种袁德宣 著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这本《湖湘文库:湖南会馆史料九种》(作者袁德宣)是其中一册。
-
近代东外滩唐国良 编《近代东外滩》一书由浦东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浦东新区档案馆 和新区文史学会三个单位共同编辑。全书分9个部分,为编辑好此书,编辑 部的同仁翻阅、整理了大量史料,从几百幅历史图照中精选了合适的照片 ; 全书内容涵盖近代黄浦江东岸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掘了有代表 性 的名人、名事、名物。《近代东外滩》的编写,对人们了解近代东外滩地区的历史发展, 有着导读的意义,对浦东近代史研究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并不遥远的记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北京口述历史丛书:并不遥远的记忆》作为《北京记忆》的姊妹篇,在《并不遥远的记忆》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要说,《北京口述历史丛书:并不遥远的记忆》六位主人公倾注大量心血。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鲜活的、生动反映北京当代历史的著作。他们虽然年龄相差不少,但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经历:他们虽然多数不是北京人,但都对北京一往情深,并为北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
康熙延绥镇志(清)谭吉璁 著《康熙延绥镇志》在明万历本《延绥镇志》的基础上,对清代延绥镇的管辖范围做了详尽的记录。康熙《延绥镇志》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乾隆二十四年和光绪九年有过三次增补,但篇幅不大。康熙志是在万历志的基础上纂辑而成,因此在所述时段上,康熙志增加了明万历以来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延绥镇的相关史事。因康熙志成书早于《明史》,其中所记录明末农民起义、清初三藩之乱时榆林叛乱的史实尤为珍贵。另一方面,今万历志藏本最全的为国家图书馆所藏七卷本,其中缺卷七《艺文》上。今康熙志为全本,其中《艺文志》可补万历志所缺。从体例上看,康熙志比万历志更加整齐、系统。万历志八卷,但各卷所述内容较为凌乱、不集中。如卷一从内容分析,似以记述延绥镇的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为主,但又将山川、台榭、桥梁等与地理相关内容却置于卷二和卷四。卷四将风俗、物产、庙寺等与本属人物传记的名宦、将才同列一卷,体例显得混乱。康熙志的体例较为整齐、系统。该志分六卷,每卷分别围绕天文地理、建置沿革与兵马食货、官师、人物、选举、艺文六个主题,每卷又分四分卷,条贯罗列,纲举目张。
-
谢方文存谢方 著《谢方文存》为中华书局编审谢方先生的个人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有关中外交通史研究的文章,其中包括:古代中外关系史籍透视、清初大汕的越南之行、16至17世纪的中国海盗与海上丝路略论、再谈龙涎及我国吸食鸦片始于何时等,体现了谢先生的学术成就。本书为中华书局编审谢方先生的个人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有关中外交通史研究的文章,体现了谢先生的学术成就.
-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清)廖平 撰《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套装共8册)》汇辑整理校释汉伏胜、郑玄《尚书大传》,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廖平《今古学考》,及《大学衍义补》等历代经学名著,为读者提供一套大体完备的中国经学中基本读本。
-
选举七论周叶中,朱道坤 著《选举七论》共七讲,分别包括如下内容:第—讲,“选举源流论”,讨论了选举在中西方的起源和流变。本书认为,中国的选举是—种“选才型选举",而西方的选举则是一种“事权型选举”。这种理念差异最终产生了西方选举思想和选举制度进入中国之肘的‘冰土不服”。第二讲,“选举价值论”,讨论了选举的制度价值,也就是选举制度必须具备的,或在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满足一定社会需求的属性。本书认为,选举制度包含“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这两类价值,“内在价值”决定“外在价值”。第三讲,“选举制度论”,讨论了选举的制度差异,并根据选举规则将其总体分为多数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制三类。本书还细致分析了不同的选票结构、选举规则、选区规模、当选门槛等因素对选举制度带来的影响。第四讲,“选举发展论”,讨论了选举的发展漠式,认为选举制度发展的动力在于民意代表性和政治稳定性之间的内在矛盾。本书详细描述了英国和新加坡的选举发展历程,以证明这_观点。第五讲,“选举权利论”,讨论了与选举有关的权利问题,认为与选举制度相关的权利不仅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还包括一系列需要通过选举制度保障、促进选举权行使、对选举权进行有效救济的权利,等等。第六讲,“选举关联论”,讨论了选举发展的特定条件,认为民主政治、平等经济和公民文化是选举制度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同时,本书还分析了选举制度对这些条件的“反作用力”。第七讲,“选举中国论”,讨论了当代中国的选举问题,着重分析了党管与民选、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这样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选举问题。同时,在最后—节,本书谈到了在中国当前环境下要变革和要坚持的问题。
-
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制度变迁研究刘大禹 著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实行以党治国,推行训政制度,开始了孙中山五权宪法的具体实践。训政初期十年(1928-1937),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如何设置与调整?行政制度如何维护与调试?人在制度变迁中的主体性如何?行政机构的权力如何保持动态制衡?《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制度变迁研究(1928-1937)》由刘大禹所著,《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制度变迁研究(1928—1937)》通过《蒋介石日记》等原始资料,对行政院成立的渊源、制度设计与院长更替、组织机构与人事分析、制度变迁的动力与行为、制度变迁中的党政军关系、制度变迁的效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行政院的组织与功能协调的重要性,行政系统的完整性与制度权威构建的必要性,以期对当代政治发展与行政体制创新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