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典籍
-
近代史资料专刊杜永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 编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是孙中山先生于1923年2月亲自在广州主持设立的最高军政机关。作为其机关刊物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于1923年3月9日正式出版发行,是研究孙中山先生后期政治活动的较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
近代史资料专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 编《近代史资料专刊: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共搜集了有关太平天国史料文件215件。其中包括:英国柯文南博士提供的26件,日本小岛晋治教授提供的两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金田起义前后清政府档案152件,广西桂平县史学会李毓麟等同志提供的金田起义前后当地碑刻资料27件,以及由杜德风、王咨臣等同志和本所提供的《太平军攻克武昌探报》、《草茅一得》、《莲蓬党始末记》等资料8件。
-
近代史资料专刊蔡寄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 编《近代史资料专刊:鄂州血史》叙述辛亥革命的情况。记事以湖北,武汉为主,兼及各地。其时间自1900年唐才常自立军之役起,至1913年末,赣宁之役结束,「国会」被解散,袁世凯完全「篡窃」了政权为止。武昌起义时,著者在武汉参与其事,所记不少为亲身经历。书中所叙起义前湖北、武汉社会和革命党人活动的情况,起义当时的一些过程,起义后湖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变迁,等等,均较详细,可作为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参考資料。
-
近代史资料专刊杨玉如 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 编《近代史资料专刊:辛亥革命先著记》主要叙述武昌首义前后经过事实,对于武昌首义诸多材料和记载,详加厘定,细心选录。对于首义前各种团体组织、秘密工作,《近代史资料专刊:辛亥革命先著记》叙述尤为翔实。内容多系编者当时亲身经历。可为研究中国近代史者之参考。
-
近代史资料专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 编《近代史资料专刊:辛亥革命资料类编》共收录辛亥革命资料13篇。《天南电光集》为1911年12月至1912年10月云南都督府军政电文,反映了当时云南的基本形势以及援川、援黔、援藏的军事行动,是研究云南辛亥革命历史的重要史料;《罗福星革命案》完整记录了1913年以同盟会员罗福星为首的台湾爱国志士的反日爱国英勇斗争;《罪案》系山西革命党人景梅九以笔记体裁撰写的回忆录,所记山西省辛亥革命时期党人的革命活动,以及武昌起义后山西地区的形势颇详;《黄花岗起义》共辑录有关记载八篇,所记均为解放后已出版各有关资料所略而不详的一些侧面;《新中国武装解决和平记》、《运动北军反正记》以日记体裁记述段祺瑞、靳云鹏等秘密串联北洋各军,胁迫清廷退位,拥戴袁世凯窃取革命政权等幕后活动颇为详尽,为研究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的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
近代史资料专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 编《近代史资料专刊:徐树铮电稿》收录时任奉军副司令的徐树铮1917-1918年致各方的密电存稿。内容包括北洋军对南方护法军的作战计划及战况、皖系军阀与直系军阀的明争暗斗、奉军入关后的具体事务,等等,反映了北洋军阀的内幕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
战国策派文存张昌山 编战国策派是一个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文化流派。撰稿人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中除上述核心人物外,还有朱光潜、费孝通、沈从文、郭岱西、丁泽、陈碧生、沈来秋、王迅中、洪思齐、曾昭抡、陶云逵、梁宗岱等数十位,大都具有留学经历,属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时主要在西南联大及云南大学任教。他们在改造国民劣根性、反对国民党政治腐败、坚持抗战等问题上观点一致,而在如何进行战时文化重建等方面,意见不尽相同。人们对其进行评论时,一般是围绕林、雷、陈、贺、何等核心人物进行阐述。《战国策派文存(上下)》便是集结了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论文。
-
叶名琛档案刘志伟,陈玉环 编《叶名琛档案》是目前所知仅存的成批传世的总督衙门档案。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时,叶名琛从衙门带出一批文件,这些文件随叶名琛一起被英法联军俘获,几经辗转,最后为英国国家档案馆(TheNationalArchives)收藏。中国学者历来对这批档案怀有浓厚兴趣。虽然早在数十年以前,海外的学者已经在整理、利用和研究这批档案方面,取得瞩目的成就,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陆地区的学者都没有条件看到并利用这批档案。本次影印的是从英国公共档案馆购得档案缩微胶卷,并委托中山大学历史系负责整理和研究,编辑影印出版。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中全宗号为FO931的这批档案,大部分为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两广总督衙门的官方文件,也有少量是在此期间历任两广总督的私人文件,其中多为稿本或抄本,经历数次拣选编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零乱之态,幸经庞百腾教授整理,编撰了完整的目录,内容稍成系统,使我们得以在较有条理的基础上进行编辑。鉴于档案本身的残缺状态已不能改变,又考虑到学界多年来已惯于利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编目,为了与直接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利用这批档案的研究者保持一致,我们这次整理出版,不对档案的编排进行调整和重新编号,只是把由缩微胶卷扫描制成的图像进行裁切拼接,尽量以较为整齐的页面影印成册。同时,为便于学者利用,我们重新编撰了每分文件的内容提要,作为目录列于书前。我们所作的提要,与庞百腾教授编写的英文目录有较大的差异,除订正了其中一些错漏外,更多直接采用文件本身所列的事由,相对地较少对文件内容的作细节上的描述,希望能够尽可能减少对读者产生的误导。
-
老照片冯克力 著《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
-
回眸历史(美)那爱德 摄地处世界第三大河——长江上游川西平原腹心地带的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境内河渠密布,土地肥沃,风光绮丽。4500年的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使这块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大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蜀文化和无数的风流人物。20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期,一位名叫路得·那爱德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成都,任教于当时的四川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教书之余,他常深入成都市井及其周边地区,用手中的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涉足之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社会状况的概貌及片断。这些旧照片多以成都及周边山川风物、古迹名胜、社会面貌为主题,兼及省外。诸如古皇城的楼堂殿宇、岷江两岸的层层梯田、雄壮的天彭古塔、都江堰的安澜索桥、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熙来人往的花会庙会、保路运动中群情激昂的集会场面、仪表俨然的新政军官等珍贵镜头,可谓琳琅满目,弥觉珍贵。据调查,这是目前已见的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最早的一批数量上百的老照片。当历史的画卷翻到今天时,人们透过这些历经90年时光仍然清晰可见的照片,回眸流逝的岁月,不仅能从中感悟到时代发展和变迁的缕缕轨迹,了解到许多别具地方特色和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深刻体会到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于研究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成都的城市概貌、民俗风情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成都,建设成都,促进成都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