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典籍
-
世界客属名贤程旼余蔚文 著“先有程旼,后有程乡(古梅州)”余蔚文编著的《世界客属名贤程旼》以此立论,并借助大量翔实史料展开论证,使被漫长历史岁月埋没的客属名贤程旼重现世人面前。《世界客属名贤程旼》不仅填补了客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也胪列了诸多与此相关的各派论点和历史资料,为研究客家古代历史提供难得的文献,具有阅读、收藏价值和研究客家历史的参考价值。
-
中国边疆经略史马大正 著《中国边疆经略史》为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经略边疆、治理边疆地区的进程和政策的专著,以断代为序立编,自先秦至晚清分设九编,每编着重阐述三个问题:一是各朝各代的边疆经略,二是各朝各代的边疆政策,三是各朝各代的边疆管理机构。最后一编,即第十编为余论,选择历代边疆经略中一些贯通几代的带有共性的重大问题,诸如传统治边思想、和亲政策及其在清代的延续满蒙联姻等予以专论,寻求其发展、演变的轨迹。
-
汉代扬州区域文明发展徐俊祥 著中国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政治进程,使中国走上了以民主和法治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现代化道路。正像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有自己的道路和模式。中国没有推行多党竞争,也没有实行三权分立,但这并不等于中国没有民主政治的进步。中国的政治进步主要体现在以法治、公正、责任、透明、参与、稳定、高效、清廉等为基本要素的民主治理上。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建设法治国家,扩大公民参与,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民主治理的重大进步。美国皮尤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中国人民认同政府的发展方向,并对国家充满信心。
-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王岗 著《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共有《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历史地理》、《古都城建》、《学术与宗教》、《青年视角》、《学术综述》7个专题,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同仁在集中力量研究重大学术课题的同时,秉承了该所一贯的学术传统而撰写的代表自己学术观点的论文选集。论集里还登载了北京地区其他科研及教学单位学术同仁们的论文,从而又使这部论集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发表窗口,代表了当前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最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宏观、战略、前瞻的意义。
-
中国海岛志《中国海岛志》编纂委员会 编《中国海岛志(广东卷·第1册)(广东东部沿岸)》定位为广义的地理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相结合,面向管理、科研、教学和科普。本书按省级行政单元设卷。海岛数量少的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合并为一卷,如河北省和天津市合为一卷,江苏省和上海市合为一卷,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为一卷。海岛数量多的省级行政单元,卷内设册。
-
中国海岛志《中国海岛志》编纂委员会 编《中国海岛志(江苏、上海卷)》定位为广义的地理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相结合,面向管理、科研、教学和科普。本书按省级行政单元设卷。海岛数量少的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合并为一卷,如河北省和天津市合为一卷,江苏省和上海市合为一卷,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为一卷。海岛数量多的省级行政单元,卷内设册。
-
大地上的卷轴画顾风,冬冰,刘马根 编扬州申报世界遗产的“纠结”源于她的优势,是一种挑战,但不是负面的问题。相信《世界的扬州·文化遗产丛书·大地上的卷轴画:扬州蜀冈瘦西湖的景观精神和人类价值》会给我们很多相关的启示,进一步有助于“解题”,更加明确地全面促进和推动相关的研究、保护、解读和展示工作。最要紧的是,扬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不同凡响深爱着家乡和国家、具有高度文化白觉和文明水准的民众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拥趸;有着顺应民意、愈来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当地政府;还有一支淡泊名利,珍视历史使命和机遇,痴心文化遗产事业,又特别能战斗,求实认真,并日渐成熟的专业队伍。这使得相关的努力与世俗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可同日而语,成果和效应也必然会泾渭分明。《世界的扬州·文化遗产丛书·大地上的卷轴画:扬州蜀冈瘦西湖的景观精神和人类价值》的编辑出版就是又一次明证。
-
历史深处的画舫顾风,冬冰,刘马根 编一百多年前的扬州北郊,曾经有过一片蔚为壮观、花团锦簇的盐商园林建筑群铺陈于蜀冈瘦西湖一带。在世界城市史上,那是一种世间罕见的风景气象,它们诉说着盛世风流、文人风雅、俗世风情,同时也见证着岁月流迁、世事无常和人间沧桑。今天,即使它们已经残缺不全,有的已片瓦无存,但这无法抵挡我们对中国古典园林黄金时代的深深缅怀,无法抗拒对那些古老景观的研究、想象和探索的冲动。
-
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李晓龙 著本书以在西樵地区较为普遍的天后信仰作为切入点,逐一走访西樵旅游度假区辖下二十几个行政村中仍然保存或者已经拆毁的天后庙,以及一些把天后作为陪祀神的村庄,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天后信仰在西樵地区的概况,考察了天后庙、天后崇拜在基层水利社会中展现的实态,考察了乡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为进一步理解明清珠江三角洲乡村基层社会的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
黔学论集易闻晓 主编名者拟实,实者藉名,惠施、公孙龙名辩以此。论学则有汉宋之别、程朱之同,若南、北禅宗, 中、西学术,并以地域而异,又洛学、蜀学、徽学之谓,则因一地学术彰名。盖学术必以名显,人文宜有标识,犹木铎以宣号令,霓旌以象威仪。子曰:“必也正名乎!”则名正而言顺,言顺而事成矣。吾国学术, 固以经籍为根基,而拓宇于文史,入微于玄妙,此章太炎论国学之要义也。揆以黔学之实,则国学衍于黔中者也,是为其本,而指黔地经学、小学及其条贯于文、史、哲并艺术之精神,合以民俗风物,相与以彰一地学术之特质是也。或以黔中荒远,禹力不到,奚以学为?昔黄宗羲辑《明儒学案》,不录王门黔.中弟子;孔尚任分天下之诗,而黔阳不及,夫以黔中蠍崢障蔽、道里迢遥、夷族所居、荒服不至是矣。然汉武开三边之策,唐蒙通五尺之道,胖舸名楚威之伐,犍为属华阳之乡。而盛箏学赋于相如,许慎授经于尹珍, 已发黔中学脉。及明移民实边,改土归流,于是屯洪武之师旅,置永乐之布正,来阳明于龙场,启良知于蛮方。迄清莫与俦教授遵义,程恩泽典试黔中,郑珍、莫友芝获闻朴学纲绪,竟成西南巨儒。夫以蛮夷之邦,卒存邹鲁之学,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又曰“学在四夷”,诚有是矣。若夫尹公之传篆隶,郑子之考轮舆,莫氏之校椠版,并郑、莫子弟郑知同、莫彝孙等家学传承,是黔中经学、小学之实。至于郑诗横绝一代、莫诗足当诗史,则道咸宋诗派翘楚。而同光学人诗之先声也。又黎庶昌援桐城之义法,叙西洋之风情,得与郑、莫鼎足。益以三家姻娅,子弟相从,蔚为晚近之盛,是则黔中文学之实。而王士性《黔志》,及郭子章、黄运昌、谭瑞各撰《黔记》,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推为天下第一,是乃黔中史学之实。莫氏又与水城桂天相、大定詹怀清、麻江夏同穌、印江严寅亮等,率以书家称名海内,是又黔中艺事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