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典籍
-
远征中国日记(法)查理·德·穆特雷西 著,魏清巍 译《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圆明园丛书:远征中国日记(下)》收录了当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亲历者的回忆录15种,这是英法两国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圆明园劫难历史资料大规模、成系列地在我国翻译出版,披露了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大量历史细节和第一手原始资料。
-
西人中华西南行纪·马嘉理行纪(英)马嘉理 著,(英)阿礼国 编,曾嵘 译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华帝国的大门洞开,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境内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的考察和观察所留下的文献记载,向来受到学术界与社会大众较普遍的关注,也得到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专家的重视。“马嘉理案”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也使马嘉理成为历史名人。本书收集了马嘉理在中国学习、工作时期的书信、日记和考察工作日志,特别是他奉命“探路”,从汉口出发沿长江上溯,再穿越贵州、云南进入缅甸的行程中所写的详细日志和书信,对于我们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的习俗、观念和某些社会现象很有价值。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大众阅读。
-
宋代日记丛编顾宏义 ,李文 整理《宋代日记丛编(套装共3册)》为宋人日记体著述合编。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官员于从政时所撰,其所记虽是友朋交往吟诵等私人事务,但有关朝廷政事占有重要甚至是主要篇幅。二是行程日录,主要为两小类,其一是奉命出使外国者所记行程、外国政治、军事、经济、风土人情以及外交事务等,其二是有的官员为宦各地时所作的旅途日记。三是一些家居日记、读书日记等。宋人日记往往是著者亲历亲闻之第一手史料,多有可“补正史之缺”者,对研究宋代政治、外交以及文人交游、各地风俗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西人中华西南行纪·金沙江(英)吉尔 著,(英)尤里 编,曾嵘 译作为一个探险家,吉尔在短暂的一生中,足迹遍及中亚、西亚、北非及中国的广大地区。本书虽然主要是其中国之行的记录,但亨利·尤里编撰的《吉尔上尉小传》,实际上已概括了吉尔一生中大部分的探险与考察历程,所以,本书涉及广大区域范围内差异巨大的地理、历史与文化面貌,也涉及19世纪中后期上述地区的很多重要历史事件。译者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仍感翻译本中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由于前面所述的特点,也导致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可想而知的难度。吉尔所行范围之广,其间百年沧桑,很多地方现今已不复存在或地名几经更替,而其在中国境内的旅行,也往往绕过大城市,不走寻常路,因此导致地名考据方面的困难,幸有厦门大学鲁西奇教授一细致考据。并为本书编制了3幅地图;此外,本书第六章引述了一首当年川人怒斥洋人的古体诗,由于目前已经无法找到原诗出处,特请云南统计局的李丁先生照原意挥就。而整个编校过程中,若无中国地图出皈}土的各位编辑耐心审校、清绘插图,也必然无法圆满完成这—译作。 最后-由于此书译自《金沙江》第二版,因此书中的注释较为复杂。凡未加说明的皆是吉尔的原注,此外还有尤里和译者的注释,则分别进行了标注,特此说明。
-
1860年的中国战争(英)乔治·奥尔古德 著,沈弘 译乔治·奥尔古德编写的《1860年的中国战争:信札与日记》,1901年在伦敦出版。奥尔古德是英军中负责军需后勤的准将,本书是他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逐日记录战争进程的回忆录,引用了随军摄影师意大利人贝阿托拍摄的大量老照片,非常直观,真切地反映了宏大而惨烈的战争场面,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
金元日记丛编顾宏义 ,李文 整理《金元日记丛编》为元时人日记著作的结集,共收元人日记7种(其中1种仅有序文见存)。各种日记以撰者的生卒年月为序编排。生卒年不详者,即以其主动活动年月为据编排。同一撰者的多种日记,即以其撰写年月为序编排。《金元日记丛编》所收各篇日记,皆于正文前简述其撰者生平、日记撰成年月及其内容、传世版本等情况。各篇日记末,酌收有关序跋、题记等,以助阅读和利用。
-
莱州文史要览孙家洲 ,杜金鹏 编《莱州文史要览》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境域变迁;山与海——莱州市的地质地貌格局及其;社会经济意义;大泽山低山丘陵区;黄掖平原区;胶莱河平原区;莱州湾;水与城——莱州市早期文明与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等。
-
历史文献研究周少川 编《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组织编写,发表学会会员研究成果,共收学会论文30余篇,包括《中原古国文化论》,《白寿彝先生佚文三则》、《朱长文散考三则》、《明人宋史撰述的断限与纪年》、《王柏心经世思想初探》、《清代泉学典籍的繁兴及其主要类型》等论文。
-
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钱林保 ,高芳仪 著《亲历书系: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是一个普通人鸿雁传书、终盟白首的爱情故事,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显得意义非凡、格外动人。1944年春,来自香港的远征军翻译官钱林保与来自上海的女孩高芳仪经友人王照介绍,相识于桂林。时林保由香港来桂一年,芳仪则方自上海与十数同学经浙赣湘一路抵桂,均为避日本侵略之祸。经数次约会后,形迹渐疏,终至不再往来。是年六月,日军陷长沙后沿湘桂线南下,桂林慌乱。芳仪随友人乘黔桂线火车逃难,林保随军亦由此线西散。天意在六甲小站相遇,遂同车由六甲至独山。难中重逢,倾情较深。独山别后,芳仪去重庆投亲。林保抵昆明,试投一信(七月十四日),竟获复音,由此红线一系。伺候鸿书雁足,往来无间。直至次年六月,林保自印度返抵昆明,芳仪亦已于年初来昆,既亲朝夕,通信乃告一段落。抗战胜利,1945年冬,在香港沙田道风山举行婚礼,终成眷属。万里归来,烽火余生,回首前尘,甘辛参半。他们的后代将其通信旧稿整理抄录,汇订成帙——《一位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作为离乱姻缘一段纪念。
-
明清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地理与环境研究邹逸麟 主编唐中期以降,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的经济重点开始转移到江南地区,也即今天所说的长三角地区,它包括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东北部地区。这一地区的城镇早在唐代中晚即已发轫,至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十分繁荣,成为该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该地区城镇的发展,它对该地区的城镇结构、城镇分布、交通网络、城镇的功能、地域景观,以及江南水网的变化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该旨在探讨城镇的发展与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