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史
-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编著本书回顾探索了五千多年前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之间,由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发展出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圣经》将这里称为“伊甸园”,在这里,人们建立了早期的城市;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巴比伦人颁布了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即使在今天,当代东西方文化依然仰仗他们的贡献,每当人们走过一座城市、写一封信、进入一家图书馆或观测某个星座时,可能都在复制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或巴比伦人之前的行为。这里是人类的文明之光,是“文明的摇篮”。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书内容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立足于历史与文明的思索,以时间轴展开对世界各地文明及人类历史发展变量的解读和记录。本系列书目如下——《早期的法老》《埃及帝国》《古埃及的终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东的王国和帝国》《希腊的起源》《古典希腊》《雅典的陷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从王政到共和》《罗马:征服地中海》 《罗马共和国的终结》《罗马帝国的崛起》《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罗马帝国:罗马的陷落》《拜占庭的辉煌》《中世纪欧洲》《伊斯兰的扩张》《基督教王国和十字军东征》《通往东方的新路线》《中世纪的终结》《征服美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绝对君权》 《大航海时代》《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19世纪的世界》《世界大战》
-
秘密村庄[英]卡罗琳·穆尔黑德(Caroline Moorehead)在法国南部地块中部的高山上,高高耸立着一小群偏远的小村庄,这些村庄由悠久而独特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在纳粹占领期间,高原的居民从集中营救了数千人。随着被纳粹迫害的受害者(抵抗者、共济会、共产主义者和犹太人,其中许多是儿童)大量拥入,这些村庄的村民团结起来保护他们的安全。卡罗琳·摩尔黑德寻找并采访了参与这项非凡事业的许多人。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故事,讲述了少数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的英雄人物,以及人们团结起来反对暴政时可以做什么的故事。
-
中东史彭树智 主编,王铁铮 等著中东地区,即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西亚北非地带,这里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金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中希伯来文明就产生与此。本书在诸多的表述中,采用了较为通用的“十八国说”: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伊拉克、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 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本书所述中东史,是中东地区整体空间、时间和人间之和,而不是中东地区 各个国家史的简单相加。中东史的基本特征是中东地区整体地区性形态与结构的发展史。凡属中东地区古今之大事,都在中东史论述范围。对于这些大事,都依据历史连续性原则,进行梳理、连缀和 扩展,使之组成点、线、面相统一的文明交往史长卷。中东史研究的普遍意义,在于汇总这一地区历史和现实中不断连续性的文明创造,把许多个别孤立事件联结成一个地区性整体,给予每个独立事件在文明交往链条上以确定的位置。中东史所关注的是,在全球视野下中东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探究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本书着力在文明交往相互作用中去探寻它的结构性体系和发展性形态。本书2010年首 次印数后,至今有10年时间。这次修订,补充了近10年的中东历史大事。补充了大事年表。
-
日本史的路标冯玮本书对日本由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尤其对影响日本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读者对日本的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战俘宋帅本书研究战俘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经历和命运变迁,以及法国政府的战俘政策和政策制定背后的考量因素。相较于能够改变法国革命进程的政治人物,战俘长期以来受到学人的关注较少。作为外国底层民众,他们在被俘后前往法国的过程、在法国的生活、试图逃脱或相对努力地融入法国社会、对法国革命价值观的部分接受或全盘拒绝,这些都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法国革命的世界性影响。
-
穿越亚洲腹地[瑞典] 斯文·赫定1899年仲夏,斯文·赫定开启了他的第四次亚洲探险,这次旅程的目的地是神秘的东方圣城—拉萨。本书为作者对此次探险的全程记录,详细记载了他走过的6000多英里路程,让世人能够有机会一睹这次中外瞩目、影响深刻的探险之旅。探险从斯德哥尔摩开启,一路向东,经转奥什,翻越群山,抵达喀什,并试图从新疆境内进入西藏。在缺少足够资料的情况下,斯文·赫定同他的旅队一起在中国西域的广阔土地上缓慢前行,搭乘简陋的船只在塔里木河漂流前行,挑战“死亡之地”塔克拉玛干的沙海和酷寒,误打误撞进入罗布泊,学习当地歌谣……花了一年时间后,终于踏上了藏北的土地。但是,藏北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进入拉萨的尝试也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楼兰出现在他们面前,为这支备受打击的旅队带来了巨大惊喜,也为新疆现代考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他们未能抵达拉萨,但发现楼兰古城、重新界定罗布泊的位置等成果让这次亚洲之旅成为传奇。
-
1914保罗·哈姆 著,杨楠 译1914年,德、奥、俄、英、法等国让世界陷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造成3700万人死伤,摧毁传统的社会结构,根除古老的政治制度,并开启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世纪。作者保罗·哈姆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地讲述了Di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从外交活动中的纵横捭阖到西线战场上的血火硝烟,从上层阶级的尔虞我诈到普通民众的苦难哀愁,本书试图回答20世纪☆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1914何以成为“世界终结之年”。
-
历史的恐怖特奥菲罗·鲁伊兹周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袭击我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生。当任何一种灾难夺走我们所珍视之物,并摧毁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时,我们会产生深切的焦虑和生存恐惧。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本书择取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将其与文学典故、个人反思相结合,探求西方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
文艺复兴全史[德] 贝恩德·勒克;向璐 高原 译【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书籍生产速度远远落后于欧洲】中国:长期使用雕版印刷技术生产书籍,成本高,速度慢,种类单一,几乎找不到任何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文献。欧洲: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机后,不到50年就生产了2000多万本书,现代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书籍迅速传播开来,为科学和工业革命奠定了知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敢于质疑古代权威的人远远少于欧洲】中国:几乎没有人敢质疑古代权威,一切创新都必须遵循古代典籍。欧洲:质疑古代权威成为一种潮流,伊拉斯谟、布鲁诺等一大批思想家在猛烈地批判古代权威,使欧洲加速进入了科学理性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中国能够做科学研究的场所远远少于欧洲】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科学研究都被政府垄断,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非常局限,参与人数更是微乎其微。欧洲:数不胜数的大学、学院、行会、博物馆培育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工匠,推动了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生。 翻开本书,真正看懂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出现科学和工业革命!
-
马新史学研究的发展与嬗变廖文辉本数针对1965年以前英文和中文语源在马新之学术发展脉络、概况、演变和发展进行整理爬梳,理清两者的流变,并进行比较研究,以见其异同和交汇之所在。以上两个看似没有太多交汇,异质性要大于同质性的学术源流,其实也有不少少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