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史
-
北极帝国[法]皮埃尔 鲍杜安 著,朱贤哲 李双燕 译维京人留给世人的普遍印象是强大而矛盾的:他们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也是无畏的航海家和探险者;他们是勇敢的战士,也是一心求财的商人。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维京人,却令现代人着迷,频见于对英雄形象的种种现代幻想中。但我们对维京人的活动及其动机又真正了解多少?在与其他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对维京人的世界又有什么影响?从航路、关系网和散居地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侵略的角度,去解读维京人及其历史,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另一面——全球化现象的先驱。维京时代是一个大移民的时期,维京人的迁徙促进了英国、爱尔兰、法国、冰岛、俄罗斯等欧洲地区,以及拜占庭等欧洲以外一些地区的形成,也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思想、艺术、宗教影响以及最广泛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换、交流和融合。也因此,维京人的文化迁移及其表现形式构成了本书的主线。维京人虽生活在遥远的荒芜之地,却也遇到了不同的社会形式,接触了不同的民族。维京人与这些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最终共栖,还是持续敌对?本书致力于追踪维京人的种种经历,并对一些界限模糊的情形提出质疑,以此来确定维京人、维京时代的主基调。这部视角新颖的作品将有助于我们思考维京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根源。
-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吴于廑作者在这部讲述希腊罗马历史的小书中,要言不烦,勾画出希腊罗马古典社会发展的轮廓。书中对人物、制度、战争、变革以及社会风尚、文化生活等等的叙述,都和分析说明穿插在一起,使我们可以透过史实来显示历史的归趋,也能从历史的趋向中看出具体史实的意义。全书叙述明确而不繁琐,分析简当而不空疏。共分十章,前五章讲希腊,后五章讲罗马。书中插有数十幅著名古典人物、古代遗址的速写插图和彩色照片,均出于作者之子吴遇之手,结合本书内容专为绘制、拍摄而来。
-
火车铁道[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 著,李亚迪 译一个新的世界诞生后,每个人都会开始习惯它的存在。从马拉铁道到如今的高铁,完整记录火车铁道的百年历史,火车铁道是经济的拓荒者,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助推器。资本、能源、技术、革命、国家、战争、工业家、改革者、政治家、商人……一部火车铁道的历史,就是一部现代世界简史。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以火车铁道的发展为线索,全方位展示铁路这项发明在过去200年里对每个人的影响。从朝九晚五工作制的确立,到人们的居住、饮食与娱乐方式,大到国际格局, 在多变流动的世界中还历史以原貌。
-
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艾玛-海伦,布莱尔-詹姆斯《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是一部大型珍贵的菲律宾历史资料集,凡55卷,跨越四个世纪。该书辑录了早期航海家、传教士、殖民地官员对菲律宾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社会治理等的描述,对当地法律、法令和政策的记录,多角度呈现了四百年间菲律宾群岛的整体情况,及其与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地的往来。这部资料集不仅是研究菲律宾史、西班牙殖民史的重要资料,也为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关键线索。本书将55卷资料集的总序、历史导言和各卷前言翻译汇编成册,以便读者更便捷地搜索、使用相关文献,从而促进15—19世纪东南亚史、拉丁美洲史、中外关系史的深入研究。
-
亚洲概念史研究孙江《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分馆已编辑出版6卷(第4—9卷),并再版第1—3卷本书为《亚洲概念史研究》的第9卷,收录了李晓东、陈继东、蔡祝青、沈国威等学者关于“法治”“哲学”“文学”以及20世纪后出现的汉语新词汇等概念的研究,亦收录森田直子、黄东兰等学者对日本概念史研究相关问题的探讨。此外,本卷还对法国概念史投以关注,并收录了概念史研究活动的相关评论。一如开卷语所言,本卷文章的选编亦遵循如下理念:首先梳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生成与演变,继而在东亚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全球史(global history)视野下,从中国和东亚的视角与欧美学界进行学术、理论对话。
-
贝叶挂毯里的诺曼征服大卫·穆斯格雷夫、迈克尔·刘易斯贝叶挂毯记录了英国两位可能的王位继承人交战的过程。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在黑斯廷斯战胜了英国伯爵哈罗德,并在战争中将后者射死。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中世纪的开始,它也彻底结束了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让英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化。不过,作者也指出了这一事件中非常有趣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征战的双方可能都不是“忏悔者”爱德华想要任命的英格兰国王。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讲述《贝叶挂毯》的创作始末、艺术特色、审美价值和保存过程等。另一部分则是以《贝叶挂毯》为线索,根据挂毯的制作顺序,依次讲述了整个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与意义。两个角度相互穿插,细节满满,尘封于一千年前的权谋与战争故事被娓娓道来。
-
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苏丹史王猛《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苏丹史》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与埃及文明并立的努比亚文明讲起,历述基督教努比亚时期的历史、努比亚的阿拉伯—伊斯兰化、近代苏丹的形成与发展、英埃共管时期的圈家治理、独立后国家的治理实践和民族国家建构失败与分立等内容,力求展现苏丹自古及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风貌,为历史学者和大众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学习参考。
-
阿拉伯帝国尚劝余 著在迄今为止绵延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独霸一方、称雄一时的帝国。它们的兴衰更替构成了世界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它们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是世界中古时期空前庞大的强盛帝国之一,是人类历史星空中一颗光彩夺目、辉煌璀璨的明珠。本书按照阿拉伯帝国的诞生、发展和衰亡的内在逻辑与过程,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展现了阿拉伯帝国的孕育与发端、崛起与兴盛、衰落与灭亡的宏伟历史画卷。
-
从记忆到书面记录[英] 迈克尔·托马斯·克兰奇(Michael T. Clanchy)《从记忆到书面记录:1066—1307年的英格兰(第三版)》集中讲述了从1066年诺曼征服到1307年爱德华一世统治结束的这段时期,英格兰文化从口头文化向书写文化转变,即英格兰读写能力的变化。本书分为“记录的制作”和“有读写能力者的心态”两部分。作者以记忆在英国法律程序中的使用开始第一部分,重点讨论了文件的数量、种类、书写方式和保存情况。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追溯了文化心态的发展,即为什么读写的势头减缓,中世纪的人们为何宁愿接受口头表达或记忆胜于书面记录。对此,作者提出了三个阻碍读写能力发展的因素:心理上的、文化上的,以及使用的语言的多样性。
-
帝国的重负安东尼?帕戈登纵观人类历史,帝国要比民族国家更稳定,地域范围更广,关于帝国起源的政治学思辩也更耗人心力。然而,尽管历史上对“帝国”和“帝国主义”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并且最近再次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但是对“帝国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人们似乎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帝国的重负》不但提供了一个“帝国”的概念,还对“帝国”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作者带我们探讨了帝国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帝国的认知,讨论了城邦式帝国与其外部行省或殖民地之间真实的或想象中的关系,研究了如何认识和解释适用于帝国各地、族群的法律问题。同时还指出,不能抛开欧洲帝国的悠久历史来理解现代国家关系的概念,尤其是来理解现代国际法概念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