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史
-
望东方武斌《望东方:从古希腊到1800年的西方中国报告(上卷)》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本项目将这段中西互动的历史视为全球史观视野下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认为其将为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提供一个宝贵的经验。
-
战争与资本主义[德] 维尔纳·桑巴特本书是桑巴特对《现代资本主义》相关内容的展开论述,和《奢侈与资本主义》《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两本书形成了姊妹篇,体现了桑巴特在观察与思考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力量时的心得与体悟。桑巴特在本书中多角度地论述了战争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和作用,诸如:战争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战争对大宗物资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军队的管理方式对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启示与转化作用等等,本书重点指出了现代军队如何从财产的集聚、观念的塑造以及市场的形成三个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进而断言:“没有战争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战争不仅破坏了资本主义进程,战争不仅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还同样促进了资本主义,有了战争资本主义才有可能得以向前发展。”
-
罗马帝国的诞生[英] 理查德·奥尔斯顿;占鹏飞 译公元前44年,尤利乌斯·恺撒被在元老院会议上被刺杀了。刺杀他的元老们相信,这样能让罗马恢复共和国的传统。公元前27年,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在元老院会议上被授予了“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帝国由此诞生。屋大维以赏赐拉拢军人,以粮食收买民心,以暴力清洗反对者。旧精英彻底失败,旧秩序被扫除干净,罗马今非昔比。为何拯救共和国的刺杀行动,却直接催生了帝国?为何看起来先进的共和制反被落后的帝制取代? 本书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古罗马史教授,他不仅还原了罗马帝国诞生的种种重要事件,更探究了这场惊天巨变后的种种内在要素。采用全新视角,将底层人物融入激荡的时代。翻开本书,看懂罗马帝国诞生背后的权力、金钱与血腥!
-
全球史下看中国翁启宇中华文明何以长盛不衰?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华文明这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线的全球史,中国历史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对比,是这部全球史的重点内容;全球史也将对照中国历史各时期进行划分。在这里,被分割的世界历史将被重新拼合。 约公元前2000—前950年,大河文明虽然仍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但海洋文明、山地文明等新型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开始从大河流域向其他地域扩散。随着各大文明向四面八方衍生,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从相对孤立走向逐步联系,各文明通过贸易、军事、外交、文化等方式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在文明的交融与碰撞中,早期洲际性帝国诞生,留下了许多英雄事迹和令人赞叹的文明,古代文明由此走向鼎盛。然而辉煌过后是令人震惊的没落…… 世界各文明走向了何方?中华文明为何能在一片衰败中迎来新生?综观世界古代文明史,对照上古中国史,让我们一一厘清世界与中华文明的共同演变与发展。
-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第5卷 约1198年至约1300年【英】大卫·阿布拉菲亚 主编《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的权威性举世公认,被世界各国历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图书馆列为基本藏书,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工具书的性质。本卷为《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五卷,约1198年至约1300年》,主要阐释13世纪的欧洲历史,以西欧地区与外界边沿地区的互动为研究框架,从多个维度凸显“扩张”这一时代主题:如天主教会的扩张、欧洲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扩张,以及王权的深度发展等。
-
从海洋看历史[日]小岛毅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1350、1500—1600、1700—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以素描般的全景图方式,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叙事上打破了将陆地视为历史描述重点的传统思维,引领读者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
雅典帝国史考克斯暂缺简介...
-
亚洲研究张倩红主编《亚洲研究》呈现亚洲文明的特色与贡献。亚洲大陆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东亚、南亚和西亚构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三大原生文明板块。亚洲长时间作为世界文明的核心区域,诞生于东方的宗教文明、农业文明、科技文明都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世界。本辑为第一辑,设有特稿、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研究、中东研究、学界名家、学术信息、研究综述与书评七个栏目。
-
西班牙征服的七个神话[英] 马修·雷斯托尔 著,李音 译本书是马修·雷斯托尔的代表作,已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版本,揭示了自哥伦布首次横跨大西洋以来的五个世纪里,西班牙人对于美洲的征服是如何被建构与呈现的,又是如何被歪曲和误解的。2004年的第一版以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介绍了学术界及民间社会争论不休或经久不衰的观点与话题,成为奠定“新征服史”学术转向的基石。在热烈讨论下,作者于 2021年出版增订版,新增了后记。本书共有七个章节,每个章节分别向读者描述了一个“神话”,或是关于该神话被歪曲或误解的某个方面,探究其根源,打破其谬论与迷思。本书使用了大量的一、二手资料,以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写作风格,阐明了征服者并非士兵、美洲原住民并未将征服者奉若神明、科尔特斯并未对征服手段有着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人数处于劣势的西班牙人也并未以惊人的速度摧毁庞大的帝国等诸多事实。关于征服的现实远比老生常谈的历史故事来得更加复杂,也更加迷人,这些故事的主角有很多,包括西班牙人、美洲原住民和非洲人。围绕着西班牙征服这一美洲历史上的关键事件,新版本批判地审视了书中的各种观点,包括它们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新征服史”兴起的。
-
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著真理、指称和意义在传统上是哲学语义学的三大核心概念。作者在这三个基本概念上与一般语言哲学对话,强调将整体史学文本与陈述性语言加以区分,获得对历史表现本质的恰当把握,充分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他相信以兰克、洪堡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基本上是正确的,并由此深入探讨了经验和主观性的概念,以及政治史的核心地位问题。对史学语言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可以让语言哲学家看到此前思维的盲点,为哲学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