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史
-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美] 马里乌斯·詹森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常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呈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兰学”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寻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攘夷”,试图通过制造动乱改变国运,结果遭遇了严重挫折;经过耐心的学习和摸索,他们才为维新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在这群志士中,来自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尤其耀眼。他促成了萨长两藩联合,直接影响了倒幕运动的成败,更拟定了“船中八策”“大政奉还”等政策口号,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架构;就连“日本国”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以坂本龙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为线索,广罗维新时期的文件、法令、书信,结合后人编写的地方志、传记和相关研究资料,力图还原土佐、长州、萨摩等藩“尊王攘夷”的过程,勾勒出志士、藩国、幕府、公家和西方列强五方势力在倒幕与维新中扮演的角色,开创性地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风云激荡的真实面貌。
-
图文精讲日本史杜小军本书为主要针对高等学校文史专业学生的日本史课程教材,同时兼顾面向社会大众的日本史基础知识的普及,力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言部分分析了中国人学习、研究日本的必要性;其次,按讲授需要,分十六讲(十六个时段,每一时段为一讲),讲述了从石器时代至平成时代的日本历史。其中有的时代因时间长、内容多,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每个时段以重点人物、重点事项为重点进行讲述;最后是主要教材和参考书目。本书的可读之处,其一是在讲述过程中尽量穿插相关图片,以增加读者的直观感觉和认识;其二是参考了多部日文原版相关教材,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其三是与时俱进,增加了平成时代的内容。总之,努力做到不落俗套,给人们耳目一新、简洁明快的感觉。
-
新民说·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约翰·N.密西本书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新加坡的崛起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史料证据丰富,论证严谨。本书第一部分结合考古证据与文献材料,讲述中古时代(1300—1800年,英国人到新加坡以前)的新加坡及其周边海域的兴衰史,尤其详述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经济交流情况,深入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新加坡商业和城市生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第二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考古成果,包括新加坡本地物产和舶来品,种类主要为陶瓷、金属、钱币、玻璃器皿等,并对文物和遗址做细致说明。
-
印尼华侨华人再华化研究张小倩印尼华侨华人政治认同经历了从“华化” 到“再华化”再到“当地化”的改变,文化认同也经历了从“华化”到“再华化”的转变。本书以印尼爪哇岛、西加里曼丹以及邦加岛三个地区为个案,探究并分析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以及21世纪以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印尼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情况,揭示不同时期“再华化”的表现和本质,有助于加快消除印尼的族群隔阂,以及对华人群体持有的偏见,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印尼推动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设进程。
-
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艾玛-海伦,布莱尔-詹姆斯《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是一部大型珍贵的菲律宾历史资料集,凡55卷,跨越四个世纪。该书辑录了早期航海家、传教士、殖民地官员对菲律宾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社会治理等的描述,对当地法律、法令和政策的记录,多角度呈现了四百年间菲律宾群岛的整体情况,及其与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地的往来。这部资料集不仅是研究菲律宾史、西班牙殖民史的重要资料,也为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关键线索。本书将55卷资料集的总序、历史导言和各卷前言翻译汇编成册,以便读者更便捷地搜索、使用相关文献,从而促进15—19世纪东南亚史、拉丁美洲史、中外关系史的深入研究。
-
亚洲概念史研究孙江《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分馆已编辑出版6卷(第4—9卷),并再版第1—3卷本书为《亚洲概念史研究》的第9卷,收录了李晓东、陈继东、蔡祝青、沈国威等学者关于“法治”“哲学”“文学”以及20世纪后出现的汉语新词汇等概念的研究,亦收录森田直子、黄东兰等学者对日本概念史研究相关问题的探讨。此外,本卷还对法国概念史投以关注,并收录了概念史研究活动的相关评论。一如开卷语所言,本卷文章的选编亦遵循如下理念:首先梳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生成与演变,继而在东亚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全球史(global history)视野下,从中国和东亚的视角与欧美学界进行学术、理论对话。
-
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苏丹史王猛《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苏丹史》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与埃及文明并立的努比亚文明讲起,历述基督教努比亚时期的历史、努比亚的阿拉伯—伊斯兰化、近代苏丹的形成与发展、英埃共管时期的圈家治理、独立后国家的治理实践和民族国家建构失败与分立等内容,力求展现苏丹自古及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风貌,为历史学者和大众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学习参考。
-
阿拉伯帝国尚劝余 著在迄今为止绵延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独霸一方、称雄一时的帝国。它们的兴衰更替构成了世界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它们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是世界中古时期空前庞大的强盛帝国之一,是人类历史星空中一颗光彩夺目、辉煌璀璨的明珠。本书按照阿拉伯帝国的诞生、发展和衰亡的内在逻辑与过程,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展现了阿拉伯帝国的孕育与发端、崛起与兴盛、衰落与灭亡的宏伟历史画卷。
-
中东史彭树智 主编,王铁铮 等著中东地区,即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西亚北非地带,这里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金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中希伯来文明就产生与此。本书在诸多的表述中,采用了较为通用的“十八国说”: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伊拉克、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 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本书所述中东史,是中东地区整体空间、时间和人间之和,而不是中东地区 各个国家史的简单相加。中东史的基本特征是中东地区整体地区性形态与结构的发展史。凡属中东地区古今之大事,都在中东史论述范围。对于这些大事,都依据历史连续性原则,进行梳理、连缀和 扩展,使之组成点、线、面相统一的文明交往史长卷。中东史研究的普遍意义,在于汇总这一地区历史和现实中不断连续性的文明创造,把许多个别孤立事件联结成一个地区性整体,给予每个独立事件在文明交往链条上以确定的位置。中东史所关注的是,在全球视野下中东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探究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本书着力在文明交往相互作用中去探寻它的结构性体系和发展性形态。本书2010年首 次印数后,至今有10年时间。这次修订,补充了近10年的中东历史大事。补充了大事年表。
-
复活的权杖陈明辉人们对古埃及文明最直接的印象是吉萨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巨大的神庙,以及保存在干旱沙漠中精美的文物。但那些创造这些辉煌的人呢?古埃及法老是神王(god-kings),而王后作为半神性君主制的一部分,对古埃及国王的生存至关重要。古埃及文明中不仅有第一批国王和王后的名字记录,人们还从考古学上找到了埃及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许多国王和王后的墓葬、纪念性建筑等伟大遗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曾经站在古埃及社会顶端的人物,确实做到了不朽。本书主要全面介绍了古埃及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这些国王和王后的相关成就和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