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
老照片冯克力主编这些散发着强烈时代气息的照片和质朴的文字拉近了我同祖辈的感情上的联系。历史不同志是一种空洞的、有尘土味的东西,而是祖辈谜语如今人一样的生动的生活和一切具体的酸甜苦痞。那是同上几代人的感情和思想的共鸣。而他们的教训又足令今人鉴。 希望《老照片》保持已有的编辑思路和风格。特别是保持一种开放的思想,能吸纳反映上个时代社会生活在各层面、各方面的照片。即通过照片和文字使人更清楚地了解那时社会的全貌。——青岛 李朗
-
失落的文明陈晓红,毛锐著本书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失落的文明》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图文结合,详细介绍了著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全书从“拨开千年迷雾 巴比伦文明重现于世”开始,叙述了走马灯般的文明创造的主角、美索不达米亚的沸腾生活、刻在泥版上的文化、今生与来世的信仰、梦幻般的建筑和神奇的艺术品、卓越的科学技术和最早文明的失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古老文明的风俗画。全书共有插图百余幅,文字通俗简洁,适合所有对古代文明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失落的文明郭长刚著人们都知道,在失落的古代文明中,古罗马文明是最伟大的一个文明,从来没有哪个文明能像古罗马那样,创造出那么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生活,或许正是由于古代罗马太伟大,太文明的缘故,人们对它总比任何其他文明感到难以释怀,也充满着好奇。古罗马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何以偏偏喜爱像“角斗”那样的杀人,流血的游戏呢?本书的作者长期从事古代罗马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以生动简炼的笔调,多侧面地描述了古罗马的文明概况,读完本书,相信你一定认为:那曾被誉为“永恒之城”罗马,的确是与世永恒的。
-
斑斓的生活华言实著文明即“人为”。我们生活在文明中,即是生活在“人为”世界中。我们离“天然”有多远,我们的文明就有多厚。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文明定义,都只能告知我们文明本性于万一。面对文明,我们要克服的第一个观念,是所谓“人类中心观”。文明既只是“天”之上的“人”,天然之上的创造,这创造便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他种生命”所为。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地外文明”,就以为“地球文明”是唯一的。“人类中心观”,是一种很危险的观念。这观念之于地球,以为地球上人类可以主宰一切、创造一切;之于地外,以为茫茫宇宙唯我人类最具智慧、最有尊严。面对文明,我们要克服的第二个观念,是所谓“种族中心观”。在中国,表现为“中国中心论”;在西方,表现为“欧洲中心论”。各民族潜意识里,或许都有此种“自我中心”的观念。“中国中心论”;生命力极强,从远古直到清未明初,它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和基础心态。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唯一文明之地,或曰文明之都,这心态是直到鸦片战争后许多年,才被迫放弃的。取而代之的是“欧洲中心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唯一的文明之都;中国被推到边缘,成为“远东”(这“远东”二字是“欧洲中心论”的证明)的一位“病夫”,既不文明,亦无尊严。这“欧洲中心论”,也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观念已经完全被放弃了。种种的“种族中心观”,是妨害“地球文明”健康发展的毒瘤。面对文明,我们要克服的第三个观念,是所谓“高低优劣观”。以为某一种文明是高的、优的,而另一种文明足低的、劣的。其实这根本是无稽之谈。文明既只是钉马掌、穿牛鼻,便只有方式的不同,没有高低优劣的区分。文明只有一个时代适应问题,一种方式能适应于彼时代,却未必能适应于此时代。中华文明也曾有自己的辉煌,因为它能适应那时代,农业文明的时代;它在近代衰落了,因为它不能适应这时代,工业文明的时代。同理,西方文明现在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人,但到了后工业文明时代,后后工业文明时代,它却未必还做得成主人。某一文明的内部,确并存有“高低优劣”的因素;但不同的文明之间,是很难区分“高低优劣”的。面对文明,我们要克服的第四个观念,是所谓“文明冲突观”。以为某一种文明是对另一种文明的威胁,所以被威胁者千方百计要限制威胁者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人类历史上确曾有被消灭的文明,远如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近如玛雅文明、印地安文明。但文明的消灭,是人类的耻辱。文明和物种一样,物种需要多样性,文明也需要多样性;物种需要丰富多彩,文明也需要丰富多彩。钉掌、穿鼻只有一种方式,世界多单调;文明只有一种,人类多孤单!多样性是生物“天长地久”之基础,多样性亦是文明“可久可大”之根本依赖。我们的心思,不应当总放在“冲突”上而应当放到“并存”上。我们现代人,应当具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并存而不相悖”的襟怀。冲突是不可免的,但冲突永远也不应成为毁灭某一文明的借口。地球上的诸文明,一定会在“并存”与“和解”中各呈异彩;同样地,“地外文明”与“地球文明”,也一定会走上“并存”与“和解”之路。“星球大战”的设计,可以休矣。文明足一条长河,它只会越流越大,越流越宽;它不会干涸。因为创造文明,正乃“生命”之本性。只要这“生命”在,文明就不会枯萎。海南出版社推出大型丛书《文明的故事》,就是旨在率先担当起社会科学“科普”之责。在形式上,《文明的故事》以文明为单元,以简洁、通俗、有趣、生动之文笔,向读者介绍人类几千午文明史。所含文明单元如下:神秘的东方::中国文明之旅失落的文明::印度、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阿拉伯文明之旅希腊与罗马::希腊、罗马文明之旅上帝的诞生::犹太、基督教文明之旅文明复兴::意大利、西班牙文明之旅法兰西文明::法国文明之旅欧陆文明::德国、奥地利、荷兰、俄罗斯文明之旅英美文明::英国、美国文明之旅斑斓的生活::社会、政治文明之旅科学的昌明::科学文明之旅所述文明,不说已经包含人类文明之全体,但大体上已经包罗无遗了。讲述文明的故事,这不是第一部书,但用如此优美生动之文笔讲述人类文明,这却是第一部。《文明的故事》既承担社会科学之“科普”之责,那它要向国民灌输怎样的观念呢?换言之,它作为社会科学之“科普”力作,要将怎样的观念从书斋搬到大众之中呢?第一是民主的观念。书中将告诉你,最专制的王朝,常常亦是最短命的王朝,最专制的暴君,常常亦是最短命的君王。不是没有例外,例外是有的,朱元璋的明朝就持续了277年。但这不是正流,文艺复兴以来,文明的正流足民主。唯有民主的国家,方能真正“千秋万代”,方能真正“万岁万岁万万岁”,方能真正“万寿无疆”。第二是进步的观念。书中将告诉你,历史有惊人的重复,历史不是简单的循环。象一个小孩一样,人类文明也在不断地大,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历史有重复。所以我们不要忘记了历史;历史不是循环,所以我们不要奢望回塑到过去。第三是公平的观念。绝对的公平,无论何时都不会有,但书中将告诉你,追求公平是人类文明从不曾放弃的。公平不是中国人讲求的“均贫富”,没有贫富之差,则没有社会爱屉的动力之源;公平讲求的是广种机会,是一种机会均等子:投有机会均等,社会同样没有发展的动力之源。第四是平等的观念。文明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基督教文明不高优于波斯文明,中华文明亦不低劣于希腊文明。书中将告诉你,文明有它的时代适应性,它适应彼时代,却未必适应此时代,但文明没有高下之差。读一个个“文明的故事”,你会觉得其实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短长、都有其优劣、都有其好坏、都有其是与不是……纯粹的奸与纯粹的坏,是没有的。第五是爱的观念。书中将告诉你,人类文明是值得珍爱的,中华文明是值得珍爱的。古往的人,好象依然活着;过去的事,仿佛就在门前。爱它们,才能对于历史有一种同情的了解;爱它们,才能对于人类文明之成败得失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珍惜。还有其他许多观念。这些观念也许并不新鲜,也许早就有人重复过千万遍。但要把它们变成“社会发展之现实动力”,尤其是变成中国人的“社会发展之现实动力”,却还有广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关键不在我们知不知道这些观念,关键在行动,在把这些观念注入到社会中,变成现实,变成制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象。《文明的故事》之出版是一种尝试,尝试开辟一条社会科学“科普”之路。它也许不足最好的,但它正向着“最好的”去努力。司马迁写孔子的伟大,说“虽不能及,然心向往之”;《文明的故事》也是一样的,它要成为社会科学之“科普最好”,“虽不能及,然心向往之”。
-
西方历史的故事文聘元著这是一部每位读者都会喜欢,且读后受益匪浅的西方史。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自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社会历史的沧桑。惊心动魄的事件,波澜壮阔的场面,影响西方历史进程的人物,鲜为人知的趣事与细节,都使我们犹如穿行时光隧道,感受西方的性格与脉动。本书是了解西方的入门书。文笔优美晓畅,幽默风趣,引人耐读。
-
大漠风流李铁匠著《大漠风流:波斯文明探秘》探寻了波斯文明的秘密。《大漠风流:波斯文明探秘》突出了文明失落而又寻找回来的主题,书中有不少就像传奇故事那样引人入胜;在探寻这些“我们的过去”重见天日的经过及其秘密的同时,也介绍了各文明的灿烂历史和光辉成就,并融会了作者的感悟。《大漠风流:波斯文明探秘》力求做到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美学于一体,兼有故事性、逻辑性、资料性、趣味性、启发性和预见性,使它成为老少咸宜的读物。
-
二十世纪世界史(英)马丁·吉尔伯特(Martin Gilbert)著;史建云等译《二十世纪世界史(1952~1999)(套装共6册)》第一卷以罗斯福作为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和希特勒就职德国元首为结尾。而本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叙事重点。在这场战争中有4600万人丧生,并引起世界的社会、政治和国家全方位的深刻和持续的巨变。正如英国指挥家托马斯比彻姆勋爵所言:“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一旦被恰如其分地书写,人们将会认识到文明的极其荒唐和残忍。”诚然,试图维护人道的价值,坚持法制原则坚持个人的权利与尊严是本卷的重头课题,在本卷中,国家间的冲突和其统治者的抱负或是通过战争和内战危害人类,或是为干百万人寻求建立一种更体面的生活。作者记述了1951年底以前发生的事件。由于美国和苏联作为胜利者为确立他们各自的制度和优势地位而拼杀,加上在朝鲜的持续冲突,核战争幽灵的威胁都成为严峻的现实。在这一新威胁的阴影下,无论是大国还是诸多小国都在寻求安全、自保和独立的途径,或者在新的联盟中寻求安全保证。马丁·吉尔伯特再次向世人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叙事史大师。他笔墨酣畅地记述了20世纪的梦想、斗争与成就,将大量错综复杂的历史细节聚集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正如在前一卷那样,他依然关注个人的磨难、奋斗与成就。因此,他的著作既是宏伟的史诗,又包含对人类的关注与同情。“20世纪是多么令人失望”,这是1922年丘吉尔的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已结束,有600万战士阵亡,4个幅员辽阔的帝国被摧毁。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踵而来,这场战争中有4600万人丧生,随之而来的是军备竞赛、冷战和核时代。然而与本世纪大规模的人类与生态破坏同时的是20世纪也是一个大规模的生产、消费、文化多样性和非凡的科学进步的世纪。本世纪开始于马车旅行与机动车处于婴幼期的时代。在10年之后,飞机已在蓝天翱翔,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汽油代替了煤炭;60年之后,人已在月球登陆。1900年,探险者们首次将地球的大部分绘人地图,人们己抵达南极和北极。在世纪结束时,太空探索已有30年,人们早已目瞎火星和金星的特写照片。马丁·吉尔伯特三卷本的20世纪叙事体历史的第一卷,勾勒出截止于罗斯福新当选美国总统和阿道夫希特勒就职德国元首的本世纪第一个33年的历史。吉尔伯特将错综复杂的详实的资料融合到内容丰富和引人入胜的文体之中的超凡能力是罕见的。他的思绪和流畅的文笔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游刃有余地展现了本世纪以来人类的梦想、斗争和成就。在将战争、革命和政治动乱载人编年史的同时,吉尔伯特还细致入微地观察了困扰本世纪早期的疾病和自然灾害、宗教运动的兴衰、科学和医药的进展、大众传播的力量、艺术、文学、电影、戏剧、动画、诗歌、涂鸦字画和歌曲以及许多方面的进展。《二十世纪世界史(1952~1999)(套装共6册)》第三卷它不仅将读者带到当前,同时也对近百年的事件提供了详实和丰富的历史回顾。作者在栩栩如生地重现本世纪所有令人震惊和令人鼓舞的事件上获得成功。他的叙述范围包括对朝鲜、越南、波斯尼亚战争的详尽的报道,战后欧洲的复兴,非洲的饥荒,种族隔离,军备竞赛,肯尼迪总统遇刺,计算机时代的曙光,尼尔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以及医药科学的非凡进展。马丁·吉尔伯特这位无可争议的叙事史大师,使过去50年熟悉的事件活灵活现。他关注头条新闻背后的个人及他们的苦难或胜利、哭泣或欢笑、斗争或和解。正因为如此,他使人们对世界许多地区有了新的认识,并为那些被抛弃、被遗忘的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
-
文明的表现阮炜著在可见的未来,中国文明将扮演一个比现在重要得多的角色。对此,我们是否已做好了文化和心理准备?我们对自己文明的优秀表现是否已有了准确的认识?要迎接新世纪的担当,首先要树立起文化自信,而要树立起文化自信,就要在深入认识其他文明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明。出于这种考虑,本书对古往今来的人类文明进行了宏观比较,揭示它们的优势弱点、荣辱兴衰及因果脉络,以期尽可能清晰地将中国文明的卓越表现呈现出来。如果不出现意外,中国在半个世纪内将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文明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非掠夺、非霸权形式实现现代化的文明。以其巨大的规模和能量,以其深厚的文化蕴含,那时中国文明必将深刻地重塑人类的品质,使其变得更和平、更公正、更少霸权气息。
-
世界历史之谜卢海生主编;张励[等]撰写法老的诅咒金字塔之谜大家都知道,古代埃及帝王以金字塔为陵墓。然而,象征着法老至高无上权威的金字塔,也赢得了无数盗贼的青睐。也许正因为如此,新帝国时期(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的埃及法老们开始在“王陵谷”修建自己的陵墓。于是,尼罗河西岸的峭壁上被开凿出许多豪华的墓室,用于安放显贵们的遗体,山谷中建起了金碧辉煌的神庙和祠堂用来祭祀。但无论是坚固的石墙,还是曲折的墓道,都没能阻挡一批又一批盗墓者的光顾。到20世纪初,被发现的陵墓几乎无一幸免。人们能否找到一座尚未被破坏的法老陵墓呢?
-
百年激荡关鸿主编;顾训中卷主编本书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历史大事记,而是提供了回顾历史和阅读历史的新角度。它是以个人眼光和亲身经历叙述的百年历史。 这些作者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是历史转折时期的见证人。他们往往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或者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历史发展休戚相关,或者他们采访的对象是历史事件的关键人物,他们不像历史学家那样去全面叙述与证券历史,而是再现历史事件中最重要的时刻和最精彩的细节,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历史大事件是怎样展开和演变的,可以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与这些文字同枯精彩的是上千张图片。这些图记录了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场面和历史人物最具个性的瞬间。这们提供了文字无法表达和描述的历史的细节,呈现了文字无法比拟的真实性和证言性。当把这些文字与图片同时阅读时,会把人引入到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去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沧桑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