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融合与创新陈薇 著本书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沿革与艺术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古代的形成直至今天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同艺术风格,如戏曲与曲艺唱法艺术风格、原生态唱法艺术风格、民族唱法艺术风格等给予定位、归纳和总结。
-
新五代史纪雪娟 著《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记载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54年的历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世家十卷、十国世家年谱一卷、考三卷、四夷附录三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中华修订本、宗文书院本、殿本为通校本,并广泛吸收学界的校勘、研究成果,对五代时期人物、地理、职官、礼制、风俗等进行注解,特别是对过去未有注释、难以理解、极易出错的名词进行了笺注考证。
-
北齐书陈长琦 著《北齐书》,旧题唐李百药撰,记载自北魏末年高欢起兵至北齐灭亡(577)共50余年的历史。全书共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和列传四十二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工作底本,参校宋刻元明递修本、南监本、汲古阁本、殿本、金陵书局本等重要版本,并参考其他史书及相关墓志、出土材料考订人物、史实,注释人物、职官、地理、典章制度、典故等。
-
杭州文化史周膺,吴晶 著杭州是中国较早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城市,其主要诱因是文化变革相对较早。本书以观念为主轴和路标,以异在文化与原在文化的冲突、融合为基本线索,为杭州文化史立传、构形。全书分为地缘文化集成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先宋思想文化交织与地缘文化主体再造、宋代新社会主体确立与思想文化近世化、元明清思想文化次近世化、晚清民国思想文化现代性转换几大部分。作者在研究杭州历史后有一种基本感受:之所以有今天的杭州,千百年以前就已经种下了根,这个根的最恰当的表达是综合性概念“杭州历史文化”。“杭州历史文化”决定了何以杭州。何以中国,情同此理。思考今天而探索历史文化是本书撰写的缘由。
-
近代蒙古文献大系 军事卷李红权,朱宪 编《近代蒙古文献大系》是一部将1833-1949年百余年中,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报纸文摘、回忆录,及各类公报中,关于蒙古的中文文献,进行分类编辑整理而成的史料集成,旨在全面系统地汇总近代蒙古文献,为研究近代蒙古历史提供可用的史料。自元至清,蒙古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区域性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全局性问题,是中国北部边疆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饱受内忧外患之苦,蒙古亦不例外,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挽救危亡,包括蒙古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作了种种努力。本民族的自救尝试、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与宰割、内地移民的大量涌人,三者共同作用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使得该地区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行政建制、经济文化、社会面貌等,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急剧的变化,自然引得各种各样的目光投向这里,各方出于不同的目的,对蒙古的关注和研究空前增加,这就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
东方哲学与文化徐小跃 编《东方哲学与文化》是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出版两辑,向国内外发行。本刊旨在繁荣和推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东方学研究,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方哲学与文化平台,发掘东方文明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本刊常设栏目包括:理论前沿、专题研究(道学、佛学、儒学、印度哲学、犹太学、日本哲学等)、比较研究、文化专栏、书评讯息等。
-
治史理念与方法李金铮 著本书所述内容,为作者长期以来对治史理念与治史方法的思索,大多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关,主要包括历史研究的宏观思考、学术史的回顾与前瞻、历史评论和治史之旅等四个部分,对整体史观、史学话语权、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问题意识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崂山道教题刻研究孙立涛 著本书选取与崂山道教文化相关且成文的题刻作为研究对象,尤其侧重于道教人物事迹题刻、道家诗词题刻、道教碑记与庙记三个方面。对部分题刻中的文字进行了辨识与正误,对题刻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对题刻中的道家术语、诗词典故、疑难字句及相关史事等作出了注解和考述。有助于深入了解崂山历史文化的底蕴,对崂山题刻的挖掘、保存和传承具有一定的价值。
-
清代金文研究综论郭国权 著本书对清代金文研究作整体回顾和分析,对这一时期金文着录作概括式总结与评价,厘清金文学发展的脉络,以便读者对清代金文学研究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清代金文考释成就和考释方法作全面考察,阐述其得失,并探究其原因。另外对清代青铜器分类定名与断代研究情况做简单介绍,最后总结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
广府文化 第7辑纪德君,曾大兴 编广府文化是一种粤语文化,也是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地域文化。《广府文化》是由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广府文化论坛”之论文精选,每年一辑,已出五辑。《广府文化(第7辑)》设有“广府民间艺术”“广府历史文化”和“广府文学时空”三个部分十几篇论文,本书颇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