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归云楼砚谱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编著,(元)胡三省 音注《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永宪录(清)萧奭著;朱南铣点校本书系记录康熙六十一年(公元一七二二年)到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七年间发生的几桩重大历史事件,如胤桢‘夺嫡’及其即位后几年中不断裂造的年羹尧、隆科多、阿其那、塞思黑等大狱;汪景棋、查嗣庭等文字狱以及出兵‘平定’青海等战役。体裁虽是编年,性质等于杂史。吕事取材,多根据邸钞、朝报、诏谕、奏折等,在这些文字里,充满着封建阶级的反动观点,如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百般歌颂而对朱一贵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则横加污蔑漫骂。至于附记的一些非编年性质的遗闻琐事,也参有不少以讹传讹的显著错误。所有这些,都是应该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的。由于‘世宗实录’几经修改,与事实很多出入;著者以当时人记当时事,观点虽然反动,但客观上也反映了一些当时的政治情况,对现存史料仍有一些可以补缺正误,或与现存史料互相发明,藉资印证之处。因此,我们把它作为一种史料性质的笔记予以出版。
-
世载堂杂忆刘禺生撰;钱实甫点校本书是《清代史料笔记》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以幽默的语言记述了清代的科举制的利弊清代官员奖罚制度、当时的风云人物及其表现、太平天国动乱的见解、对文化名人的讽刺以及当时的外交政策等等。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原称唐书,后来为了区别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书,故称旧唐书。全书分本纪、志、到传三部分,共二百卷。旧唐书的作者离唐代很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唐代史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重要的有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纂述的唐书一百三十卷,它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叙述比较完整。还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唐代后期的史料则掌握较少,只有武宗实录一卷和其他零碎材料。旧唐书成书时间短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书,书中不少地方用了“今上”、“我”等字眼,都是沿袭唐代国史或实录的旧文。“今上”指唐代史官撰述时的当代皇帝,“我”指唐朝。论赞中常出现“臣”字,也是唐代史官当时的称谓。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乾浄等方面,后期大不如前。穆宗以后的本纪内容繁琐冗杂;曆志、经籍志叙述仅至玄宗时代;列传中对唐代末期人物缺漏较多;还存在着一人两传、一文複见等现象。这些都说明旧唐书比较粗糙。但是,旧唐书叙述史实比较详细,保存史料比较丰富,便于读者瞭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后代的重视。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比较芜杂,为后人所讥议,但也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庞勋起义、黄巢起义,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載,由于列传都分庞勋无传、黄巢传简略,这些记載就更为可贵。昭宗、哀帝两纪,对某些藩镇、宦官的嚣张跋扈,叙述颇为详细,反映了唐王朝覆灭时的某些具体情景。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鑑的唐纪部分,大抵採用旧唐书,就是因为它记事比较详细明白的缘故。旧唐书还採录了不少富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載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论文。贾耽传登載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两篇表。这些都是在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上有地位的文献。又如,在傅奕、狄仁傑、姚崇等人的传中,登載了他们反对佛教的文章,从中可以考见唐代佛教盛行对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以及世俗地主反对佛教的斗争。这类文章其中有些见旧唐书最早保存下来的。继旧唐书之后出现的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许多补充,特别是志、表、唐代后期的列传部分比较突出,但新唐书行文和记事往往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瞭解具体情況。对旧唐书登載的大量文章,新唐书有的删去,有的压缩成简短的片段,甚至因厌恶骈文,竟改写成散文,改变历史文献的原来面貌。相形之下,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就具有新唐书所不能替代的價值。
-
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准确简明的历史年表,不但是从事研究教学历史、地理、考古和其它学科的必要工具书,也是文物工作者、图书馆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文化馆工作者、编辑工作者等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书。万国鼎先生从前编印的“中西对照历代纪年图表”,是一本简明易用的小册子。原编的“公元甲子检查表”也已作了必要的补充与修正,加入了南诏、大理、渤海、东丹等的年号。这个年表供大体上对照查检之用。
-
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最早就是见于今本隋唐嘉话的。本书卷上宇文士及割肉一条和卷中苏澄处方一条,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都引刘餗传记。又如卷中傅奕破佛齿一条,类说本嘉话、传记并见,广记一九七则引作国史共纂。卷下徐陵马魏公藏拙一条,类说五四作嘉话,御览五九九引作国朝传记、类说六、绀珠集十也作传记,说郛六七则作国史共纂。类此互见重出的情况,不胜枚举,详见本书校记。<
-
履园丛话(清)钱泳撰;张伟点校我国古代笔记之作,肇始六朝,经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断发展,到清代逢到全盛时期。清代笔记的肉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举凡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文物典籍、金石书画、诗文词章、人物轶事、社会异闻,以至各地的风俗民情,都有所记载。可以说,清代的笔记种数之多,涉及方面之广,都超过了前代。钱泳的履园丛话,就是清人笔记中较有参考价值的一种。履园丛话共二十四卷,基本上一门为一卷,计有旧闻、阅古、考索、水学、景贤、耆旧、臆论、谭诗、碑帖、收藏、书画、艺能、科第、祥异、鬼神、精怪、报应、古迹、陵墓、园林、笑柄、梦幻,殿以杂记两卷。单从门类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书正体现了笔记广和杂的特点。书中所记,多为作者所亲身经历,叙事具体翔实,即使得诸传闻,也必指出其来源。由于本书门类繁多,且门颊之间,各不相属,若系统概括它的内容,比较困难,这裹只能就其各门的大致内容、史料价值简单作些说明。旧闻一门,多记明末清初轶事,属于稗乘野史之类,可供治史者摭拾。其中有些条目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史料。如“田价”“米价”、“银债”诸条,记裁了明末至清道光年间田、米、白银价格的变化以及银、钱兑换的比例。如:“康熙十六年,苏、松、常、镇四府大旱,是时米价每升七文,竟长至二十四文。次年大水,四十八年复大水,米债虽较前稍落,而每升亦不过十七文雍正、乾隆初,米价每升十余文。二十年虫荒,四府相同,长至三十五、六文,饿死者无算。后连岁丰稔,债渐复旧,然每升亦只十四、五文为常债也。至五十年大旱,则每升至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后,不论荒熟,总在二十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间为常价矣。”这里具体记裁一个地区在不同年代米价的涨落,是难得的经济史资料。
-
水东日记(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本书主要内容是记述明代前期的典章制度,由于作者久居场官场,见闻亦广,对于各项制度及其沿革利弊等,言之甚详。四库提要说盛留心掌故,于朝廷共典,考究最详。有的不是于史传,可补史之缺。另外,本书有不少的篇幅是关于宋、元人和明人的文章、诗词、书札、奏议等,可与史传相参考。同时本书也收录了一些宋、元人和明人的文章、诗词、书札、奏议等,可供文史研究工作者参考,如卷十五这篇的佚文,既靠本书所录,得以流传。本书为竖排繁体。
-
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宋)李心传撰;崔文印点校《游宦纪闻》卷帙虽不多,仅十卷计一百零八条,但所包括的内容,却很广泛。举凡当代掌故,逸闻轶事,风士人情,文物鉴赏;以及艺文,小学,考古,历法,术数,医药,园艺等方面,均有所论及。而又注重实际,不尚空谈。《旧闻证误》,宋人李心传撰,记载宋朝史实及典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