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古褒国与褒姒田孟礼褒姒被誉为中国古代具有神话传说色彩的美女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说法。《古褒国与褒姒(兼说褒姒与秦国的诞生)》分为上编:褒姒的传奇故事和下编:褒姒纵横说两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的史料以及其他资料的相关记载,从褒姒出生的神话传说、弃婴褒姒养长褒国、褒姒入宫、褒姒与秦国的诞生等多方面阐释了古褒国与褒姒、褒姒与秦国的种种渊源。《古褒国与褒姒(兼说褒姒与秦国的诞生)》立意较为新颖,选择了褒姒这个历史人物,取大历史的视角,采用实证的方法,试图还原褒姒的历史真实面目。文后另附三位教授的评阅意见。
-
中原藏珍品鉴河南博物院《中原藏珍品鉴》以学习和理解为导向,诸文以文物名片为导引,在对文物进行深度品鉴、纵横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揭示、解读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就历史疑点与读者进行趣味互动,并通过知识链接帮助读者拓展知识面。通过考据品鉴文物,尽可能将文物还原到其原生的时间、空间、人文环境之中,解读信息,发掘现象,厘清问题,还原事实,彰显精神,呈现出文物与地域、文物与历史、文物与文明的关系,为观众打造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品,从三口。品鉴意即众多的人观察,审察。《中原藏珍品鉴》的作者不仅汇聚了河南博物院的专家、兄弟博物馆、著名高校文博专业师生,同时也吸引了外籍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品鉴视角与风格多样。所述观点,或已是学界定论,或为尚容商榷的一家之言。小仅如此,还通过“趣味猜想”的方式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尽全力扩大公众享有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权益。
-
滇缅抗战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1942年至1945年,中国政府应盟国之请,派出远征军入缅援英抗日,终以伤亡近20万人的巨大牺牲,取得后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滇缅抗战档案(套装上中下册)》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一路入缅作战;第十一集团军滇西守势作战;盟军反政缅甸计划及部署;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作战;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等。《滇缅抗战档案(套装上中下册)》所收史料,均选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以军事作战档案为主,包括作战计划,指示作战或报告战况的文电,各部队作战详报、要报及相关日记等。这些档案全面地记载了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的全过程,内容涵盖了其主要战役与战斗,对研究中国抗战历史具有重大史料价值。
-
学人书影初集辛德勇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经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信息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这部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
百鸟朝王暂缺作者《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早、影响大的新闻画报,内容涵盖社会热点、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俗奇闻,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是一部难得的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大观园”,具有重要的多方面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今天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
-
隋唐五代署书人墓志年表朱关田魏晋之世,铭石与书翰分作两途。简牍易散佚,留存不便;帛、纸又无千年之寿,秦篆、汉隶、唐楷以及历代名家书迹,大都只能凭借铭石之书而流传至今。近年来,地不爱宝,各时代之简牍、帛书、纸卷和碑版时有发现,然以隋唐而论,墓志包括释之塔铭,可谓大宗,其出土如新,诸体皆备,又有未刻之朱书,且形制小,石质细,铭石刊石,并见便捷,精善者,其较之丰碑巨碣,距真迹尤近。作者经多年考证,编写了《隋唐五代署书人墓志年表》。全书架构完整,资料翔实,对隋唐五代时期书法史研究具有重要文献学价值。
-
步履维艰刘丽丽 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开始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但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国近代化一开始就在坎坷的道路上蹒跚跛行,曲折而又艰难。《步履维艰: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文史哲丛刊第二辑》收录研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与中国近代化起步相关的近30余篇论文,包括胡滨《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其特点》、颜廷亮《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吴承明《洋务运动与国内市场》、丁守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等,向读者呈现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如何开始于洋务运动,如何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如何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
布衣天子朱元璋清风明月《布衣天子朱元璋》结合正史与传说,夹叙夹议,讲述了朱元璋从乞丐到大明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生: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因为家乡的一次饥荒和瘟疫,失去了父母亲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上皇觉寺出家为僧。后来皇觉寺香火不继,他不得不云游四方,乞讨为生。三年后回到寺庙中,却因为汤和的一封信,被逼走上造反之路。直到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将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全部收回,统一全中国。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
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暂缺作者《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包括三篇欧洲人在16世纪访问中国的报道,分别是:葡萄牙人伯来拉的《中国报道》、葡萄牙人克路士的《中国志》及西班牙拉达的《出使福建记》和《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他们对中国的论述代表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对研究古代中国及中外关系史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译者何高济先生在翻译本书时,尊重原著的同时使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该书被列入“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
-
海外存藏日本战争罪行文献指要雷亮 主编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出发,界定日本战争罪行文献是日本军国主义在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对世界各国人民所犯下战争罪行的一切文献记录。编者在调研并查阅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美国国家档案馆、国际刑事法院、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美国麦克阿瑟纪念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八家机构所藏日本战争罪行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梳理,并对日本战犯审判、细菌战、南京大屠杀等重点专题馆藏分类说明、加以详介,同时提供文献获取和利用指引,以助力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