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今注二十四史 宋书朱绍侯《宋书》,南朝梁沈约撰,记载南朝宋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至顺帝昇明三年(479)共60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宋书》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
走向新遗产刘保山 著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一员,我坚守国际大家庭的共同信念,怀揣梦想循着遗产前辈的足迹前行,也时常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感动。时间长了,想把自己的工作、学习体会整理出一个文化遗产的小读本,也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贡献一点萤火之光。现在有很多大学开设了文化遗产学,并有渐成显学之趋势。目前,国内有关文化遗产学的教材和著作较为匮乏,关于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构建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古往今来,国人素以实践见长,却较少将其提炼至理论乃至哲学范畴。本书虽不是一本专业著作,只是工作实践中的随笔,亦试图探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如果您已经是行业专家,又或者您对历史文化、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一点都不感兴趣,您可以合上书,出门左转找家咖啡馆闲坐;如果您是想了解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学科方法论等教材类内容,您可 以合上书,出门右转找家书店买一本教材,没必要听我絮叨。除此以外,欢迎有兴趣的您和我一起走进文化遗产的大门,走马观花一番。毕竟大家都忙着生活,我尽量讲得简短一些,期望您用一壶茶的工夫,饶有兴趣地把这本入门读本看完,一起关心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命运。若是您在准备高考或者考研,在犹豫要不要报考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想看看文化遗产行业在想什么、干什么,欢迎您通过这个读本来粗略了解一下,而不是通过《盗墓笔记》。曾经,文化遗产的话题是专业领域的事情,从一开始似乎是社会精英们思考和倡导的事业,如今这种趋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热度持续升高。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到实践,都有社会深度参与的印记。辽宁“最美长城”、北京“梁林故居”等一大批案例反映出公众对参与文化遗产的热切期盼,甚至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或争辩。这也是文化遗产领域所期望的,我们也期待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所在地社区的共同参与。书中以人类学、考古学前沿话题为起点,结合遗产专业理念对相关文化现象和热点案例徐徐道来,是期望读者能够初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命与共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线索——价值,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抓住了价值的线索,就抓住了文化遗产研究、阐发、保护、管理的关键点。书中初步阐释了价值的诞生、发展、特性等内容,提出了基于价值的保护方法(Value-Based Approach),这种方法充满了人文精神,这是我们一起关怀人类命运、携手共同前行的基础。而且这种基于价值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理性分析的新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辩证、客观地看待文化遗产诸多争议分歧,化解心中的迷茫,相信对于探讨社会领域的难题亦颇有助益。很显然,即便是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人类灾难,温暖心灵的人文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是护佑人类披荆前行的内在动力。越是重大灾难,遗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越显珍贵。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最火的一句汉语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想这也是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如果说医生是为了拯救人类受损的体魄,而文化遗产从业者,则是为了保护人类美好的心灵!
-
成汉国史高然,范双双 著,周伟洲 编本书将巴蜀成汉政权放入两晋十六国时代背景下,对流民与政府关系,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外来群体与巴蜀地方豪强的斗争,巴蜀地区新旧“移民”的矛盾,巫觋文化,天师道信仰等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n突破史学研究的单一视角,借助考古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成汉王国的历史进行多视角的解读。 \n
-
建瓯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建瓯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建瓯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的编集过程,既是对建瓯乃至中国革命历史的一次审视和回顾,也是对建瓯乃至全国革命先烈的一次缅怀和追思。《建瓯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共四篇十六章八十七节,系统叙述建瓯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瓯发展成就,展望建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发展愿景,是一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
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系列姜鸣收录姜鸣所著晚清政局与人物系列三种:《天公不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却将谈笑洗苍凉》。将严谨的史学考证、细致的田野调查和生动的描写手法相结合,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公车上书、马嘉理事件、甲申易枢、辛丑议和、绑架孙中山等进行重新解读;围绕李鸿章、张佩纶、慈禧太后、珍妃、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左宗棠、胡雪岩、康有为、严复、吕耀斗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代表展开再次研究;以皇家宫廷、园林庭院、胡同街巷、滨海城市,乃至云南边疆的村落为舞台,复现清末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地理和社会生活的微小细节与宏观图景,着力在晚清这一历史转折节点上,发掘蛰伏、隐含在那个时代的“现代化”萌芽。 姜鸣秉承“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文字通俗大方、富有感染力,对历史的解读和研究严肃而深沉。同时极重视发掘新兴材料——档案、奏折、日记、影像、诗歌、报纸,乃至海外的报刊资料,信手拈来,在重叠交织的海量史料中,串联起清晰明朗的历史线索。为展现这些新兴史料,书中搭配了大量的图片,这些“老照片”也让作者笔下的历史更加立体化。
-
锦程徐铮China, the home of silk, was known to the ancient Greeks and Romans as Seres, i.e. the Land of Silk. Sericulture, or the cultivation of mulberry trees and silkworms, and the techniques of reeling, spinning, dyeing and weaving silk bers, have been practiced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ilk has long played a major role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was a key factor in the creation of the Silk Road, which linked the civilizations of East and West. Chinese silk is almost as old as Chinese civilization itself, and has evolved hand in hand with Chinese people. Today Chinese silk still continues its glorious journey.
-
万年行旅蒋乐平 著宇宙洪荒,人在何处?考古人有自己的感悟和故事。作者作为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中重要遗址的一线发掘者,上山文化与跨湖桥遗址正是在作者的手下,渐露真容的,是史前江南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起源故事的讲述人。不仅如此,《万年行旅》并不是停留在考古学科的层面进行写作,更多地是作者自我拷问的“沉思录”,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作者文辞清丽,写作态度严谨与文采并举,文稿深具可读性。
-
石刻文献与文学研究杜海军《石刻文献与文学研究》主要研究石刻的文献价值及其文学价值,研究石刻在文学发展历史上的贡献,对石刻的发生、发展、繁荣,石刻的功用及其文献与文学价值,石刻的文体特性、石刻的文学传播方式与贡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石刻文献与文学研究》开拓了文献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文学史料,丰富了古代文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文学研究的新恩路与研究空间。将石刻的田野考察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研究文学的发展,打开了石刻研究的新视野。
-
掌故严晓星 执行主编,徐俊,严晓星 编这是《掌故》丛刊的第七集,仍延续前五集的风格与内容特色,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本集收录宋希於《“范其时”不是胡兰成——重提里的一桩公案》、俞汝捷《有关瞿蜕园先生的片纸零拾》、赵珩《我所知道的许姬传先生》等十九篇文章,都是各作者专为此书而撰写,向未曾发表。
-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室,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元史研究室 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和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合力打造的室刊,每年出版一期,集中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金元史重点学科”研究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每期并邀约业界知名人士撰写专稿,内容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史为一体,举凡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有专论,以大历史、大视野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全面考察,论题涵盖隋唐辽宋金元史的前沿学术课题,以重视史料、不尚空言,关注问题、鼓励创新为特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