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元初中州士大夫与南北文化统合求芝蓉 著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的分裂,但实现文化、心理认同上的真正统合,是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元初“中州士大夫”与南北文化统合》的研究取径跨越文、史,提出“中州士大夫”概念,揭示了北方在唐以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曾经存在的主动性,基本厘清了从金朝中期到元朝中期,汉地北方、南方文化统绪流变的基本线索,分析了南北士人精英围绕“文”与“道”的思考、论辩、交流和融通,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元朝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实现士人精英在国家认同上的转变。
-
民国史料笔记丛刊 古红梅阁笔记张一麐,马维熙,整理 著张一麐(1867—1943),亦作一麟、一吝,字仲仁、峥角,号公绂,别署民佣、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东阿斗、心太平室主人,江苏吴县人。1943年10月24日卒于重庆,终年七十七岁。张一麐被袁世凯从张之洞处“挖”入幕府,入民国后职掌政事堂机要局。国际舆论将张一麐与袁世凯、梁士诒并称为“统治中国的三个人物”,抗战期间久膺国民参政会“首席参政”。其参预政治内幕之深可知,其阅历见闻之广可见。 《古红梅阁笔记》约129千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维熙整理,纳入中华书局“民国史料笔记丛刊”。本书是张一麐追述生平所历、耳目所接的一部笔记体回忆录,内容丰富,笔意洗练而信实,为研究近代中国政事沿革和社会变化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
-
宁波抗日战争史朝泽江 著《宁波抗日战争史》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相关研究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宁波抗日战争史》史料丰富,除了国内外多年来公开的史料外,还大量运用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首次披露的档案资料,以及宁波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中获得的口述资料。《宁波抗日战争史》史实准确,书中涉及的大量史实都建立在翔实资料的基础之上,并针对一些影响较大但不够准确的史实,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辨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底和较高的学术素养。
-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 第2辑李在全 马建标 著,李在全,马建标 编本书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民国史青年论坛的成果选辑。计划每两年出版一辑,已在我社出版第1辑。第2辑为2018年10月20-21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二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论文选辑, 包含论文18篇,内容涉及内政、外交、思想、经济、社会等方面。此次论坛倡导“大民国史”研究, 主办方在论文遴选过程中, 注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 力图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论坛鼓励青年学者思考研究关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走向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也注重选拔那些开拓了新的领域, 对前人未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进行研究、填补空白的论文, 倡导青年学者引入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为民国史学科注入新的思维与活力。目录罗毅:《民初唐绍仪内阁历史再考察》张仲民:《君子有三变:刘师培与洪宪帝制》承红磊:《洪宪帝制宪法问题考论》应俊豪:《一战后美国对日本在山东活动的情报搜集与观察评估》杨雄威:《北洋政治自我革命论——1924年北京政变的“因果律”》朱文哲:《“时政划一”:民国初期官定历书的编订与颁行》高波:《晚清以降“泰西如三代”观念的兴起与中体西用论的裂变:以廖平与王国维为例》马建标:《 “塑造烈士”:五四时期的“民族气场”与反日运动的展开》徐佳贵:《从五七到五四:“五四运动”诠释的发生及其初期演变》王波:《分业的文化运动:“五四”后一个反思性的倾向》归彦斌:《政党?媒介?地方:20世纪20年代吴江乡镇小报党派化探析》王建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北平市党部》姜涛:《南京国民政府十年兵役制的讨论与定调》雷家琼:《良税乎?恶税乎?民众与国民政府的遗产税征收(1939-1949)》赵妍杰:《穆光政之死:九一八事变后山西地方党政关系的变动》贺江枫:《1935年华北自治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因应——以何应钦北上为中心》皇甫秋实:《中国战时生产局与中美租借物资管理权之争》李在全:《抗战时期的战区检察官——国民党特务人员从事司法工作》
-
红色的起点叶永烈 著内容简介 l《红色的起点》是“红色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第一部详细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始末的作品,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人物与事件 l此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是叶永烈先生在2017年12月作了诸多补充的增订版,是作者生前最后修订的版本。 l作者在沪作了长时间细致采访,又专程赴北京及嘉兴南湖访问,书中内容丰富,材料扎实,有书信、日记、采访记录、报纸、杂志、宣传资料等,历史性极强。 l本书采用“T”字形结构:第一章至第六章写的是历史的横剖面,即1921年前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七章则是纵线,写中共一大代表及与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自1921年直至谢世的人生轨迹;尾声以粗线条勾勒中共的历程。 l问世以来相继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香港两岸三地出版,并有英文版、法文版在国外市场发行。
-
宋元明温州诗话陈增杰 著《宋元明温州诗话/温州学研究丛书》介绍评论宋元及明初时期温州地区重要诗(词)人和优秀诗(词)作,按人或按诗分题立论,考辨精详,挖掘深入,见解独到,形式新颖,勾勒温州诗歌创作发展这一鼎盛时段的基本风貌,不唯有助读者赏览,且为宋元明诗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线索和参考。
-
德性、政治与礼乐教化张树业礼乐文化深度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生活形态和精神世界,是华夏文明的根本标志和传统教化的重要形式。《礼记》因其荟萃早期儒家礼乐释义文献,全方位论析礼乐之本原、本质、结构、特性、功能与意义,成为理解礼乐文化精神的核心经典。《德性、政治与礼乐教化:礼乐释义研究》致力于回归传统经学诠释思路,化用章句、义疏等解经体裁,通过对《礼记》的精细解读,勾勒儒家礼乐政教思想之全貌,阐扬其理论特质和精神价值。作者首先系统疏解《礼记》通论部文献,以考察儒家对礼乐文化之形上哲理根基、价值观念系统、社会政治理想和生命意义追求的理论诠表,阐发其一天人、本性情、合外内、通物我、协文质、尚中和的思想主旨;其次,对《礼记》礼仪释义专论进行阐释,集中呈现儒家对冠、昏、丧、祭、乡、射等礼仪之情感内蕴、象征意义和政教功能的深刻理解;最后,以《乐记》为本诠解儒家乐论,推明礼乐同源、相成互补之义,探析乐何以成为古典教化的形式和儒家德性人格、生活理想的表征。
-
亲和万民张志云 著《周礼》载:“以嘉礼亲万民”,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五礼”之一,嘉礼是内容*为庞杂且关乎普通民众的礼仪制度。本书以宋代嘉礼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首章讨论我国古代“五礼”制度的形成、嘉礼内涵的演变以及宋代文献中嘉礼条目的分类。第二至第六章分门别类讨论宋代登基礼与大朝会、上尊号仪与册封礼、宴飨与巡幸之礼、冠笄与婚嫁之礼、养老与乡饮酒礼。*后两章主要讨论宋代嘉礼与宋代社会的相互关系。其中第七章从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庶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礼法关系的融合来论述宋代嘉礼所反映的时代变化;第八章则从强化皇权与基层社会控制来探讨宋代嘉礼的职能。
-
元代灾荒史陈高华,张国旺有元一代,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之高,波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针对罕见天灾所形成的防灾救灾对策体系颇具特点。本书据翔实的史料,以数据分析的方法全面呈现了元代自然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等,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预防灾害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常平仓、社仓建设,灾后的赈恤制度、禳灾、开放山泽、禁猎、禁酒、捕蝗、入粟补官等防灾救灾对策的产生历程和效能,剖析了应灾体制、灾害申报制度,民间救济行为,赈济钱物的来源问题以及流民问题,完整地建构出元代多层次的防灾救灾对策体系和应灾体制。
-
古代中国与世界刘家和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刘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撰写的论文共20篇,涉及社会经济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等,对古代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问题、中西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问题,以及古代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