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汉代农业(美)许倬云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倬云先生强调了中国发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实现的关键转换点是在汉武帝时期。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汉代农业的分析: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汉代农业相关文献的辑录及其学术性注释、相关地图、数据和各种表格,并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和索引等。《汉代农业》虽为研究之作,实是忧民之书。全书充盈着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敬意,而对汉代遥远之农业的学理探究则折射出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入世之意。
-
徽学与明清史探微周晓光《徽学与明清史探微:周晓光学术文集》共收录作者周晓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四十余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部分,有关明清史的专题研究论文。过去的明清史研究有几个不足:一是侧重具体专题或全面罗列以防遗漏,而对于整个研究的演变过程、前后衔接重视不够;二是大多只讲成绩和贡献,不讲或少讲讹误和不足。本文集中的文章有所突破。第二部分,关于新安理学的系列研究论文。新安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了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徽学与明清史探微:周晓光学术文集》着重研究新安理学对徽州宗族社会的影响。第三部分,有关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的系列论文,分别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第四部分,一些较为重要的书序、书评等。这些论文对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英)乔治·马戛尔尼 等本书是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各种见闻的记录,全书分为“马戛尔尼勋爵私人日志”和“巴罗中国行纪”两部分。前者由勋爵的私人日志编辑整理,记录了勋爵在出使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个人对中国的看法。“巴罗中国行纪”的作者约翰?巴罗是使团随行人员,更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博物学家。他不仅记录了使团的行程,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俗资料,从文学、哲学、宗教、医学、音乐等方面全面地展现出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
-
唐长安家族葬地出土墓志辑纂尚民杰唐代家族墓葬非常盛行,上至皇亲勋臣、贵胄高官,下至百官幕僚,府衙小吏,都有为故人堆坟立墓的葬地思想意识。很多墓志碑刻不仅是墓主政治风云宦海沉浮的生动写照,也是家族聚散变迁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是唐人家族葬地资料的汇集,为我们认识唐代家族提供了Z直接的资料,作者将墓志石刻转换成文本线索,将家族的碑石变成了纸本素材有益于流传四方、嘉惠学界,使我们可以感受碑刻上的历史烟云、墓志里的家族血脉。
-
拾珠集马振犊《拾珠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工作研究文集》收集了该馆研究人员近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档案学及档案工作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内容涉及档案整理与鉴定、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档案修复保护技术、档案的仿真复制、馆藏档案资料述评及档案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尤其是对新时代数字化技术在档案保护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对档案工作颇具指导借鉴之意义。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本集刊延续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开创的研究风格和优势,以中国古代史从汉魏至隋唐史研究为主体,涉及政治史、制度史、地理、社会等以及新出文书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个方面。
-
包公原来是这样李开周本书不仅讲述了被艺术化的包公,还试着还原历史中的包公。在真真假假的故事和资料中,作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们展现了更立体、更真实的包公形象。包公其实是一个白面书生;他只做了一年半的开封府尹,更多的时间是在管财政;现实中的他也有徇私护短、刚愎自用的一面……阅读本书,我们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包公。
-
曾国藩文粹朱东安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誉之者颂其为圣贤,毁之者谤其为民贼。生逢动荡年代,幸为一世权臣,他的权衡与抉择,文章与武功,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曾国藩文粹/朱东安晚清史文集》由朱东安先生选注,选文基本囊括曾国藩一生重要的文章,有家信,有日记,有奏折。每篇文章后附题解和注释,题解注明文中涉及事件的年代、背景、影响等,注释则对较难理解的字词或文中出现的人名、事件做简单解释。
-
汤用彤集汤用彤本套书收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学史略》、《印度哲学讲义》《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科》以及汤用彤先生在1949前的论文等,以全面展示汤用彤先生治学宗旨、学术成果以及对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史、道教史和现代宗教学等学科的深远影响。
-
唐宋历史评论包伟民,刘后滨《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周秦之变以后再次经历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时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赵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时期发生转变与定型。唐朝以其富强,振作八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济天下之溺;唐宋并称,既有时间上的相继,又有文化上的相异。唐、宋的时代特色及其历史定位,要求唐宋历史的研究突破原先单一的唐史研究、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局面,构建“唐宋史观”的新思路,树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中观察、理解中古史上的唐宋之变。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唐宋历史评论》的创办,正是这种唐宋史研究新思路的践行与推动。《唐宋历史评论》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以及以专题述评以及书评为主的唐宋史研究学术史的梳理。文章形式为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