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民族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办本书主要收集了有关民族史研究的论文,其中包括《20世纪吴越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回顾》、《唐代的司法监督制度》、《清代八旗察哈尔考》、《试论清代西藏地方管理体制之嬗变》等文章。
-
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刘晓春著本书是对江西南部一个客家村落的文化人类学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从村落的自然环境、村落历史、宗族组织、民间信仰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入手,探讨了民间传统在传统时期的传承、在现代时期的复兴以及民间传统与国家控制之间的关系。
-
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陶新华著《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一书,涉及军政职官处很多,尤其对都督的设置情况、地方军府府僚的设置情况以及都督与属州刺史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相当篇幅的讨论。本书对此著多所借鉴,为了避免与此著重复,笔者也确实煞费苦心。
-
穿越时空的人文透视赵晓鹰著本书收集了“纳西男人与他们的鹰猎文化”、“绝对占领市场的藏族调子”、“拉萨母亲的纳西儿子”等20余篇文章。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暂缺简介...
-
拓跋史探田余庆著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的发育成长,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吐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停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拓跋??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由于此。本书初次发表“猗卢之碑”残石拓片资料,亦将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目录:前言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一《魏书》“子贵母死”所据的汉典和旧法二拓跋部早期君位传承中后妃的作用三君位传承中后妃的部族背景四离散部落与子贵母死五子贵母死制度的几个问题六小结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一贺兰与拓跋二贺赖头徙平舒与贺油总摄东部三道武帝离散贺兰诸部落四贺兰部落被离散以后的余波独孤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二一前秦灭代以后的独孤部二刘显引窟咄争位和道武帝离散独孤诸部落三刘奴真与刘罗辰四部落离散以后的独孤部民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魏书?序纪》有关史实解析一缘起二拓跋东、中、西三部状况与《序纪》所见惠帝、炀帝东奔事三惟氏、维氏与祁氏四代谷的地理背景与西晋护鸟桓校尉的广义职能五东木根山地名的来历六两种类别的代北乌桓七拓践内乱与乌桓动向八前燕云中之戍――代北周边关系之一九朔方局势与前奏灭燕、灭代――代北周边关系之二十灭代后前秦对代北乌桓的处置十一拓跋与代北乌桓的共生关系【附】补充与讨论两题《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文南所见代北东部若干拓跋史迹的探讨【附】关于“猗卢之碑”残石拓片
-
贵州仫佬族历史文化陈正军著本书对世居于贵州中南部地区历史悠久的仫佬族进行介绍,探讨其人口分布,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相邻各兄弟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等。
-
清季的洋务新政樊百川著本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详细阐述了洋务新政的兴起与推行,洋务新政的半殖民地军事设施,以及半殖民地的官办近代工业等。
-
明代充军研究吴艳红著吴艳红的专著,对明代充军法规、充军刑罚进行了多层次动态研究。……对明代的刑罚体系、充军与明代军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是目前对明代充军问题最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史上,明代的法律与军制独具特色,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其密切相关的充军,即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明代充军研究》为国内外专门研讨明代充军的第一部著作,作者勇于开拓、刻新创新……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
心旅第一驿赵辉著开始写作这本书时,便确定了写作原则:它不应去介绍先秦时代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成就,不是从某个方面或某个人物的思想去阐述另文化精神的某个方面,而应力图从上古时期各阶层人们的世界观、审美观、宗教观、伦理道德观、文艺观,以及风俗、人格理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风尚、愿望、意向、情绪和动机等方面,去展示社会文化心态,即人们在这些方面想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并对其产生、发展、衰亡的原因做出分析,从源头上去总结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深导原因。但是,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我却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原则,对社会的日常生活风尚、愿望、意向、情绪和动机方面论述不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这一点,我将在写作《商周社会生活心态》时予弥补。《心旅第一驿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一书,是解析古代中国社会心理的力作。是著作从古代中国各阶层人们的世界观、审美观、政治观、生命观、价值观、宗教观、伦理道德观、文艺观,以及风俗习惯、人格理想诸侧面展示社会心态,特别用力于这些社会心态的推原究委工作,而“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是著兼取传世古文献和出土文物,并参的西方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中国人的鬼神观、人道观、功名观等群体心理做探本溯源的考究,每每别有会心,直逼社会心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