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小历史张先清 著自15世纪西方大航海以来,人类历史上一种规模前所未有的跨洲际贸易与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大批的西方人来到中国,揭开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序幕。 在这种早期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传教士的东来与商业交往、移民流动及文化交流纠葛一处,呈现出一种世界性的意义。本书考察了耶稣会士利玛窦、艾儒略等人入华后的文化活动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书中尤其重视从中文文献视角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士大夫对待西学的态度认识,并强调对个体在历史中的投射加以细致探究。作者认为从这种小历史角度,深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的文人文化接触行为,可以为中西文化相遇大历史提供另一种审读视角。
-
洛书河图阿城 著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是阿城最新的学术随笔集。
由当代天文考古学学术研究,从1985年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板中,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
由此考证结果,循以田野考查,证明中国贵州苗族刺绣的图型构成原理,完整保存了河图、洛书的意义和造型。
此一原理,同样保存在彝、瑶、僮、黎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中,唯不及苗族的完整。
再由民族迁徙的考古发掘、文献勾沉研究证明,中国西南上述几个少数民族是在新石器时代由中国东南地区迁徙到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是中国古中原文化的幸运保存者,保存延续的时间长达近五千年。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自上市以来,已经印刷三次,每次重印都有修订,增加内容,替换图片等。这次做一个修订本,并且重新换封面。
-
中国图书文化史曹之 著《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印刷术的起源(第二版)》主要内容是考证中国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以大印刷史观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宏观定位、层层进逼的方法考证印刷术的起源。
-
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张兰花 著本书在全面统计魏、蜀、吴三国文人资料的基础上,以曹魏疆域内的文学为统一考察对象,打通文学史中“建安”和“正始”等以历史年代为文学断限的分割习惯,以公元196年至265年的曹魏士风与文学“四期三变”的双线演变为线索,系统梳理士风四次递嬗所导致的文学四个分期中三次新变的关联图景,探究目前三国文学研究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解决诸如文学体式和新文风为何只在曹魏疆域得以拓展,建安气骨苍然的文风到正始时为何突变为玄言清谈,邺下时期娱乐俳谐文学的萌兴以及鉴识人伦引入文学批评的特征,曹魏代汉前后九锡文和劝禅礼文的新创性,曹魏黄初文学与太和文学的承转图景,祥瑞颂德和庙堂文学的复兴等问题,为更全面真实地再现曹魏文学发展的原生态,为全面了解三国文学史提供动态数据依据。
-
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史料赵颖 编《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史料(1912-1949)》以“挖掘史实,考镜源流,以史为鉴,服务未来”为主导思想,以中国文化的英语译介为主要考察对象,尽可能囊括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文化英语译介的所有作品。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在本书中主要指哲学、宗教、历史、文学四个方面。作为民国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史料,本书不仅涵盖了所有翻译中国文化的作品,也包括以中国文学文化为写作对象的英文著作,以及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英文论述。
-
文化记忆[德] 扬·阿斯曼 著《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本书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并为作者赢得“德国历史学家奖”这一德国历史学界最高的荣誉。 -
中国秘书省藏书史郭伟玲 著;曹之 编《中国秘书省藏书史》记录了自东汉产生秘书监官职,及秘书省作为官方机构产生、发展至明初消亡的过程。以图书文化发展演变的视角,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我国古代秘书省的产生背景、建制管理、职能作用,阐述了秘书省在图书文化建设中的贡献。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秘书省及其藏书情况。
-
中国图书文化史吴芹芳,谢泉 著;曹之 编《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古代的藏书印》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收集相关资料,梳理藏书印的发展脉络,逐步介绍藏书印的源流、种类、官私藏书印、价值等。每个章节都配有若干幅藏书印之印蜕,作为正文内容的注脚,配合解释,借以给读者更直观的印象。《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古代的藏书印》重点在于“藏书印作伪”与“藏书印的识别”两章。《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古代的藏书印》试图在这些领域率先着墨,吸引研究者关注这些未深入研究的课题。
-
听顾彬讲汉学德国与中国[德] 顾彬 著;李雪涛,张欣 编
《听顾彬讲汉学 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为“听顾彬讲汉学”第一辑第二种,内容为顾彬教授2011年秋季学期的演讲集。在书中,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依托详实的外文资料,构建起全新的中德关系研究框架:从东西方概念的界定,延伸至德语世界对中国认识的进程,由历史个案升华到哲学层面,阐发对东方主义与汉学的理解,提出要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思考的结论。本书所采用的资料均源自最近出版的英、德文著作,材料新颖,观点独特,体现学术前沿动态;内容旁征博引,分析入木三分,语言严谨不失幽默,为从哲学、文化角度思考与研究中德关系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
中国图书文化史曹之 编《中国图书文化史:中国古代图书史》从图书编撰、图书出版、图书的收藏与整理、图书与生态文化等多个角度描写了古代图书发展的历史。